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内科病证(6) (3)
灌肠液基本方:炮姜10g,地榆10g,败酱草15~30g,黄柏10g,石榴皮10g等。
(用法) 每15天为1个疗程。口服方每日1剂,水煎200 ml,早晚各服100ml,灌肠液煎成80 ml,每晚保留灌肠1次。用药期间忌服生冷油腻。
(功效主治) 温补脾肾,兼以清热燥湿。用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 王国三主任医师用温补脾肾兼以清热燥湿法治疗本症多获良效。口服方中用党参、白术入脾培中气,强脾运,以燥中宫之湿,从根本上绝泄泻之源,辅以肉蔻、补骨脂温补脾肾以祛脏寒,脾暖、肾温而使气蒸湿化。师谓:“成泄无不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或肾虚不能蒸化水湿两者,暖中宫而固肠,补相火而强土,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妄行。”《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飨泄。”一味葛根升中止痢。阴湿之邪阻碍气机,用纯阳气味之木香,温燥除湿而行气坚肠胃。热在湿中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病程之中兼夹不净,时起为患,用白头翁直入肠间驱逐残羁之湿热以净病邪。方中用黄芪更有妙意,一是补中气,二是取其托疮而愈肠中之病灶。
总之,全方以温补为中心,兼用辛燥清解之品,恰与慢性结肠炎之脾肾虚寒为其本、湿热不净为其标的病机丝丝入扣。配以灌肠方的目的主要是从标入手,直捣病所,温清并用,愈合创面。方中温性之炮姜、石榴皮,旨在从虚入手,炮姜善守中肠,温土摄血;石榴皮酸温,涩中肠而止痢,湿浊趋下,痢责下焦,故选性沉降之黄柏、地榆,苦寒可清解盘结于肠间之湿热,地榆又能止血。石榴皮温而涩,固肠止痢,黄柏苦寒而清湿热止痢,一寒一温,一涩一清,相反相成,炮姜辛温,温土摄血,地榆微寒,凉涩止血,一温一寒,一摄一涩,相得益彰。再用败酱草助黄柏清肠中瘀滞。不论是口服方还是灌肠方,温补脾肾贯穿始终,寒温并用,清解温涩,相反相成,切其病机,是以临证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加减) 大便稀溏、黏液多者加苍术、薏苡仁、汉防己;出血多者,加地榆炭、白及粉(冲服);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者,加秦皮、黄连、黄芩、厚朴;面白肢冷、阳虚甚者,加炮附子、吴茱萸。
(验案) 杨某,女,23岁,工人。住院日期:1990年3月20日。腹泻、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近3年,每因劳累、过食生冷油腻而复发。曾用中、西药多次治疗,均未完全控制。近周来,因食生冷而复发,大便稀溏带血及黏液冻状物,日行4~5次,腹胀,左下腹隐隐坠痛,喜温喜按,肛门灼热并有下坠感,面白体瘦,纳谷不馨,舌质淡红而瘦薄,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纤维结肠镜检: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局限性糜烂。病为泄泻,病机乃虚中夹实,病位在脾肾,证属脾肾气虚,湿热不净。治以温补脾肾,兼以清热燥湿。药用:党参18g,白头翁24g,黄芪、补骨脂各15g,白术、葛根、薏苡仁、肉豆蔻、地榆炭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另:炮姜、地榆、石榴皮各10g,败酱草15g。水煎60m1,每晚保留灌肠1次。药后10天,大便无血,但仍多黏液冻状物,肛门坠感,左下腹隐痛。灌肠方不变,口服方减地榆炭,加苍术10g,秦皮8g。续服20剂,诸症消失。纤维结肠镜检: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局限性糜烂消失。补中益气汤善其后,以临床治愈出院,追访1年无复发。
(方源) 赵育才,任风兰.王国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6):6
慢性结肠炎——四君子汤加味(冯志荣方)
(组成) 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莲子30g,芡实30g,乌梅15g,赤石脂15g,砂仁15g,木香10g,黄连5g,甘草10g。
(功效主治) 用于慢性结肠炎。
(方解) 慢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挟湿,涉及肝肾,证候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针对脾虚挟湿的病机,冯老选用四君子汤加味为基本方治疗。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燥湿行气;莲子、芡实味甘力缓,涩肠止泻,兼补脾肾;赤石脂甘酸性温,入胃与大肠,收涩固脱效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内服能吸着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及发酵物,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乌梅《本草纲目》认为其“敛肺涩肠,治嗽,泻痢”。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乌梅对大肠埃希杆菌,绿脓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效,既往有单味乌梅治疗本病有效的报道,为治疗本病要药。黄连在本方中用之甚妙,配以木香即香连丸。湿邪可以寒化也可热化,若寒化,用上方,对证效佳;若热化,即香连丸证。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以寒化为主,但多因饮食,情志影响加重而就医,局部多有郁热的趋势,因此加入小剂量黄连,清除局部郁热。如此寒温并用,可开散邪气又固涩,无助邪之虑。
(加减) 若腹痛,加香附、白芍、郁金;腹胀加枳实、厚朴、陈皮;苔白厚、大便黏液多者,遵《伤寒论》159条“当利小便”,加木通、车前子等;胃寒、喜温者加炮姜;四肢不温,五更泻者加附子、吴茱萸;肛门坠胀,小便黄又有热象者,加黄芩、地榆、葛根等。
