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76

第76章 疹出即隐阳虚邪恋者用附子 (2)

(五)疹出即隐、阳虚邪恋者用附子 (2)

原按:肠覃一症,其病机由渐而至,用药宜温阳化滞,而参以消瘀行水之法,务在缓磨,使其渐软渐消,与急证急攻者截然不同,案中反复提及值得注意。由此案可知处理慢性病,不可徒守补之一法,亦须善用消法。方中用蜣螂、土鳖虫,因病机在络,最为幽隐,非虫蚁搜剔不为功。

评述:此案初诊、复诊虽用辛热的吴茱萸,辛温的砂仁、厚朴、木香、莪术等合苦寒的白蔹、瞿麦、枳壳,但仅获小效,故三诊后加入附子,振奋脾肾阳气,并伍入土鳖虫、蜣螂,搜剔血络,使续随子、海南子(即槟榔)地骷髅(即十字花科萝蔔的老根)的利水之功得以充分发挥,阴阳斡旋,气血疏泄,瘀去水消,肠覃癥结遂八诊悉平哉。

另乐匋公不仅对温热病与心血管、消化道、泌尿道疾病常用附子与它药妙配,斡旋阴阳以愈疾,对病机多责之于肝的眩晕症,亦常巧用附子,或佐入半夏白术天麻汤中,使其振奋肾阳,以助豁痰开蒙,或伍入血府逐瘀汤等方中,使瘀血"温则消而去之"。甚至不为"十八反"所拘,仿仲师附子粳米汤意,合入半夏,均收彰彰之效。在遇肝肾阴虚、浮阳上扰之眩晕耳鸣、失眠头痛者,他还告诫学生"治病须识阴阳水火互根消长之理,阴中有阳,阳中藏阴,方可生生不息。药物的配伍,也应体现这一思想",可将附子与辛寒质重、色黑入肾的磁石同用,盖其认为:"温热之药虽能拔其阴寒,但毕竟属于壮火之品,过用或配伍不当,往往反使浮阳上越而寒邪不退。若反佐磁石,则使附、桂之属既可温阳逐寒而又无动火之弊,确乎未雨绸缪之举"。虽寥寥数语,却对祝味菊所创温潜法(参见本辑祝味菊经验介绍)的应用,作了画龙点睛的注脚。可见其对"斡旋阴阳,附子为魁"的理解,较常医已能"更上层楼"焉!

三、众论交辉,宜忌分明

附子,乃中药中四大主药(人参、熟地黄、大黄、附子)之一,张景岳推崇为:"药中四维",指出"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黄为药中之良相";而喜用温热药的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扁鹊新书》)。"附子在药中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然附子虽非常之重要,却因辛热有毒,擅用者并不太多。考古今医者,善用此药者,当首推医圣张仲景。其在《伤寒论》中,即创含附子之方达22首,几占全书113方的近1/5。其中多数为根据相须、相使组方原则,与辛热药干姜、麻黄、细辛、桂枝等配伍的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等;或与温性补益药人参、白术、当归等组合的附子汤、真武汤、乌梅丸等;还有少数为根据相畏、相恶的组方原则,与苦寒或咸寒药黄连、黄芩、大黄、猪胆汁、童子尿等共投的附子泻心汤(附子与连、芩、大黄组成)、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等;甚至在《金匮要略》中,还独出心裁地将其根据相反之组方原则,与半夏同用,而创"十八反中"反药同用的第一方附子粳米汤,治腹痛呕吐。仲景以下亦有一些医家对附子的应用作出了较大贡献:如明代张景岳、赵养葵等,而近代以郑钦安、吴佩衡等为主的一些川、滇名医,亦每以用附子挽救垂危大证被医界津津乐道。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祝味菊从四川赴上海行医后,以善用附子治湿温被评为民国时期国内最重要的15位医家之一,终获"祝附子"美誉(参见《名家教你读医案第1辑》)。

