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20

第20章 内科病证(20)

第5章 内科病证(5) (3)

(按语) 临床所见不少脑病患者,因颅脑络脉破裂,大量出血,致脑窍闭塞,神机失运,而中医无成熟对证之方;或因脑内水瘀互结,瘀而致水,水盛成瘀,致脑内压增高,神志不清,西医常用降低颅内压之法治疗,虽然当时有效,但常用也存在一些缺点。根据其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拟定拙方,名曰脑窍通方,为方便于服用,曾试制成口服液,有时亦作汤剂应用,经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对脑出血、脑水肿、脑外伤、高热昏迷、中风后遗症、脑积水、脑肿瘤等有较好的疗效。

(方源) 《疑难病证治》

胃脘痛——金佛手丸(步玉如方)

(组成) 台党参10g,土白术10g,炙甘草10g,广陈皮10g,广木香10g,法半夏10g,云茯苓皮20g,缩砂仁6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马尾连8g,吴茱萸6g,干百合30g,台乌药15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炒稻、谷芽各10g,焦六曲12g,生枳实8g,厚朴10g,大腹皮10g,炒鸡内金8g,炒秫米12g,醋青皮10g,炒枳壳10g,火麻仁18g,佛手片10g,莱菔子10g,玫瑰花8g,代代花8g,荷梗3g。

(用法) 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9g。1日2~3次,每次1丸,白开水送服。忌辛辣油腻食物。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疏肝行气,宽中润肠。用于胃脘疼痛、痞胀呕恶、纳差便干。

(方解) 方以香砂六君子为主,合旋覆赭石汤、左金丸、金铃子散、平胃散、百合乌药汤等方。更加佛手、代代花、玫瑰花舒气。鸡内金、神曲、谷稻芽、莱菔子消导。秫米化湿。麻仁润肠。虽无深意,却亦平妥。

(按语) 脾胃病为一临证常见疾病。其中尤以胃脘痛为多。中医治此,确有良效,用药并无神奇,辨证施治而已。唯胃脘疼痛,易愈易复,久服汤药,颇为繁琐。余乃汇聚古方,而略参己意,配制成丸,名曰“金佛手丸”。应用40年,治验颇多,尚称满意。此丸治胃脘痛有效,治一般胃病亦可,盖通治之方也。

(方源) 《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胃脘痛——滋阴疏肝汤(张学文方)

(组成) 生地黄20g,沙参15g,麦冬12g,当归10g,川楝子6g,香附10g,丹参15g,女贞子10g,白术10g,佛手10g。

(用法) 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内服。

(功效主治) 滋阴疏肝,清热活血。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疏,兼血热血瘀之胸胁胃脘胀痛。其痛绵绵,咽干口燥,或兼泛酸口苦,或腹胀纳差,或阴黄不退,舌红少津,脉细弦等。

(方解) 此方取一贯煎意而拟定。肝、脾病后期,阴虚肝郁十分常见,是一个带有共性的证候。前人多以一贯煎为主方,然此方大法虽备,临证多需加减化裁。故用生地黄、麦冬、沙参、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性甘平而不滋腻;川楝子、香附、佛手疏肝气之郁而无香燥之弊,且川楝子、佛手又可清热止痛;肝病久郁必犯脾胃,故方中用白术健脾益气,气郁日久必及血分,故用丹参化解血分之瘀。全方具有较强的滋阴疏肝之力,又可清热活血,健脾止痛,适应证颇广。

(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牡蛎、腹痛加白芍、甘草,血瘀重者可三棱、莪术,有黄疸者加茵陈;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鸡内金。

(按语) 一些慢性疑难病中,常见到病久肝肾阴虚气郁之证,尤其是像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等疾病,阴虚气郁证更多。经临床多年应用证明,此方疗效比较理想。疏肝解郁,一般多用柴胡,但阴虚者多有虚热,柴胡性升散于虚火不宜,故用川楝子、香附、佛手疏肝而不化燥、不伤阴,且兼清热止痛之用,比较适宜。若肾虚症状突出者,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等品又可酌加。

(方源) 《疑难病证治》

胃脘痛——强胃汤(张学文方)

(组成) 香附10g,砂仁6g,陈皮10g,党参12g,白术12g,半夏8g,白芍12g,山楂15g,石斛10g,丹参15g,三棱10g,甘草5g。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养阴止痛。主治:脾胃气虚阴亏,胃不能纳,脾不能运之脘腹隐痛,腹胀纳差,喜温喜揉,口干少饮,口中乏味,大便时结时溏,舌苔白微腻,脉弦缓或弦细等。

(方解) 此方是在香砂六君子汤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用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作为健运中焦的基础;加香附、砂仁、半夏、陈皮,行气消胀,化湿行痰,以祛脾弱湿聚之痰湿气滞;石斛养胃阴;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使阴阳互济,生化有源;丹参、三棱、生山楂化瘀止痛,健胃消积。全方脾胃兼顾,益气又可养阴,行气化湿,兼除痰湿,扶正又可祛邪,补中有健,阴阳两调,刚柔互济,脾胃薄弱者长服可以健脾强胃,故名“强胃汤”。

(加减) 有郁热者加黄芩、川楝子,寒热错杂者加黄连、干姜,肝气犯脾克胃者,加柴胡、郁金,胃痛较重者加延胡索,食积者加焦三仙,泛酸者去山楂加煅瓦愣子,胃阴亏虚、口干少津者可加乌梅。

