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71

第71章 其他病证(5)

第22章 其他病证(2) (1)

变应性鼻炎——健脾补肺汤(熊大经方)

(组成) 党参30g,白术10g,怀山药、黄芪各30g,茯苓、枸杞子各20g,僵蚕15g,五味子、地龙各20g。

(功效主治) 补益肺脾,佐以通窍止涕。用于变应性鼻炎。

(方解) 党参、白术、怀山药、黄芪、茯苓等温补脾肺之气,枸杞子益肾、五味子酸收止涕,僵蚕、地龙宣通鼻窍。

(加减) 若腹胀纳呆明显者加草果、陈皮、半夏以健运脾胃;若有头痛者加白芷、藿香以祛风除湿止痛;若四肢不温,畏风怕冷加桂枝、防风以温阳祛风等。

现代研究发现,本病与遗传密切相关,并且与宿主的免疫紊乱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治疗变应性鼻炎应以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改善特应型体质为主。方中黄芪、白术、党参等有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能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五味子敛肺气,能影响呼吸功能,具有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脾主为卫,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具有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能提高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活性的作用。熊师结合现代医学观点,从调理肺脾、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验案) 贺某,女,37岁,2003年3月25日初诊。患者鼻痒、喷嚏、流清涕10余年,自述每遇花粉、冷空气而发作,曾口服阿司咪唑并用局部滴鼻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为求彻底治愈遂到我处就诊。患者诉平素易感冒,食欲较差,浑身乏力,大便时溏,检查见鼻腔黏膜色淡,中鼻道及鼻底有大量清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舌体胖,脉弱。诊断:鼻鼽(肺脾气虚型)。药用:党参30g,白术10g,怀山药、黄芪各30g,僵蚕15g,枸杞子、五味子、地龙、茯苓各20g。服药5剂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食欲稍增,大便成形。再诊效不更方,继服6剂,诸症悉除。

(方源) 李莉.熊大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391

过敏性鼻炎——祛风宣肺汤(陈树森方)

(组成) 苍耳子15g,炙麻黄9g,辛夷9g,蝉蜕15g,甘草9g。

(用法) 煎2遍和匀,日3次分服。

(功效主治) 过敏性鼻炎(鼻渊),鼻堵,发痒,嚏多,流清涕者。因对风寒或某种物质过敏,以致肺气不宣。

(方解) 苍耳子、蝉蜕祛风通窍,炙麻黄宣肺,辛夷利九窍而通鼻塞,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祛风宣肺、通利鼻窍为治鼻渊之良药。

(加减) 头痛者加白芷10g,涕多黄黏者加黄芩15g。

(验案) 方某,女,30岁,工人。就诊日期1980年10月16日。3年来每逢春秋季节受凉即感鼻堵、鼻痒、嚏多,流清涕。这次发作3周,五官科诊为过敏性鼻炎。用扑尔敏、点扑麻合剂时有效,停药则加重。予本方治疗,3天后症状减轻,连用1周后缓解。

(按语) 避风寒及接触过敏物质,发作时及早服药。

(方源) 《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

鼻炎——鼻炎方(孙一民方)

(组成) 辛夷花、薄荷各6g,苍耳子9g,白芷6g,桑叶、菊花各9g,金银花、连翘各12g,桔梗6g,升麻、荆芥穗、甘草各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热消炎,散风寒。用于鼻炎,鼻塞,流涕,头晕痛。

(方解) 方中用辛夷花、荆芥穗、白芷、苍耳子散风寒,薄荷、桑叶、升麻散风热,金银花、连翘、菊花清热消炎,桔梗载诸药上行,有排脓作用,对脓性鼻涕较好,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消炎、散风寒、通鼻窍之功效。

(按语) 治疗鼻炎应以清热散风寒、消炎为法。有脓性鼻涕者可增加排脓药物。头痛为副鼻窦炎,急性易愈,辛夷花、薄荷为治鼻腔疾患的要药。

鼻炎用药规律:①流清涕属寒:辛夷花、白芷、荆芥穗散风寒。②流浊涕属热:薄荷、桑叶、菊花散风热。③鼻肿痛:金银花、连翘、菊花清热消炎止痛。④脓性鼻涕:桔梗、苇根、薏苡仁消炎排脓。⑤头晕痛:桑叶、菊花或钩藤、白蒺藜清热散风止痛。