除祝氏等外,近代尚有一些大家对附子的应用亦各有心悟,现略简介于下:如张锡纯认为:"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附子、石膏,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谭次仲则云:"附子强心,能治轻度心衰,若重症非合干姜不为功;附子又有镇痛作用,适用于恶寒疼痛与痉挛。"喉科名家张赞臣言:"附子为兴奋药,有强壮作用,治心腹冷痛、胃痉挛、肠疝痛、风寒湿痹、虚寒泄泻、老人冷嗽及其他慢性功能衰竭病(《本草概要》)。"中医大家姜春华教授用附子的经验由高足施赛珠总结为六条:"一是回阳救逆,强心回苏治心衰;二是助阳祛湿,为风寒湿所致多种疼痛的镇痛药;三是通阳止痛,治心痛、腹痛、疝痛、神经痛;四是辅阳住泻,治胃肠虚寒,完谷不化;五是温阳逐水,可利尿发汗,治阳虚水肿,痰饮咳喘;六是强阳摄阴,治肾阳衰微所致的各种机能衰退症";樊天徒经临证对比,得出:"附子强心作用胜过洋地黄、樟脑"的结论,且指出对伤寒、麻疹肺炎、恶性疟疾等用之能转逆为顺,缩短疗程。

另上海华东医院陆震用附子与龙胆草相配,主治慢性肝炎颇佳;首都医院张之南指出用附子治某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可强体质,减畏寒,可能使部分病人停用激素,治阿狄森病或席汉病,可使胡鬚加重,毛发重生,提示附子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国医大师朱良春更将附子妙用配桂枝、黄芪治肝阳、肝气虚怯之证(表现为疲惫乏力,悒悒不乐,巅顶冷痛,胁肋少腹隐痛,脉弦缓),且指出在泌尿结石方中稍佐3~5克,可明显加强膀胱气化作用而促使排石。甚至对诸多慢性炎症,如慢性阑尾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尤其是慢性类风湿关节炎等,他亦强调可在辨证基础上加该药,因其有较好抗炎作用。切不可误以为"炎"字皆为火热之实证,而将此妙药"束之于高阁"也。朱老虽泛游书海,但他认为历代医家对附子功用的论述以清医汪昂《本草备要》所言"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最为要言不繁。

由于乐匋公髫龄即读汪昂之书以发中医之蒙,故不仅敢于在外感热病中巧投附子,对内伤杂证更遵汪昂之言,将该药用治各脏之病。

在其子王键等编著的《王乐匋》一书中,就载有以交通心肾、益气化瘀法治71岁张男的冠心病;以温阳化瘀、和络消滞法治46岁胡男肝硬化伴腹水;以温化痰浊、益气和络法治67岁邵男胸痹;以温阳益气、和络潜降法治68岁金男胸痹;以和养心脾、补血宁心法治50岁王女之心悸;更有用温运脾肾之阳参以涤痰开蒙法治45岁章男之癫狂;以温肾潜降、疏肝活血,稍佐清泄下焦法治41岁赵男阳痿脱髪;还有以麻附五皮饮合黑丑、甘遂治19岁程女急性肾炎;以附子合一派祛风湿通经络药佐大剂磁石治39岁王女痹证;用附子玉屏风散合补肾潜降利水药治23岁吴男"Ⅰ型肾病综合征";取温阳益气、和络潜降法治69岁金男之肺气肿等,均为其妙用附子之佳案,可读可传也。马继松1978年曾有幸在随其实习的朱宁生医生(现在英国行医)处拜读她抄录王师的71张处方,其中有23张用了附子,所治疾病达10余种之多,足见王老对附子的应用极具心得。若学者能认真细阅《王乐匋·诊余漫话》中的《从张景岳论阳厥转阴得到的启示》《寒温并用》《附子药用一得》《寒温并用,相反相成》等文,对以温病鸣世的王老的学术造诣则将有一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江厚万 马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