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63

第63章 湿温辨治多阐发

第14章 湿温辨治多阐发

章次公湿温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拜读《章次公医案》,细究其对湿温的施治颇多独到之处,而在挽救危证之中尤多卓见,且对治疗出现类似湿温某期症状的其他疾病,很有借鉴意义,故试作如下评析,供同道参考。

一、祛湿清热,宣透渗利

湿温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二邪相合,“上下充斥,内外蒸熬”,身热缠绵,尤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由于湿热氤氲胶着为患,正如薛雪所云;“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故章氏每以祛湿退热为总治则,使湿热两分,具体采用以下数法。

(一)清宣芳化

王孟英曰:“既受湿而又感暑者也,即是湿温”。故章氏每每于湿温初起遂喜用清宣芳化之法,使暑湿外散内消。选方以葛根芩连汤、四逆散、达原饮、甘露消毒丹等为主,合以“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金银花、连翘、青蒿、豆卷、薄荷、茵陈等,并配入藿香、佩兰、菖蒲、豆蔻之类芳化,共奏奇效。

案1

劳男,病热一候,其热弛张无定,语言低沉。此与外感风寒者有别,乃温邪也。渴喜热饮,内有伏湿;手臂红点隐约,有入营之象。病之缠绵,为意中事。连翘、白薇各12克,带叶佩兰、黄芩、青蒿、紫花地丁、鸡苏散(包)、甘露消毒丹(分3次吞)各9克。

原按:以温邪挟湿,多缠绵难解。方用青蒿、连翘、黄芩、鸡苏散等清透暑热,因湿遇芳香则化;以其手臂红点隐隐,有入营发疹之势,故投白薇、紫花地丁凉血解毒。甘露消毒丹,是《温热经纬》用治温热挟湿、湿温、时疫在气分氤氲难解之方。据王孟英经验:"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评述:患者渴欲饮水,但喜热饮,定为伏湿所遏制,气机不利,当有胸腹闷胀、呕恶、尿涩而赤等症。我们在临证中遇此情况不妨以甘露消毒丹对证施药。据笔者经验,该方可利气化湿,有较好清化作用,对病势尚在气分、未入营血者尤妙。考该方出自王孟英《温热经纬》,功主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湿热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症。芜湖承忠委副主任中医师在所著《临证撷萃》书中,曾撰专文介绍其父承庚方用该方治淋浊、泄泻、癃闭之经验,还有不少同道将该方加减治其他内、儿科疾病,亦有用治妇科带下、外科疡毒及皮肤科湿疹等,均在于个人的匠心变化,此即中医异病同治之妙。据笔者经验,该方以利气化湿为主,有极好的清疏作用,对湿温、暑温病势尚在气分、并未入营血之患者尤妙;若已入营分,当去方中的辛温之品而佐入凉血之药,可望收到“透热转气”之佳效。

案2

谢女,壮热一候,苔白腻满布,胸中窒闷异常,呻吟之声不绝于耳。此温邪挟湿,交阻肠胃,非短时间所能取效,予达原饮加味。粉葛根、黄芩、知母、枳实、槟榔、白芍、佛手各9克,柴胡、煨草果各4.5克,粉草1.5克。

原按:胸中窒闷为湿温必有之证。盖湿热蒸腾,阻滞气机,胸中清阳之地,遂为云雾之乡。治当急急开泄,宣透募原,方用湿热并治的达原饮加减:草果燥脾去湿,芳香辟秽;槟榔、佛手、枳实疏利壅滞;知母、黄芩、白芍清热泻火;柴、葛透邪达表。

先生尝说:"余遇有湿温症,外有表邪,苔腻胸满,好以柴、葛并用。盖柴胡虽不能发汗,然而疏导少阳,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其人濈然汗出;若表证未罢,里热已结,柴胡更属妙品。用其通便祛浊,稳当无比。"录之以供参考。

评述:患者受湿热之邪阻遏气机,胸闷窒塞之至而呻吟不已,舌上满布白腻苔,壮热不去,故急当清热化湿,调畅气机。上焦胸中清阳之地,中焦脾胃中枢之州,下焦肠腑决渎之道,均宜宣透开泄,使三焦募原得畅,病势才有转机。章师用达原飮原方去厚朴之燥湿,合四逆散,加葛根清宣,佐佛手芳化,药证颇合。其中柴胡配葛根透邪外达的用法尤为高妙。对于外有表邪的湿温病证,在此时段章氏善以柴、葛并用,且倡言柴胡有解热、泄下、祛瘀之三种功效。此乃由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去学用。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虽大多侵犯中焦脾胃,但病之初起,邪从外受,遏于肌表,常见内外合邪,卫气同病。但卫分阶段较短暂,湿热郁阻气分是湿温病传变过程中的病机重点所在。湿热缠绵时间过久,弥漫三焦的同时,一旦化火,即可传营入血,伤络动血。故临床中应当根据病情发展变化,辨别其卫气营血的阶段传变,动态观察,随证施治。