(方源) 《临证医案医方》

鼻炎鼻窦炎——鼻炎鼻窦炎方(张炳秀方)

(组成) 苍耳子10g,辛夷花10g,香白芷20g,苏薄荷(后下)10g,北细辛(先煎去沫)6g,大川芎10g,野山栀子10g,广藿香10g,京菖蒲10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煎煮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即可)。纳葱白7根,绿茶末1撮,为引。

(功效主治) 宣散通窍、化湿清热、祛涕开塞。若见病变以鼻流浊涕,量中或量多不止,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觉不灵,甚至香臭不分,或头目昏沉,甚至头痛,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代医学诊断属于急慢性鼻炎,鼻黏膜化脓性炎症(鼻窦或鼻旁窦炎);病变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不通,甚至头目昏沉等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诊断属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皆可纳入本方证治范畴。

(方解) 《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内经》而后,鼻渊又有“脑漏”、“脑渗”诸别称。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卷之六·鼻口症》说:“有脑漏成渊者,由风寒入脑,郁久化热,经云‘胆移热于脑,令人鼻渊’,宜辛凉升上宣郁,辛夷消风散加羚羊角、苦丁茶、黑山栀。”《素问玄机病原式·卷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林珮琴言:“有流涕成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温散。苍耳散,川椒散。”肺开窍于鼻,鼻别香臭,不闻香臭者,病在肺。《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

”综合上述诸症,当责之肺窍失利或肝胆湿热内蕴而发,然见证有寒有热,治当折中寒热,宣散通窍,化湿清热为治。故取苍耳子散四味,重用香白芷辛温宣散,合山栀子清肝胆湿热,开窍通鼻。苍耳子,走督脉,《得配本草》谓其“通督升阳”;细辛味辛,有发散之长,细辛古有“不过钱”之说,但临证一般用至6g,平稳无碍,而能增宣散之功;川芎味辛,性温,为血中之气药,上引头目,下行血海,辛温走窜,走而不守,善治头目之痛,医话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京菖蒲、藿香化浊开窍,以清头鼻。葱白,辛温而润,善发表邪,宣通阳气;绿茶,清凉醒脑,两物为引,助效力宏,不可或缺。全方合用,共奏宣散通窍、化湿清热、祛涕开塞之功。

(加减) 对于急性期外感风热或内蕴肝胆湿热显著,流黄色浊涕或脓性浊涕,或带有腥臭味,脉见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或黄腻者,加鱼腥草(后下)30g,冬瓜子10g,生薏苡仁30g,以增清湿热、化浊涕之功;或加龙胆草10g,以清肝胆湿热;或加用冬桑叶10g,以清肝胆风热,更作引经之凭。如见鼻塞重浊,嗅觉不敏,甚至不别香臭者,加荜菝10g。《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载荜菝“辛燥、香辣、疏泄”,可作宣通鼻窍,开塞除闭,增敏嗅觉之资。倘若反复发作,久羁缠绵,而见鼻道干涩,或见涕中带有血丝,脉细或弦细,舌红苔薄,出现肝肾阴虚症状者,加细生地黄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以纠偏救燥,滋润肝肾,燮理阴阳。若流鼻涕不明显者用原方即可。如流涕清稀而见舌淡苔薄或薄白者,加白芥子10g,紫苏子10g,云茯苓15g,炒白术12g,以健脾助运,温化留饮,除痰去涕。如表虚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染外邪,加上绵黄芪15g,炒白术10g,关防风6g,以固表坚腠,杜病情反复之诱因。

(按语) 急慢性鼻炎、鼻窦或鼻旁窦炎,以鼻窍流涕为主症,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觉不灵,甚至香臭不分。常累及头目,而致头目昏沉、甚至头痛,如物裹首,难受不堪。亦有著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诸弊,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此类疾患多易在受寒贪凉或其他刺激后,而诱发或加重症状。

(方源) 陶国水.张炳秀学术经验择要(Ⅲ).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23

咽喉疾病——清咽汤(张炳秀方)

