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50

第50章 妇科病证(8)

第14章 妇科病证(3) (2)

(方解) 方以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泄因于湿,湿本脾虚,虚而不培,湿淫转甚,方中白术、怀山药、党参、茯苓培补中州,益气扶土,健运而止泻;虚则木贼侮之,白芍酸敛柔肝,缓急止痛;防风散肝舒脾,祛风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桔梗,防风升清,且载药上引,使脾气散精,水精四布;青皮、陈皮理气燥湿而醒脾;薏苡仁健脾化湿而降浊;积虚者必夹寒,脾虚者必补火,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故加吴茱萸温脾散寒,敛肝固肾,使肝木条达,脾旺健运,泄泻自止。

(加减) 五更泄泻,加补骨脂9g,煨肉豆蔻6g,炮姜炭2g。面浮肢肿,加生黄芪12g,生甘草3g,桂枝3g。经前乳胀,加柴胡4.5g,鹿角片9g,黄芪9g。头痛眩晕,加枸杞子9g,潼蒺藜9g,白蒺藜9g,蔓荆子9g。小腹胀痛,加煨木香3g,大腹皮9g,官桂3g。泛恶纳差,加焦山楂12g,鸡内金炭6g,谷芽15g,麦芽15g。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经行吐衄——泄火降逆方(蔡氏妇科方)

(组成) 当归9g,生地黄9g,白芍9g,山栀子4.5g,炒牡丹皮6g,炒子芩4.5g,怀牛膝9g,山茶花9g,白茅根30g,煅赭石15g。

(功效主治) 清肝泄火,养血顺经。主治:经行鼻衄齿衄,头晕心烦,口苦溲赤,脉略弦散,苔薄舌红。

(方解) 蔡氏先辈认为:“经行吐衄,总由乎火,外为六淫之变化,内为五志之焮腾,气血升降错乱,阴阳为之相悖。”朱丹溪云:“凡血越上窍,皆阳盛阴虚,有升无降,俱宜补阴抑阳,火清气降而血自归经。”方用当归、白芍、生地黄养血滋阴,柔肝缓急;黄芩、牡丹皮、山栀子降气逆升腾之火,泄肝经龙雷之亢,所谓“气降则火平,血宁而顺经”;赭石平肝镇逆,凉血止血;山茶花、白茅根以佐清热泄肝,凉血止衄之功;怀牛膝引血下行,所谓“高者抑之”“逆者平之”“刚者柔之”“热者清之”,此乃组方原意。

(加减) 衄血量多,加墨旱莲9g,藕节炭12g,茜草9g。头痛眩晕,加山羊角12g,蔓荆子9g,滁菊花6g。烦躁易怒,加磁石15g(先煎),朱茯神9g,石菖蒲1.5g。大便燥结,加大黄9g,决明子9g。乳房胀痛,加广郁金9g,路路通9g,王不留行9g,夏枯草9g。小腹胀痛,加川楝子9g,制香附9g。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白带——祛带汤(白仲英方)

(组成) 茯苓10g,白术10g,萆薢10g,石韦10g,柴胡6g,枳实6g,香附6g,椿根皮10g,海螵蛸10g。

(功效主治) 白带色白质稀薄,属脾虚湿盛者。

(方解) 脾胃同居中洲,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温燥,胃主柔润,今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清阳不升,水液下注则成带,且量多色白,如涕如唾,无臭气,伴面黄肌瘦、下肢浮肿等症,舌淡苔白,脉缓弱,故用上方健脾利湿,调气祛带。方中以苓术健脾为君,萆薢、椿根皮分利湿浊为臣,柴、枳、香附疏肝调气为佐,海螵蛸固精止带为使,俾脾气健运则水湿自化,带下亦止。

(方源)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第四辑)》

黄带——清热固带汤(白仲英方)

(组成) 贯众30g,茅术10g,黄柏6g,生地黄10g,白芍10g,苦参10g,槐米10g,枳壳6g,椿根皮10g。

阴痒外洗方:功能解毒杀虫止痒。蛇床子18g,藜芦18g,贯众30g,苦参18g。

(功效主治) 黄带属湿热者。

(方解) 河间先生被后人称为主火派,他认为六气皆可化火、生热,不仅认为“积湿成热”,而且还认为“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今湿热交蒸,伤损任带二脉,以致秽浊下流,带下色黄、气臭,阴痒,头痛口苦,舌红苔黄,小便短赤,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方中重用贯众及二妙,苦(参)、槐(米)清热利湿,兼以解毒;生地黄、白芍、地榆清热凉血;枳实、椿根皮理气祛带。

(方源)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第四辑)》

赤白带——滋阴降火汤(白仲英方)

(组成) 龟甲18g,生地黄18g,知母10g,黄柏6g,黄芩6g,川黄连3g,川楝子10g,生地榆10g,墨旱莲12g。

(功效主治) 赤白带属阴虚火亢者。

(方解) 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肝肾同源。而肝肾又为冲任之本,肝肾病变可影响冲任,今肝郁化火,内耗肾阴,阴虚火亢,冲任二脉损伤。症见带下色赤,头晕面赤,手足心热,腰酸,舌红中剥,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凉血之剂。上方以丹溪大补阴丸滋阴降火,芩、连、柏清三焦之热,川楝子疏肝调气,墨旱莲、生地榆清热凉血,使热清火降,肾阴得滋,带下自止。

(方源)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第四辑)》

黄白赤带——解毒清血汤(白仲英方)

(组成) 蒲公英18g,生地黄18g,土银花12g,苦参12g,槐米18g,败酱草18g,赤芍10g,贯众30g,皂角6g,五倍子4.5g,炙甘草3g。

(功效主治) 主治黄白赤带,杂下稠而挟臭气者。

(方解) 此方常用于急慢性盆腔炎及宫颈糜烂,脱方于仙方活命饮。症见带下量多,呈脓性分泌物或挟血丝,其气秽臭,阴痒,小腹疼痛,腰酸痛,阴户内时有抽痛,多因湿浊热毒蓄积于下焦,客于胞中与血相搏而发病,宣投清热解毒排脓之剂。方中土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贯众、苦参、槐米清利湿热,兼能解毒;再加皂角、五倍子消肿解毒而敛疮,用甘草一味和中,调和诸药。

(方源)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第四辑)》

久带——补气固肾汤(白仲英方)

(组成) 西潞党参12g,炙黄芪10g,龙骨10g,牡蛎10g,冬术10g,枳实10g,炙甘草6g,茯苓10g,陈皮8g,肉桂6g,金樱子10g。

(功效主治) 主治久带不止,涓涓如水者。

(方解) 此方为久带不止,脾肾虚亏而设。盖肾气不足,脾阳不运,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症见带下如水,腰酸如折,小便颊数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用五味异功补气健脾;肉桂、炙黄芪温肾补气;如龙骨、牡蛎、水陆二仙丹固任止带。

(方源)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第四辑)》

带下——健脾除湿止带方(胡溱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