(验案) 曾治一孙姓男子,64岁,干部。胃痛腹胀年余,揉按可减,大便时干时稀,伴口干少饮,纳差,消瘦,四肢乏力,面色少华,苔薄黄,脉弦缓。曾经多方治疗,迭进补中益气、香砂六君、柴胡疏肝诸方不效。经仔细辨析,其胃痛腹胀,喜温喜按,四肢乏力,面色少华,消瘦,皆脾气虚弱无疑,而口干纳差,少饮,大便时干时稀,苔薄黄等,显然阴亦不足。故拟上方加减,12剂后,诸症大减,连诊4次,服药20余剂,其病竟愈。后遇此类病人属气虚为主兼阴亏者,稍事化裁,疗效甚为满意。故记于此,以便进一步验证。

(按语) 脾胃薄弱纳呆失运者,临床十分常见,气虚者“四君”“六君”,阴亏者“益胃”“麦门冬汤”,此医者常识,人皆知之。但我们经长期临床观察,所谓脾胃气虚、阴虚,只是相对而言,气虚者气虚为主,阴亦不足;阴虚者阴虚为主,气亦有不足。阴阳两虚亦甚常见,更有偏脾阴不足,胃阴亦不足者,气阴两虚同时并见等,不得不知。故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湿祛痰,作为基础;加白芍合甘草、山楂酸甘化阴,以使益气健睥之中兼养脾之阴液,使阳生阴长,生化无穷,此亦符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之意;再加丹参合生山楂、三棱活血消瘀止痛,气虚阴亏络阻者,用之甚宜。

(方源) 《疑难病证治》

胃脘痛——和胃冲剂(章庆云方)

(组成) 紫苏梗6g,香附9g,青皮6g,川朴花3g,佛手花3g,制川大黄9g,龙葵15g,黄芩12g,党参9g,生白芍12g,甘草9g,大枣12g。

(用法) 以上方为1料制成冲剂,每包重25g,每次服1包,日服3次。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胃脘部痛胀闷嘈之胃窦炎、浅表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方解) 方中紫苏梗、香附、青皮、川朴花、佛手花疏肝解郁,芳香健脾,和胃畅中;党参、大枣、甘草甘温补脾健胃,益气升阳;黄芩、龙葵疗痰热,清胃火;大黄苦降健胃,祛瘀生新。

(验案) 丁某,男,59岁。胃痛已有10多年之久,钡餐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感上腹部疼痛且胀,一般食后1小时左右发作,伴有嘈杂,嗳气,平素时有腰酸乏力、胃脘部怕冷、纳呆等症。脉细弦,苔薄腻。经服和胃冲剂1周,症情显著好转,4周以后胃痛全部消失。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胃病——辛开苦降方(高国巡方)

(组成) 黄连6g,黄芩、蔻仁各6~9g,制半夏、茯苓、陈皮、枳实各9g,厚朴12g。

(用法) 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凡湿热内蕴、寒热互结所致之胃脘痞闷或支撑,口干口苦,心下痞痛,食后腹胀,噫气频作或恶心,倦怠乏力,纳少乏味,大便不爽或秘结或色黑,小便黄或黄赤,舌红苔白或黄,或厚或腻,脉濡缓或弦滑等,皆可应用本方。西医诊断之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呈现上述见症者。

(方解) 人或恣食生冷,或辛辣太过,或饥饱无常,或嗜酒成癖以致脾失健运则湿困中焦,而胃失阴润必热自中生,故湿热蕴结、寒热错杂之证最易成于胃脘。本方以辛开苦降为大法,旨在清化蕴结于中焦之湿热,以祛除寒热错杂之证。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苦降),半夏、蔻仁辛温以散寒化湿(辛开),一辛一苦,一开一降,则热可泄,而湿能化,寒能散,因而结自开,痞自除。更用枳实、厚朴、陈皮行气破滞,以调理中焦气机,气机得顺,则升者升而降者降,既可祛除痞闷胀满之症,亦可功在气行湿亦行而有益于湿热之清化。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妙在调动脾主运化之功能,以助辛开苦降之力。

(加减) 湿热蕴结以湿或寒偏重者加重蔻仁至9g,或加砂仁6~9g,减黄芩为6g;若寒象不显者可去蔻仁改用砂仁6~9g,或见中阳不足(舌淡有齿印、苔薄白)加淡干姜6g,倦怠乏力者加党参、白术各9g,纳少乏味者加建曲、山楂各9g;小便短赤者加茵陈10~15g;舌苔白厚者加苍术、前仁各9g,或薏苡仁12g;舌苔白厚腻加藿香、佩兰各9g;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3~6g;,大便秘结或大便色黑加生大黄9~12g;胃脘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各9g,伴见肝郁症状者加柴胡或香附9g,舌红少苔者加沙参、石斛各9~12g,食后腹胀者加紫苏梗或莱菔子9g,伴恶心或噫气频作者加生姜9g。

(验案) 张某,女,66岁。1991年2月23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痞痛4年,加重1个月。患者1990年8月查胃镜报告为浅表性胃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症状仍时轻时重。近月余病情日渐有加,胃脘部痞满胀痛,遇寒则甚,得热稍减,每于进食后腹胀明显,口苦口干,纳谷不佳,时有心烦,夜寐不安,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剑突下按之软,无明显压痛,唇色红,舌质红而略带紫色,苔厚腻稍黄,脉细滑。证属湿热蕴结,气机阻滞。治拟辛开苦降,清化湿热,理气破滞。以上方加减,连服15剂,即临床治愈,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