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69

第69章 其他病证 (3)

第21章 其他病证(1) (3)

所谓“郁”之成因,非仅指七情之郁,它广泛指一切病理上之障碍而言,按照传统的理解,诸郁病因虽不同,其要不过是一气之通塞而己。故清·吴谦等在《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越鞠丸条下,统解六郁之名方(包括气、血、痰、火、湿、食等六郁),指出“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使冲和之气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即列举了七情(喜怒无常)、六淫(寒温不节)、脏腑(脾胃不和)诸方面皆是成郁之渊源。当然“郁”之形成,有属于生理之失调,有属于病理之变化。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或互为因果,而究其特点,均不出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所造成。《证治汇补》中指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理血亦宜先行其气,可知解郁之关键,在于调理气机。陈老提出“万病一郁,调气为先”,亦基于此。

陈老经几十年之临床观察,认识到人到中年,万事劳其形,百忧撼其心。环境之干扰,岂能无郁。所以认为“今人纯虚者少,而夹郁者多,营养不足者少,营养障碍者多,无论是因病致郁,还是因郁致病,往往影响到患者的食欲、睡眠和大小便。而这三大生活常规,正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调整这三大常规,也正是陈老在临床中辨“人”论治、调气解郁为先的一大特色。盖食欲不但反映营养摄入的水平,同时也是病人对药物治疗能否接受的标志。

因为脾胃是消化的主要枢纽,不论饮食或药物都必须经过脾胃的腐熟、吸收、转输,才能发挥作用,才有生化之源,如能食不能化,食己饱胀,都为消化功能呆滞,故而食欲的旺盛与呆滞,反映了体内气机之通阻情况。二便是体内湿浊糟粕排泄之通道,直接反映了脏腑功能运行的情况。二便通调则糟粕得以及时排泄,不利则可测知人体新陈代谢障碍。寐安则神佳,寐不安则神疲,中枢未能自我调节,元气尚自不能恢复,何求愈病?《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肯定了调畅气血乃治疗之基本法则。陈老抓住气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特点,认为正常之气为健康之本,反常之郁为致病之源。针对调整“食、便、寐”三者而设“人身三宝汤”(自拟方),意在促使这三大常规不失其度,则自然气血和畅,运行无碍。

(方源) 陈明华.陈苏生治疗疑难病症经验——万病一郁,调气为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2):10

脏躁阴盛——十味甘麦大枣汤(胡肇基方)

(组成) 小麦30~60g,大枣15~20g,酸枣仁10~15g,桑椹子10~15g,五味子3~10g,牡蛎15~30g,玉竹10~15g,山药10~15g,天冬5~10g,生甘草3~10g。

(功效主治) 脏躁阴盛而致之各症。由阴不济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心神浮越而出现的惊悸,肝阳上亢而出现的眩晕等。适用体征:阴虚型体质见下列症状者,①泪液、涕液、唾液均偏少;②舌体偏瘦,较嫩而薄,舌质红、苔少,舌面偏干;③脉偏细、弱、数;④大便偏干,小便偏短、少、黄。

(方解) 胡肇基名老中医认为甘麦大枣汤虽有养脏安神、缓急润燥之药效,但养阴、泻火、镇潜等药力尚嫌不足。胡老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在甘麦大枣汤汤础上加味而成十味甘麦大枣汤,使甘麦大枣汤由甘缓平和之剂转为酸甘合化、养阴潜阳之剂。治脏躁阴盛而致之各症,颇获治效。淮小麦可掌握在30~60g,取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作用。浮小麦,为干瘪轻浮的小麦,用水淘之能浮起者,主用于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一般可用10~15g。用于养心安神时,宜淮小麦,用于解劳热止虚汗时,宜浮小麦。

酸枣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本经逢源》)可用10~15g。大枣:因加工之不同而有红、黑之异。古方中所用皆取红枣。本方中宜用黑枣,黑枣能助阴补血。可用15~20g。桑椹:取色紫者为佳,红者次之,青者不宜用。用10~15g。五味子: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本方宜用北产者。可用3~10g。牡蛎,生捣则补阴,本方宜生用。用15~30g。怀山药、玉竹:怀山药与玉竹为伍,既益脾肺二阴,又润上下之燥,凉而能补。可各用10~15g。天冬:胡老用甘草伍天冬,取其既能养阴润燥,又能泻火清热。可各用5~10g。甘草:生用泻火解毒,本方宜生用。用3~10g。

(加减) ①心阴不足之失眠、怔忡,可加远志、磁石安神定悸。②气阴两虚之心悸、怔忡、神疲、虚汗,可加人参、麦冬合五味子而成生脉散以养阴益气,敛汗生脉。③心气失守之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可加龙齿、朱砂、灵磁石以安神定志。④肺阴不足之咳嗽、喉干或痰带血丝,可加阿胶以滋补肺阴,加款冬花、百合以润肺宁嗽。⑤肺肾阴虚之咳嗽、潮热,或低热不退,可加百合、麦冬以润肺生津;加玄参、生地黄以滋阴清热;低热不退,或潮热明显的可加青蒿、鳖甲、地骨皮以养阴退热。⑥脾(胃)阴不足之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可加沙参、麦冬、石斛以滋养胃阴。⑦肝阴不足之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可加生龙骨、灵磁石、柏子仁以平肝安神。⑧肝阴不足,不能养目之眼目昏花,可加枸杞子、菊花、石决明以养肝明目。⑨肝血不足,血虚生风之身痒,皮肤感觉异常者,可加当归、芍药以养肝血,加僵蚕、蝉蜕以祛风止痒。

