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58

第58章 得心应手驭十法 (2)

第13章 得心应手驭十法 (2)

李老按语对伤寒与伤风之鉴别,不以"汗"为辨而重在指纹与苔,乃临证五十余载的经验,望诊在儿科的重要性,观此案可见一斑。较今之医全凭理化检查来进行诊治,李老亦更不易也。他强调指出:“不能一见高热辄用寒凉”,当引起我们警醒与深省。

三、和解

调和疏泄、透解宣通是祛除邪热的一种方法,李老亦极常使用。对邪在少阳者,每投和解清泄以冀使羁滞于表里间的邪热透表而解。

案6 伤寒体虚,战汗而解

陈男,22岁。病伤寒数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骨节疼痛,干呕胸满。诊视脉浮紧,苔白,属太阳经伤寒证。但症兼呕逆、胸满,表邪转入少阳之经。"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以辛温发汗与苦平和解并用,仿活人败毒散方意。柴胡、茯苓各10克,枳壳、桔梗、前胡、法半夏各7克,羌独活各6克,川芎、陈皮各5克,薄荷、粉甘草各3克,生姜3片。

复诊:汗出,身热不退,目眩口苦,溲黄灼热,脉浮弦,其热不为汗衰,转属少阳,重在和解。去陈皮、甘草、生姜,加淡黄芩(酒炒)7克,益元散(包)10克。

三诊:壮热口渴,汗出如蒸,谵语苔黄,脉浮弦数,"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况复谵语。和解中兼清阳明之热。生石膏13克,赤茯苓、鲜竹茹、益元散(包)各10克,知母、柴胡、青蒿、黄芩、枳壳、桔梗、前胡各7克,薄荷叶3克。

四诊:药后,忽牙关紧急,全身寒战,大汗淋漓而昏厥。因思"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当助益气津为急。生粳米10克,西洋参3克。浓煎频频呷服。从此热退身和,渐臻康复。

原按:伤寒传经,不可以"一日太阳,六日经尽"的机械发展观决定治则,而应从邪正相搏所反映的症状决定治则。本例起病始于太阳,表现脉紧寒热,头痛项强,却兼有口苦目眩,呕逆胸满之少阳证,故不得不考虑以麻黄汤为主兼用小柴胡汤。但病已数日,虽然邪在太阳,不能不防止邪郁化热潜伏于里。因此,不用麻黄汤,而用活人败毒散加减,太、少二经同治。可是太、少之间,中见阳明,汗出表不解,表现口渴谵语,高热不退,显寒已热化邪犯阳明的症状,必须白虎汤直清阳明热邪;又要考虑阳明热邪,应从少阳转枢而出,故用柴胡白虎转枢清热,这是因势利导的方法。可是,病经数日,在转枢退热时发生战汗,反映出正邪相搏、邪去正虚的病理,故宜助益气津的回复,此时不得滥用温补致生命危殆。

评述:此案初诊取仲景施治之法,却变通了仲景之方,所用活人败毒散即朱肱《南阳活人书》(又名《类证活人书》)之方,即羌独活、柴前胡、枳壳、桔梗、川芎、茯苓、甘草,以其解表之功逊于麻黄汤却胜过小柴胡汤。然发热未为汗衰,故李老复诊未再续进该方,深恐过汗伤阴致变,而改投小柴胡汤和解,防患于未然之举,正是他棋高一着的过人表现。果如其预料,三诊时不仅出现四大(大热、大汗、大渴、脉大)的典型阳明经证,且有谵语,乃少阳、阳明合病之证,故及时改用白虎汤合蒿芩清胆汤,和解清泄并投,使患者向起死复生的坦途迈出坚实的一步。末诊之战汗,为正邪剧烈相搏的表现,宗叶桂助益气阴之法,仅以西洋参与粳米浓煎频服(亦可看作食疗佳方)收功。由此案观之,李老既深谙仲景六经辨证之术,又对温病学派的证治方药孜孜以求,彰显出他不拘一家一法的寒温一统论的大家风范,并对如何应用"和解"一法作了极其精彩的阐述。

