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78

第78章 通泻滋利愈疫热 (2)

第17章 通泻滋利愈疫热 (2)

(3)临床观察:清气凉营制剂治疗435例,治愈率98.89%,病死率1.11%;对照组281例,治愈率94.92%,病死率5.0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

(二)开闭固脱法

1.立法依据

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因热毒内郁、阳难外达,可现热深厥深的厥闭证候,并可导致阴伤气耗,正虚邪陷、气血瘀滞,内闭外脱;甚至出现阴伤及阳、阳虚阴盛,阳气难达四末的寒厥、阳亡脱证。此期病理特点为由于气滞血瘀致正虚欲脱,故周师以开闭(通过行气活血以开其窍,醒其神)固脱(旨在益气养阴,回阳救逆)法急救之。

2.适应证

热毒内陷证(含热厥气脱证),气阴耗竭证。即西医低血压休克期。

热毒内陷证:必具下列①、②、⑤项,及③、④项中的一项。①发热或高热,胸腹灼热,四肢凉或厥冷;②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甚至神识昏愦;③口渴欲饮,气促息粗;④便秘,尿少色黄;⑤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燥,脉小数或沉数。

附:热厥气脱证。为热毒内陷证,同时出现身热骤降,汗出清冷,萎靡,反应迟钝等脱象。

气阴耗竭证:必具下列①、②、⑤项,及③、④项中的一项。①胸腹灼热,肢端欠温,或身热骤降,出黏汗;②神萎倦怠,嗜睡,甚至由躁烦而趋向昏昧;③气短息促,心慌不宁;④颧红,口渴,小便赤少;⑤舌质红少津,苔黄,脉细数无力。

兼证气滞血瘀:面暗,口唇青紫,皮肤有瘀斑、花纹,胸闷腹胀,四肢清冷,舌质暗紫,脉结或叁伍不调。

3.基本方药

在扩容纠酸的基础上,血压不能回升者,分别辨证用药。

(1)专用方:升压灵注射液(即陈皮制剂):功可理气宣郁,使气行血行,血压遂可自行回升。用于热毒内陷证。抗厥注射液:取枳实行气宣郁升压为君,川牛膝化瘀通脉为臣使,山茱萸收敛元气防脱为佐,共奏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之伟功,用于热厥急危之证。救脱1号注射液:取生晒参补气,玉竹养阴为君,枳实为臣,川牛膝为佐使,共奏益气养阴、行气活血佳效。主用于气阴耗竭证。

(2)主药:早期热厥闭证阶段,治予清热宣郁,行气开闭。药用枳实、丹参、鲜石菖蒲各15克,柴胡、大黄、知母、广郁金各10克,连翘心5克。热盛加生石膏60克,黄连5克;表现"窍闭"现象者,配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若邪热伤阴耗气,势已由厥转脱,则当行气活血开闭,益气养阴固脱。药选牡蛎30克,龙骨20克,西洋参或生晒参、麦冬、山茱萸、玉竹各10~15克,青皮、陈皮、枳实、丹参、赤芍、石菖蒲各10克,川芎、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阴阳俱脱者复入制附子、干姜各6~8克。此外,由于低休期一般多有阴伤气耗过程,少见气脱阳亡证,故多从辨病角度,给予益气养阴固脱,阴竭阳亡者结合辨证配以回阳救逆之法。

(3)临床观察:升压灵治疗112例,总有效率95.5%,病死率4.5%;对照组50例,总有效率84%,病死率16%。抗厥、救脱1号治疗136例,总有效率95.59%,显效率90.44%,病死率4.41%(其中辨证组治疗78例,显效率94.87%,不辨证组治疗58例,显效率79.32%);对照组66例,总有效率74%,显效率50%,病死率26%。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另心率、尿量及主症恢复正常时间,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三)泻下通瘀法

1.立法依据

热毒入里后与血相搏,致瘀热内结,影响三焦气化,此时瘀、(热)毒、水相互为患,使阴伤而尿少尿闭。周师倡用泻下通瘀、滋阴利尿,以望增液生津,畅利二便,达到排解热毒之效。