(组成) 润玄参、玉桔梗、金银花各12g,杭麦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组成。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频饮,不拘时段。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镇咳。大凡症见咽干发涩、烧灼感者,或有咽部红肿、充血、疼痛;或伴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有胶黏状“痰脔”,咯咽两难;或为呛咳阵作(即喉源性咳嗽),甚至声音嘶哑;或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或为鼻咽癌、肺癌、食管癌放射性治疗后,引起的咽喉部烧灼、干涩、疼痛。患者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薄微黄或黄,脉数或细数。都可在辨证识型的基础上,运用上方加减化裁。

(方解)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论治》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此条经文论述少阴客热咽痛,言简意赅。病之初而见咽痛,乃邪热客于咽喉而发,邪热不甚,病变亦轻,故仅见轻微红肿疼痛,全身症状不著,治用生甘草一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是谓药证合拍,力有专攻。若服之不瘥,缘由肺窍不利、气道失畅所致,故加桔梗资宣肺之凭,开提华盖之气,启门驱敌,利咽止痛。清咽汤之立方渊薮即属此。方中玄参味苦、咸寒,滋阴降火、解毒软坚,善治阴虚火旺、火热上炎而发咽喉肿痛;麦冬既可养阴清心生津,又有润肺利咽之功;生甘草清热、解毒、止痛,与桔梗相伍,专事咽喉疼痛而兼备祛痰之效;胖大海微甘淡、性凉,归肺、大肠经,《本草纲目拾遗》载其“治六经之火”,开肺气、清肺热,善疗咽喉干燥疼痛,于肺热声哑更具显功;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颇著,尤对咽喉疼痛,局部红肿较甚者,更有加速治愈的作用。全方药仅六味,各司其职,而又通力协作,共奏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镇咳诸功。

(加减) 1. 急慢性咽炎或扁桃体炎 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的急慢性咽炎或扁桃体炎,在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伴有扁桃体红肿、充血,宜配合银翘散加减(加金银花10g,连翘心10g,牛蒡子10g);若伴有咳嗽、咳痰,痰黄量少加白前10g,炙紫菀10g,蒸百部10g,痰量多黄稠加鱼腥草(后下)30g;痰白清稀加制半夏10g,广陈皮10g,白芥子10g,紫苏子10g,疗效甚著。如咽峡部出现白膜样附着物或脓性分泌物,可加板蓝根30g,蝉蜕6g。

2. 喉源性咳嗽 其症状有咽喉发痒,呛咳阵发性发作,痰少,黏于咽喉部,难以咳出或咳出不爽,常致声音嘶哑,全身症状多不明显。病变在咽喉部,有别于支气管肺炎与肺部感染之咳嗽。具体症状可因人而异,并受以下因素影响,如体位改变(仰卧或靠卧)、异常气味(油烟、油漆、吸烟等)、饮酒,或风寒外袭,或用嗓过度(唱歌等),皆可诱发。临床检查,一般见咽部红肿、充血,或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或咽部有白膜样附赘生物,血白细胞正常或稍偏高,X线等影像学检查,肺部未见明显病灶。张师曾于1988—1995年,运用清咽汤治疗因咽炎(尤其以慢性咽炎为多)引起的咳嗽100例,按诊断标准纳入的100例病例中,运用清咽汤代茶饮2~3周,显效(咽喉清畅,咳嗽停止)98例,无效(咽喉不适仍存,咳嗽无减轻)2例,显效率达98.0%。

3. 咳嗽变异性哮喘 又称为“咳嗽型哮喘”、“隐匿性哮喘”。虽然冠名哮喘,但临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且多呈干咳、少痰,全身症状不明显。咽喉发痒等外界刺激均可诱发阵阵咳嗽,仅有极少数病例见哮喘。中医尚无本病确切记载,《诸病源候论》列有“风咳”一证,立于诸咳篇首,其论述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似有相谋之处。晁恩祥教授对此病研究较深,提出可暂以“风咳”代名。在治疗上西医一般性止咳、祛痰、抗炎药物,疗效不显著。其与喉源性咳嗽的鉴别主要借助于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阳性检出,支气管反应性测定呈高反应性。张师主张,此类患者按照中医理论可以在同一范畴进行辨证论治。一般在清咽汤基础上,加上顾护腠理、疏风宣清,兼有抗过敏作用之品(绵黄芪15g,炒白术10g,关防风6g,荆芥叶10g,净蝉蜕3g),疗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