李老对蒿芩清胆汤实情有独钟,加减妙出机抒,获效早有定见,在笔者所读近200家医案中,以其所用为最多。除上述诸案外,它如伤寒门"伤寒夹食,利枢导下"案,伏暑门曾男"热淫于内,误表致变"案,儿科伏暑门杜男"暑伤元气,热扰神明"案等,病机均系热淫于内,犯扰神明,清浊不分,壅遏中州,其治皆取蒿芩清胆汤,均不离和解枢机之大法而取效。由此可见,要想掌握浩如烟海的方剂诚属不易,但只要能将数十首(甚至十几首)方剂应用娴熟,亦可成为高明之医。现代已故湖南名医朱卓夫曾言:"为医一帖五积散,上屋不喊下屋喊",实非虚语。

另李老在原按中强调指出:"伤寒的传经,不可按一日太阳、六日经尽"的机械发展观决定治则,而应从正邪相搏所反映的症状来决定治则,这是他从五十年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感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师古而不泥古,也是他终成一代大家的关键因素之一。

湿浊之邪羁于膜原,李老亦以开达疏利为法,待湿化邪去则热势自退。

案7 湿郁运枢,治法权变

夏男,40岁。躯体肥硕,夏季患湿温证,医作伤寒治,始投柴葛解肌,继用白虎清热,更换数方,身热不退。现壮热喘促,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心烦溲赤,口渴,水入欲呕。诊视脉弦滑数,苔灰黄腻。脉证相参,病属湿温无疑。湿郁太阴,干扰脾肺,湿浊化热,上蔽清明。《内经》"因于湿,首如裹",轻则头重耳聋,重则神昏痉厥。法当宣利湿热,借运枢之力而分解其邪。青蒿、鲜竹茹、杏仁、赤茯苓、益元散(包)各10克,黄芩、厚朴、枳壳、旋覆花(布包)、藿香、姜半夏各7克,青皮、橘红各5克。

复诊:湿浊蕴结,胸中郁闷,以邪据膜原为显。故权用运枢之法,现胸胁较舒,大便如酱,湿热渐见分解。加白芥子3克,透达膜外的痰浊;煨草果仁2克,温化膜内的湿郁。

三诊:药后,躁扰狂奔,索饮雪水,给井水半杯冷饮,躁渴顿止。次晨,烦热喘呕悉平;至午,振寒发热如疟,邪从枢解。青蒿、鲜竹茹(枳实水炒)、赤茯苓、杏仁、大豆黄卷、益元散(包)各10克,黄芩、厚朴、青皮、姜半夏、知母(酒炒)、槟榔各7克,橘红5克。

四诊:寒热俱解,脉转濡缓,自觉困倦。肥胖多湿,复受外湿所扰,内外相引,机枢失利,更为突出。鲜竹茹、赤茯苓、大豆黄卷各10克,青蒿、旋覆花(布包)、姜半夏、槟榔、酒知母各7克,厚朴、陈皮各5克,生甘草3克。

原按:患者身高体胖,时当长夏暑湿交旺,以本身之痰湿,与外界入侵之湿热相结,邪阻膜原,集于半表半里之枢,故见证如疟。以其湿饮内阻,专用苦寒,必遏其湿而胸痞神昏;略投辛温,必激其热而奔狂躁乱。湿温病最忌柴胡,湿重多致耳聋,热重必动经血而衄。青蒿清芬,为治湿温病解热利枢的要药,领二陈、茯苓、旋覆花导化痰湿,竹茹、豆卷、知母、甘草清理湿热,槟榔、厚朴直透膜原,利达枢机,最后使得邪去神清。

评述:此亦为李老妙用蒿芩清胆汤之佳案,但他是根据患者体质丰硕结合季节,且前医用白虎汤等清热乏效而改用此方的。故古贤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确有至理。清代名医江笔花在所著《笔花医镜》中指出:"四诊缺一不可,而惟望与问两诊尤为重要,因闻诊无非是辨其声音之高低以定虚实,咳嗽声音的闷畅,以定气机之升降等而已。至于切脉,实居四诊之末,医者不过辨其浮沉,以定邪之在表在里;辨其迟数,以定证之属寒属热;辨其强弱,以定体气之是虚是实这几方面。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而且所谓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实难定准,故医家所谓据脉定证,是一种欺人之论也。"人们说得神乎其神的脉象,被江氏大大简化,成为“至简大道”,切于实用,意义非凡。至于问诊与望诊,他认为非常重要,起病的缘由、病程的长短、平素的喜恶以及最近的情况等等,必借问而始能知之八九;而望神色,望大小便之色,辨舌苔之色,也非常重要,这时再结合闻诊与切诊,大体可以对病证做出诊断。