2.适应证

此法可广泛用于本病几个主要病期,如早期腑实者可阻断传变成热厥证(低血压、休克期),可使邪去厥复;瘀热水结证(即少尿期中医辨证为蓄水证或蓄血证,)可改善肾功能。

瘀热水结证诊断标准:必具下列①、②、③、⑤项,或伴有④项。①小腹胀满,腹痛或拒按,便秘,呕恶频繁;②小便赤涩量少甚至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1000ml为少尿倾向,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尿闭),或有血尿;③肾区叩击痛,有明显肾脏功能损害;④烦躁,甚至神志不清,或有身热,外渗现象明显;⑤舌质红绛或绛紫,苔黄燥或焦黄,脉滑数或细数。

3.基本方药

(1)专用方:泻下通瘀合剂:取大黄、桃仁为君,合泻下与通瘀为一法;臣以芒硝加强通腑泻热,枳实通利腑气,川牛膝化瘀利尿,共助君药以增效;佐以生地黄、麦冬滋阴增液,猪苓淡渗利水,白茅根清凉生津、利尿止血,并借川牛膝之力为使,以导瘀热下行。

(2)主药:即泻下通瘀合剂之药。若瘀热在下,加牡丹皮、赤芍;血尿加焦栀子、石韦;水毒犯肺加葶苈子、生桑白皮;阴伤明显加玄参。

(3)临床观察:应用泻下通瘀合剂治疗202例,显效179例,有效15例,死亡8例,占3.92%,总有效率96.08%,对照组77例,显效33例,有效27例,死亡17例,占21.18%,总有效率78.8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

(四)凉血散血(化瘀)法

1.立法依据

由于本病疫毒极易从营入血,热毒炽盛不仅可炼血成瘀,亦能迫血妄行,因血热、血瘀、出血常互为因果,故通过凉血清其内热,可使血液黏稠度降低,而不致成瘀,亦可使因热妄行之血复行于常道矣。

2.适应证

主用于瘀热型血证。他如低血压休克期之热厥夹瘀证,少尿期之下焦蓄血证,亦俱可结合各期病机病证特点及主要治法配伍应用。

瘀热型血证诊断标准:必具下列①、②、④项,及③、⑤两项中的一项。①出血量多,血色暗红或深紫,或夹有血块;②肌肤斑疹显露,或瘀斑成片;③发热夜甚,烦躁,谵语如狂,甚至昏迷;④舌红绛或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数或细涩;⑤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DIC改变;有甲襞微循环障碍或血液流变学异常。

3.基本方药

(1)专用方:丹地合剂:系周师将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代犀角)加大黄、焦栀子、紫珠草、人中白、白茅根组成。取水牛角与大黄为君,通过二药功力之互补,有极强的清解凉血、泻火逐瘀之能;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协同为臣,可通过滋阴散瘀、泻血中伏热,以增强君药凉血止血之效;佐以焦栀子、紫珠草、人中白清热解毒,直接止血;白茅根生津止血为使。或地丹凉血针:即在上方基础上,以血余炭代紫珠草,且去白茅根,以增强化瘀止血作用。

(2)主药:鲜生地黄60克,白茅根30克,水牛角片15克,牡丹皮、赤芍、黑山栀子各12克,大黄(或土大黄)10克,出血量多加紫珠草15克,血暗有块加血余炭10克,瘀热阻窍加牡丹皮、丹参各10克;血热伤阴动络加阿胶10克(烊冲)。

(3)临床观察:凉血化瘀剂治瘀热型血证62例,总有效率97.39%,显效率90.43%,无效2.61%。西药对照组24例,总有效率87.27%,临床治愈显效率74.55%,两组相比,P<0.05。

(五)滋阴生津法

1.立法依据

因本病火毒炽盛,传变迅速,极易伤阴耗液,而前贤明言:"治温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线生机",故此法可增强体质,有利抗邪。

2.适应证

由于本病发热期常现肺胃津伤证;低血压休克期热厥证易见心肾阴虚证;少尿期现肾阴耗伤证,故周师认为此法对本病各期均可配合用之。

3.基本方药

(1)专用方:养阴针由生地黄、麦冬组成;而增液针则再加玄参。均有养阴生津凉血作用。

(2)主药:西洋参10克,芦根30克,生地黄、鳖甲、龟甲各15~30克,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玄参各12~15克,阿胶10克(烊冲)。

(3)临床观察:采用养阴、增液等大型输液的病例,可使阴伤程度转轻,恢复时间缩短,而起到重要的辅助支持作用,表明此法为治本病不可忽视的大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