案3

王男,神气萧索,高热1周,第二天即耳聋,谵语,两手痉动。假使外邪,绝无如此严重;假使湿邪,初期而呈此象,预后不良,无待言矣。大豆黄卷、石菖蒲各12克,黑山栀子、黄芩、连翘、青蒿子各9克,胆南星、带心川贝各6克,银柴胡、广郁金各4.5克,紫雪丹0.9克(吞)。

二诊:肠伤寒初起一二日,耳聋神糊者甚少,苔厚腻而尖淡红,续予下方:石菖蒲、连翘、白薇、赤茯苓、黄芩、青蒿子、金银花各9克,苦参6克,胆南星4.5克,紫雪丹0.9克(吞)。

三诊:得衄仍不解,便当预防各部出血,而以肠部为甚。其症候以仲景分类,为阳明证。便通,则是阳明经证。绿豆衣18克,天花粉、金银花各12克,石菖蒲、肥知母、连翘、山栀、广地龙、青蒿子各9克,黄芩6克,茅根一扎。

四诊:温邪夹湿,今第十一日,神志从迷蒙中转清朗,腹部隐约有玫瑰疹,佳象也。舌见淡红,后半白腻,可以证明其病灶在肠。在此数日之内,处方总是阳明范围。茅芦根各30克,金银花15克,天花粉12克,紫花地丁、白薇、连翘、苦丁茶各9克,黄芩、银柴胡各6克,粉甘草3克。

五诊:得黑色便,吾人不能遽下肠出血之断语。假使肠出血,其人应多脉伏、肢冷,呈虚脱状态。今泻下,病势反挫。银花炭、炒荠菜花各12克,飞滑石(包)、苦参、白薇、连翘、石菖蒲各9克、黄柏、带心川贝各6克,粉甘草3克,竹叶30片。

六诊:病历二候,舌质淡,根黄腻,湿与温已成相持之局,清温渗湿并进。生熟薏苡仁各12克,赤茯苓、萆薢、连翘、泽泻、石菖蒲各9克,苦参片、黄柏、黄芩各6克,通草3克,川雅连1.2克,甘露消毒丹30克(分2次泡茶)。

七诊:湿温证之白,半因于多汗,皮肤不清洁,半因于毒素由肌腠外泄。医者要任其自汗,强之使出不可也。故时医从疏散法透,等于揠苗助长。葛根24克,清水豆卷、炒薏苡仁、白薇各12克,连翘、泽泻、牛蒡子、车前子各9克,苦参、黄柏各4.5克。

八诊:湿温证第十六日,神志清晰,在极期中见之,最是佳象。大便溏,日约三四行,则为此时所最忌。古人苦以坚之,此类药多能收敛肠黏膜。白槿花、银花炭、生地榆各12克,荠菜花、苦参、赤茯苓、白薇各9克,川黄柏4.5克,通草3克,川雅连1.5克,荷叶一角。

九诊:病虽已呈尾声,热退净,而便溏犹未尽除。前方加杭白芍9克,艾叶、乌梅各6克,去赤茯苓、通草、荠菜花。

原按:此案高热1周即见耳聋、谵语、两手痉动等病情严重之象,是伤寒之重者。初予清热开窍之方,加紫雪丹镇痉息风,药证相投,应手而效,神转清朗。因其病灶在肠,继则直清阳明,苦寒坚肠抑菌,避免了肠出血的并发症,大大缩短了疗程。七诊时,葛根用至24克之多,一则取其长于解热,二则取其能松肌,有促进毒素排泄之功效。

评述:考清代温病大家薛雪曾曰:"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故是证(指湿温)最易耳聋、干呕、发痉"。但章师初诊并未浪投平肝息风或单纯和解少阳,仍从宣化为法而扭转病势。即使病程稍久,他也常取此法因势利导,使邪有外退之机。四诊时,神志渐清,腹部隐约现出玫瑰疹,其断为佳象,仍定位在阳明经证范围,坚持清化之法。七诊时,当出现白即指出"因于毒素由肌腠外泄",遵气化则湿化之理,用连翘、牛蒡子、葛根、豆卷轻宣肺气,合薏苡仁、泽泻、车前子化湿。《本草备要》曰葛根"可止渴生津,开腠发汗,解肌退热。"故本案重用葛根24克之多,此乃获取速效的关键之一,学者当留意之。五诊断言"得黑色便不能遽下肠出血之断语",此为章氏阅历有得之经验,他还以极其简捷的文法,指出了肠出血的主症,对此,学者当高度重视。另六诊中,取甘露消毒丹30克,分2次泡茶,此种用法亦值得我们借鉴。

在另一发热13天的陈女案中,章氏见其胸背前后出现隐约不显的红点,亦指出"此毒由毛窍外泄",并以金银花、连翘、黄芩、升麻等引邪外出,其理其法同于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