其实,医家之不主张把切脉说得神乎其神者,实非江笔花一人,可举出的例子还很多,明代汪石山作"矫世惑脉论",便指出单凭脉诊便不足诊断疾病,他说:"亦有病脉不相应者,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于脉。"其实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四诊准确与否,也还只是一个方面,辨证是否详审,处方是否得当,都关系着疗效。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又岂能仅凭于脉?故笔者以为年轻中医切勿为王叔和"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若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迟为缓,则危殆立至"之言所拘,而畏诊脉如登蜀道了。

原按李老对青蒿在方中的作用做了十分精妙的点评,窃以为对读者当如何应用该药会有所启迪。

案8 汗下劫夺,湿热下注

周女,7岁。起病似感冒,先用羌防解表致便闭,继用硝黄攻下,越感烦躁不宁。迁延半月,壮热不退,大渴谵语,息促唇裂,入夜懊憹尤甚。诊视脉来疾数,齿燥而垢,苔黑而焦,此暑温证。因热郁肺络,病在上,本宜辛凉轻清透汗,反投辛温发汗,肺热内炽不散,应从清化立法;误投硝黄泻实,反致抑热不散,使湿热氤氲,无从宣化,则陷结于膜原。仍当清轻宣解,不使邪入营血,仿银翘散意。金银花、生石膏各10克,连翘心、桑叶、浙贝母、知母、全瓜蒌各7克,炒山栀子、蝉蜕、郁金各5克,牛蒡子(炒)、木通、竹叶各3克。

复诊:唇齿舌苔黑垢全退,身热减低,入夜能睡,口仍干渴,臀膝酸痛,湿热余邪阻滞。去蝉蜕、郁金,加秦艽、天花粉各5克。

三诊:热清渴止,烦热已退,大便燥结,增锦纹大黄5克,缓下而安。

原按:本例因暑温误治,邪热留恋气分,烦躁懊憹,苔黑齿燥,将有入营之势。"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今邪在气分,应截其入营之路,故仍用辛凉宣解法。虽然口燥唇裂,只宜在辛凉宣解中佐以膏、知、栀、翘清化肺胃郁热,引邪从气分还出于卫分而解。

评述:周孩先误于辛温发汗,致肺燥津伤,复又误于苦寒攻下,致邪热内陷,几成化火入营之危证。李老谨遵叶桂治温病:当宣卫、清气、透热转气与凉血散血的四大步骤,及时用白虎汤合银翘散表里同治,略佐瓜蒌化痰通便、木通引心火从小便而出。尤妙者独用一味郁金,既可配栀、翘、木通、竹叶清心,而防热陷心包动惊致厥;又可疏畅气机,免清营凉血之品遏抑胃气,而有碍纳饮。三诊稍伍大黄(估计患儿有腹痛痞胀或舌苔黄甚,或有灰黄或老黄之苔),此乃宗叶桂《外感温热论》中"外邪未解,里先结者"之治法,缓下以收全功。由于李老对叶桂《外感温热论》了然于心,故仅三诊,便使已一误再误的垂危重证转危为安。由此案可见,不熟读叶桂的原著,恐难以治外感温热大病。

四、泻火

火为温热之极,五气均能化火,对外感疾患中邪火亢盛者,李老均予清泻火邪而退热之法。

案9 伤寒失表,热结于里

张男,28岁。起病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失于解表,症转壮热大汗,目赤口渴,瘈疭谵语,时欲起床狂走,不识人,大便秘,小溲短赤。诊视脉洪大数,苔黄燥边绛。此阳明病"胃家实"证。予凉膈白虎,清热泻火,釜底抽薪,直夺阳明。生石膏13克,知母、瓜蒌根、连翘心、玄明粉(冲)、锦纹大黄(泡)各10克,竹叶9克,炒山栀7克,粉甘草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