(验案) 董某,女,59岁,教师,2005年4月2日初诊。反复腹泻2年,大便每日3~4次,呈水样或糊状,夹有泡沫,伴肠鸣,纳差,神疲。2004年7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充血,粗糙,提示慢性结肠炎。先后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佳。此次因过食油腻,症状加重。刻诊: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诊为脾阳不足,湿浊下注。治以健脾温中,除湿止泻。方用基本方加陈皮、炮姜。1周后复诊,病情明显改善,大便每日1~3次,守方再服1个月,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方源) 寇潇月.冯志荣主任医师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河南中医,2006,26(6):20
肠道疾患——解毒消炎液(崔文彬方)
(组成) 苦参12g,槐花12g,炒白芍15g,败酱草20g,鱼腥草15g,防风10g,荆芥10g,明雄黄12g,煨诃子12g,煨儿茶15g,枯矾5g,椿根皮30g,炙甘草10g。
(用法) 水煎浓缩后,每晚临卧时用其保留灌肠,每次用量为200~500m1,可按情况而定。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涩肠止泻。用于多种肠道疾患(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等)。
(方解) 内服汤剂和配合药物灌肠,是崔文彬医生在临床治疗肠道疾患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凡肠道疾患,无论是泄泻或痢疾等,都当责之于脾胃和肠,皆由脾失健运,肠胃受损而致。此时,脾、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应的减弱。而对于药物的吸收也随之减弱。因此,单纯地应用内服药物治疗的话,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总不如配合药物灌肠,直捣病巢,其治疗效果迅速,尤其是对久痢、久泻不愈者,作用更为突出。本方是以水煎灌肠剂用于临床的,其药物的组成特点是照顾面较广,所治病种较多。如方中之苦参、椿根皮、败酱草、鱼腥草、槐花等药物,既有清热之功,又有祛湿、解毒、杀虫、止血之效,从现代药理学角度上看,这些药物都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故在临床上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急慢性肠炎等疾病的治疗;防风、荆芥祛风解表,崔文彬医生通过临床实践及结合近年来有关的报道,认为此二药确能解除肠道平滑肌的痉挛,并与白芍、甘草配合,可有缓急止腹痛的作用;雄黄、诃子、儿茶、枯矾4药具有收敛固涩之能,外用灌肠,可达到涩肠止泻、收敛生肌的目的。
(按语) 本方的药物作用特点,是通过外用灌肠的方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并且药力集中,能促使局部炎症的吸收和溃疡面的愈合,这一特点是内服汤剂所不能比拟的。
(方源) 《崔文彬临证所得》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方(巫百康方)
(组成) 茵陈15~30g,郁金10~15g,板蓝根15~20g,大黄5~10g,田基黄15~20g,败酱草15~20g,生麦芽15g,佛手干10~15g。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通腑利胆。症状:疲倦乏力,恶心纳呆,脘腹胀满,厌食油腻,口渴不引饮,或口苦口干欲饮,尿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目发黄,或无黄疸,初起多有畏冷发热,或往来寒热,胁下痞块,按之则痛,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加减) 随症加减:初起有表证者暂去大黄、败酱草,加金银花10~15g,连翘10~15g,赤小豆30g,薄荷6g,青葛根10g,兼以辛凉透泄。若身目发黄,里实热(即热重于湿)者,重用茵陈、加栀子10g,川黄柏10g,龙胆草6g,以清热泻火。若湿困便溏,小便不利(湿重于热)者,去大黄、板蓝根、败酱草加兖州卷柏(龙兰草)15g,滑石15g,佩兰5g,连翘10g,白豆蔻6g,芳香化湿,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若平素有胃肠消化不良病史,得病后脘腹胀满嘈杂而痛,嗳气吞酸,大便次数增多,滞下不爽等,舌苔厚腻,脉弦缓者。辨证属于湿热积滞,气机失调,方应改用茵陈保和汤合五金汤加减(郁金,金铃子,鸡内金,马蹄金,金钱草),以清热利湿,消导理气。若湿遏热伏,胆失通降,胃脘痞满,右胁闷痛,口苦呕逆者去板蓝根、败酱草,加金钱草15~20g,半夏6g,黄连6g,竹茹10g,以辛开苦降利胆。
结合检查化验项目指标加减。①降谷丙转氨酶方药:若肝胆火旺者。如龙胆草6~10g,栀子10g,黄芩10g,一见喜10g。若舌尖芒刺(红点),心经热毒者,应泻火解毒,另用黄连5g,甘草5g,开水泡3遍,每遍100m1。三餐饭后各饮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亦可结合服用福建漳州制药厂出品的“片仔癀”,每次0.6g,每日2次,一疗程为1~2周。若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去大黄、败酱草,另用兖州卷柏(龙兰草)20~30g,白毛藤(白英)15~20g,竹茹9g,白茅根15~20g,冰糖适量水煎代茶饮。
②退黄疸主药:郁金、黄连、绵茵陈均有较好的退黄作用,临床使用要根据黄疸指数的高低来应用:黄疸指数在50~100U者,茵陈用量在30~50g,黄疸指数在100U以上者茵陈用60g。茵陈布包,先用水浸后入,或另煎后与原方药汤兑服。郁金与黄连配伍,利胆退黄效果甚佳,郁金用量一般15g,黄连5~10g。
③降麝絮、麝浊方药:属湿毒内蕴者,败酱草30g,苦参根15g。瘀热互结者加丹参15g,丹皮10g,焦栀子6g,田基黄20~30g,生地黄10g。
④急性乙型肝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下列药物:黄连、川黄柏、虎杖、连翘、黄芩、生地黄等,有促进HbsAg转阴的作用。
(方源) 《巫百康临床经验集》
急性肝炎——章氏肝炎汤(章莲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