⑩肝阴不足,肝风内动而惊痫抽搐者,可加龟甲、鳖甲以育阴潜阳,镇痉息风。肝肾不足之阴虚眩晕,可加墨旱莲、女贞子以补益肝肾。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头胀,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加珍珠母、灵磁石以潜阳。肾阴不足之咽干、口渴,可以本方送服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阴虚火旺之潮热、颧红,可加黄柏、知母、熟地黄、龟甲以滋阴降火。心肾不交之心烦不眠,可加黄连、阿胶以交通心肾。心神不宁之心慌、多梦,可加朱砂、磁石镇惊安神。肝气郁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胸中气机阻滞之胸闷隐痛,可加郁金、丝瓜络以通络止痛。脾胃虚弱,食少乏力者,可加茯苓、白扁豆以健脾和胃。肾虚封藏失职,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配五味子以补肾固精缩尿。肝肾亏虚,腰腿酸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川续断、狗脊以补肝肾,壮腰膝。虚火炽盛,迫血妄行之月经先期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黄炒阿胶以凉血止血。

(按语) 胡老常以此方加减,用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肺结核、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传染病后期等表现为阴液不足者。由于本方多集甘酸阴柔滋润之品,故对脾阳不振,大便稀溏,及胃酸过多,唾液较盛的患者,则非所宜。若方中少加砂仁、益智仁、陈皮等,则可稍减其阴柔滋腻之性,而使其治疗对象略为扩大。本方在20世纪70年代订为广州市光扬卫生院之协定处方,80年代又推广至广州市荔清区中医医院。经长期临床应用,疗效卓著。

(方源) 谭宇翔.十味甘麦大枣汤之制订与应用.新中医,1984(8):16

病入血络——桂苓通络汤(钟明远方)

(组成) 桂枝6g,大黄(醋炒)3g,茯苓6g,桃仁6g,牡丹皮6g,土鳖虫5g,炙甘草3g。

(功效主治) 证属气血瘀滞、络脉不通者。

(方解) 方中桂枝辛温、温中消散通络;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用醋炒而量少取其性缓留中之效,得桂枝之辛,辛苦相合能通能散;桃仁破血散结通络;土鳖虫性善走窜,领诸药直达病所,桂枝配白芍,一阴一阳,牡丹皮配茯苓,一气一血,调其寒温,和气活血,通络扶正。在临床上遇证属气血瘀滞、络脉不通者选用之,疗效显著。

(验案) 丘某,女,19岁,农民。主诉:下腹部肿块3个月余。患者于1991年5月18日因停经3个月突然阴道流血,到梅州市某医院妇科检查,诊断为葡萄胎,行刮宫手术前后3次。出院不久因下腹部肿块,于同年8月12日B超检查,结果提示为:双侧卵巢黄素囊肿图象(左宫旁5.7 cm×4cm,右侧卵巢见多房囊肿,大小为15.9 cm×6.8cm×4.2cm)于同年9月9日请钟老诊治。症见胸脘满闷,时感恶心呕吐,月经闭止已7个月,下腹肿物呈块状,左如鸭蛋大,右如拳大,无压痛,阴道流出污秽水样带血物,时多时少,舌淡苔白厚而腻,脉弦滑。辨证为气滞痰阻,血疾入络。诊断:肠覃(卵巢囊肿)。治以行气破瘀,消癥通络。桂苓通络汤,日1剂。至10月19日共复诊四次,服药25剂(三诊时曾加用海螵蛸16g,茜草根6g),经妇科及B超检查肿块已完全消失,拟原方加阿胶4g,每2天1剂共8剂,带药回家,以善其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现已孕7个月,妇检属正常妊娠。

(方源) 黄淼松.钟明远运用通络法的经验.北京中医杂志,1993(3):3

暑湿——术朴夏蔻汤(叶漳深方)

(组成) 苍术、白术各9g,厚朴6g,制半夏9g,白豆蔻3g,枳壳9g,藿香、佩兰各15g。

(用法) 煎2汁,分2次半空腹服,其中间隔3~4小时。

(功效主治) 健脾燥湿,理气和中。主治湿邪困脾,脾失健运。症见肢体困倦乏力,头重,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濡缓,或见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肢体轻度浮肿。此证多见于长夏暑湿当令之际,气候潮湿,感受湿邪所致。

(方解) 本方从平胃散化裁而来,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为君,厚朴、枳壳以理气化湿,白豆蔻、藿香、佩兰、半夏芳香和胃化湿。

(加减) 有低热而舌苔中黄者,加黄芩9g,青蒿15g;肢体肿而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猪苓各15g,泽泻15g,生薏苡仁30g;头重昏睡者为湿邪上蒙,加防风9g,白芷6g以祛风胜湿。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暑湿发热——涤暑透湿汤(刘仕昌方)

(组成) 连翘、菊花各12g,扁豆花、黄芩、竹叶、北杏仁各10g,青蒿(后下)、香薷、甘草各6g,薏苡仁20g,葛根15g。

(功效主治) 涤暑化湿,透邪达表。主治邪郁肌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较重,多汗,肢体困倦,咳嗽,纳呆,小便黄,舌尖红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