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48

第48章 益肾蠲痹倚“虫蚁” (2)

第12章 益肾蠲痹倚“虫蚁” (2)

如他虽将痛分风、寒、湿、热、瘀五型去辨治,但又强调此五型之痛只是各有侧重,临床却常混杂出现,难以截然分开,故治疗时应以一痛为主,兼顾它痛。对肿胀之形成,虽和前贤同样认识到"湿盛则肿",然又指出:早期可祛湿消肿,而中期由湿生痰,后期痰瘀交阻,故此时祛湿必佐涤痰化瘀,肿始能消,这正是他高人之处。晚期痹病骨节常僵直拘挛,不仅功能严重障碍,痛亦显增。

他强调此时应细辨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偏颇,予以整体调治:凡红肿甚,难屈伸,以清热解毒为主,加用豁痰破瘀及虫蚁搜剔之品;如属风湿痹痛而关节拘挛,应重用宽筋藤30~45克;有时还倡海风、青风、忍冬、鸡血四藤并用,以加强舒筋活络之效,缓和僵直拘挛之苦。对确系寒湿引起关节肿胀难屈伸,肤色如常,却时伴尿少浮肿者,他常予附子与苍术,或附子与薏苡仁(重用达50克)配对合虫药,通过温阳燥湿或温阳利湿,收除痹蠲疾之丰功。而对肿胀僵硬拘挛伴重着麻木感极甚者,他又常予羌活、钻地风或威灵仙、生白术等合虫药取效。尤其热痹因痛甚致关节损伤较甚、畸形加剧,功能显退,而按常规用药少效时,当加羚羊角粉(日0.6克),或以水牛角丝代之,偶亦以"犀黄丸"投服,壮热若能控制,它症随即缓和,此时"急则治其标",或可收"柳暗花明"之奇效,学者应留意之。

(二)结合西医,辨证不忘辨病

朱师向来提倡辨证时勿忘辨病,对痹证尤如此。他指出:"辨证与辨病密切配合,去研究疾病和证候的关系,探索临床的诊治规律,必能相得益彰,从而扩大治痹思路。"如他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痛风性(尿酸性)关节炎等病,虽皆可归入顽痹范畴,但因各病有各病的自身病理特点,即使辨为同一证型的上述各病,因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方药也极少相似:如类风湿关节炎多晨僵,用药应清解、豁痰、行瘀、通络,常选生地黄、知母、虎杖、蛇舌草、虫类药合乌头、桂枝等,收止痛、缓僵之效。而痛风他认为系湿浊瘀滞内阻,每因血尿酸的持续升高,发展成"痛风性肾炎",甚至肾衰。

故应急予泄化浊瘀以降血尿酸,选土茯苓、萆薢、薏苡仁、淫羊藿、秦艽、蚕沙、泽兰、泽泻等合虫药,利尿祛风活血。而以肾督亏损为本的强直性脊柱炎,即使亦出现与上两病相同的血瘀症状,却改熟地黄、肉苁蓉、淫羊藿、骨碎补等合通络活血及虫药,均取佳效。又如类风湿关节炎系自身免疫性疾病,他喜用淫羊藿、露蜂房、炮山甲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增生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继而引起骨质增生的一种进行性关节病变,又改用骨碎补、鹿衔草、威灵仙来延缓关节软骨退变,抑制新骨的增生。同时对颈椎增生加大剂葛根(30克以上);腰椎增生加川续断(常15克以上),以引诸药直达病所。强直性脊柱炎,由于椎突关节狭窄,椎间盘外环纤维化,以及椎体周围韧带钙化,使脊柱强直畸形,常用鹿角、蜂房、蕲蛇,活血通督,软坚散结,除痹起废。

激素是西医治疗痹证最喜用的一大类药物,但用量较大或长期应用时,会带来诸多不良反应与依赖性,朱师对这些情况均予以极大关注,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好对策。如激素导致面部烘热,烦躁寐难,汗多便干,口干渴饮,舌绛红等,他断证为阴虚火旺,重用生地黄、知母、玄参、生甘草;激素减量时,出现神疲、纳呆、呕恶或怯冷便溏、阳痿、溲频、表情淡漠,认证系脾肾阳虚,改用熟地黄、附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露蜂房,以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对激素的依赖性。另为防止激素的不良反应过甚,及保障撤减的顺利进行(即尽量消除撤减时症状的"反跳"),对有可能须配大剂或较长时间应用激素的患者,他几乎自始至终均投以大剂穿山龙(30~60克)或萆薢(20~40克)。

(三)强调扶正(尤其是补肾)的重要性

笔者遥从朱师学习30载,知其对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十分服膺。朱师认为景岳所言"痹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气不足,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筋脉为之不利,此痹之大端也。"对临证很有指导价值。并指出:"痹证之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即其初起,也要充分顾护正气。"一般医家对早期患者,常喜按教科书投防风汤、羌活胜湿汤,而朱师却用自拟的温经蠲痹汤:熟地黄、淫羊藿各15克,当归、桂枝、乌梢蛇、制川乌各10克,鹿衔草30克,甘草5克。风胜者加寻骨风、钻地风各20克;湿胜者加苍白术各1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关节肿胀明显者加白芥子、穿山甲、制蜣螂各10克;寒胜者加制川、草乌各10~20克,制附片10~15克;痛剧者加炙全蝎3克或炙蜈蚣1~2条(均研粉冲吞);刺痛加土鳖虫10克、三七粉3克(冲吞)、延胡索20克;体虚者淫羊藿加至20~30克,加露蜂房10克;气血两亏者,黄芪、党参亦可用。笔者按朱师法治早期痹证,常获较好疗效。

而对病久失治或误治,阴阳气血亏损,邪入经隧骨骱,正气既已不足,诸邪混杂更难剔除,筋骨损害,疼痛难已,已成顽痹,朱师更强调应扶正与逐邪并重,扶正不仅要着眼于气血,更要考虑督脉与肾,缘肾主骨,而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也。常用黄芪、当归补气血,熟地黄、淫羊藿、露蜂房补肾督;逐邪多用虫药,合川乌、桂枝温经散寒,薏苡仁、萆薢、苍术健脾除湿,俾正充阳运,气血畅行,邪无容身之所,而顽痹可望渐愈矣。

(四)用药灵通巧变,尤善用草药、虫药

朱师一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论诊务多忙,每日必挤时间翻阅有关书刊,以求能有一得。外出讲学、开会时,常与各地道友、老药农、土专家等切磋。其挖掘出的著名的季德胜蛇药、陈照治瘰疬的拔核药及成云龙治肺痈的铁脚将军草,并通过验证,加以推广。他还掌握了很多草药治痹的知识,如将穿山龙、鹿衔草、七叶莲、石楠叶、扶芳藤、鬼箭羽、葎草等草药频频用治痹证。另对已收入教材的不少中草药,又赋予治痹新任,如将土茯苓、山慈菇、虎杖等分别用治痛风、消骨肿、降血沉与抗"O";用刘寄奴消骨肿;萆薢用于降血尿酸,治痛风及替代激素;将金荞麦改用治痛风结石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红肿热痛;将泽兰用于降低血尿酸,治痛风或治关节肿胀变形;将玉米须(常医或用以消蛋白尿或降血糖)用以泄浊化瘀治痛风。其精思妙想,堪称奇绝也。

朱师对积极倡导、并躬身实践中西医结合的大家张锡纯的学术思想亦十分看重,曾告笔者欲写一本《锡纯效方发挥》,憾于诊务、政务过忙而未成。在对虫类药悉心研究的数十年间,他上溯《本经》《伤寒杂病论》,旁涉历代医著,下至民间单验方,靡不悉心搜罗,然后结合药物基源、药理药化和实践体会,辨伪存真,以广其用。1963-1964年,其《虫类药的应用》论文在《中医杂志》连载发表后,当即引起学术界极大反响,1978年集结成书,1981年梓行,极得同道好评。该书将张锡纯用虫药的思想发挥得酣畅淋漓,几达极致,虫药治痹证的经验在书中俯拾皆是,此处笔者不再赘述。但须指出的是,今贤赵步长、吴以岭等研制的步长脑心通、血栓通脉灵等很多专治心脑血管病的系列名药,亦是学用朱师用虫药经验研后制成功的。朱师在对虫类药研用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永载于医学史册。

三、临证经验撷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