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34

第34章 千家妙方解疼痛 (1)

第9章 千家妙方解疼痛 (1)

彭坚痛证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彭坚,男,1948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史文化学者。中医临床名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常委。出生于中医世家,1971-1976年跟师湖南著名中医学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伯父彭崇让教授。1979年考取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史研究生,师从周一谋教授。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学术研究。几经寒暑,终于在2007年,将其大半生心血熔铸一炉,撰成《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共60万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拜读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撰著的《我是铁杆中医》,受益匪浅,眼界大开。全书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读书之广博,临床体会之深刻,学术见解之独到,治疗技术之全面,理法方药思路之清晰,实属当代所出同类书中所罕见。尤其所举临床常见的七大类三十多种病证,分别系统论述其基本概念、历史沿革、中西医诊疗的比较研究、中医治法的优势所在、作者对所用方药的解析与发挥,给人一种厚重平实、旁征博引、大益临床、毫无空论玄谈之感。兹将其中"慢性疼痛"一章撷要并加评述,供读者赏析。

一、涵茹中西话痛证

痛证立论最早见于《内经》,其中不少篇章分别述及头痛、心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及骨痛等脉证或治法。仲景对痛证的论述已达到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为后世临床治疗痛证奠定了可靠基础。作者遵循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各种痛证的认识路线与理论思考,临证时,首先确定疼痛的部位,其次辨析疼痛的性质,然后紧扣各种痛证固有的特征,能够用经方治疗的,则尽量使用经方(两书载治疗痛证方剂近70首),经方没有涉及到的,则用后世效方。经方、时方的选择与合用,一概以疗效为标准,以各家经验为参照,独具匠心地采取以疼痛部位为纲,包含"六经分证"或"汤方辨证"的方法,将痛证分为10大类型,并做到方随证出,首尾一贯,极具实用价值。

1.头痛

太阳病头痛,属于表虚者,必恶风、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属于表实者,必恶寒、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阳明病头痛,大便秘结、脉沉实者,用承气汤;少阴病头痛,恶风寒、脉不浮反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阴病头痛,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少阳病头痛,偏于头部两侧,可用小柴胡汤;厥阴病头痛,呈寒热错杂,可用乌梅丸。外治法则有头风摩散,用之治疗阵发性头痛。

2.咽喉疼痛

属于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用甘草汤、桔梗汤;咽中痛、生疮、声音不出者,用苦酒汤;寒客少阴,咽痛、声音不出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属于阴阳毒者,如咽喉痛、唾脓血、面赤斑斑如锦纹,为阳毒,用升麻鳖甲汤;如咽喉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为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3.肩颈疼痛

属于寒证,表虚者,用桂枝加葛根汤;表实者,用葛根汤;属于热证者,可用葛根芩连汤。

4.手臂疼痛

属于血痹虚劳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建中辈;属于寒湿、湿热者,可选用桂枝附子汤、麻杏薏甘汤等方。

5.胸痹心痛

分轻重虚实辨治。属于上焦阳气不通,阴邪阻滞而"胸背痛"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夹有痰饮上逆,出现不得卧、"心痛彻背"牵引性疼痛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这是胸痹的两首正治方。属于轻证,出现"心悬痛"即心中空痛者,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属于急证,出现"胸痹,缓急"即阵发性剧痛者,用附子薏苡散;属于重证,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持续性、牵引性剧痛者,用乌头赤石脂丸;属于中焦虚寒者,用理中汤。

6.胸胁疼痛

属于少阳病者,可用小柴胡汤;兼夹水饮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气滞者,可用四逆散;属于气滞血瘀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为肝着,可用旋覆花汤;属于悬饮者,"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用十枣汤。

7.心下痛

属于热证者,"按之则痛",用小陷胸汤;若"按之心下满痛者",用大柴胡汤。属于虚寒证者,可用理中汤。属于上热下寒证者,用黄连汤。属于寒热错杂者,"心中疼热",用乌梅丸。如果"心下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为结胸证,属于实热证者,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属于寒实证者,用三物白散。

8.腹痛

分寒热虚实辨治。属于虚寒证,出现腹中隐隐而痛者,用理中汤;拘急而痛者,用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腹中"雷鸣切痛"者,用附子粳米汤;偏于胁下发热者,用附子大黄汤。属于寒疝,"绕脐痛"者,用大乌头煎;兼身疼痛者,抵当乌头桂枝汤;"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属于大寒痛,"上下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用大建中汤。属于实热证,出现腹部疼痛、胀满、大便秘结者,根据不同情况用三物厚朴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腹痛偏于上腹部,用小柴胡汤;腹痛,"气上冲胸","往来寒热"者,为奔豚病,用奔豚汤。腹痛偏于右下腹,为肠痈。属于实证者,"按之即痛如淋",用大黄牡丹汤;属于虚证者,"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此外,妇人"腹中痛",用当归芍药散;"腹中血气刺痛",用红蓝花酒;"少腹满痛",经水不利,用土瓜根散。妊娠腹中痛,用当归芍药散;腹痛、漏下,用胶艾汤。产后腹痛,属于虚证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当归内补建中汤;属于气滞者,用枳实芍药散;属于血瘀者,用下瘀血汤。

9.腰腿疼痛

属于寒湿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为"肾着病",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属于肾阳虚者,用八味肾气丸。"脚肿如脱",诸关节疼痛,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脚挛急疼痛,不可屈伸者,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加附子汤。

10.周身疼痛

属于外感风寒,表虚者用桂枝汤,表虚兼气血不足者,用桂枝新加汤;表实者用麻黄汤、大青龙汤;表实里虚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俱虚者,用桂枝加附子汤;里虚者,用附子汤。属于寒湿疼痛者,用麻黄加术汤;虚实夹杂,"诸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用乌头汤。属于风湿疼痛,风重者,用桂枝附子汤;湿重者,用白术附子汤;风湿并重者,用甘草附子汤;阳气为湿邪抑郁,"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杏薏甘汤;虚实夹杂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彭君所论,特色有四,首先,将话题明确限定为"慢性疼痛",可谓用心良苦。人所共知,对于诸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危重症,现代医学急救技术已很成熟,往往可以救命于顷刻,如果将这些中医的"弱项"想当然地来一番"辨证论治",势必造成误导。其次,以人体上下轴为径横向划分确定疼痛部位,易为中西医乃至普通民众所接受与理解,理智地回避本与现代解剖大相径庭的脏腑经络学说,将着眼点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头、手、胸、腹、四肢"之间,恰恰体现了岐黄之学的"大道至简"精神。其三,师心仲景,摒弃杂说。因为仲景创立的证治体系与经方已为无数临床病例所证实,它的疗效与时兴的"杂凑方"不可同日而语。其四,所列八大类痛证皆从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述发病学原理、病理改变特征、辨证分型标准与鉴别诊断要点、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优劣对比、历代医家痛证治验及其立法遣方选药心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夺人之长""夺"来的"看家本领"和盘托出,非常值得读者参考。

二、集创效方济苍生

(一)头痛

常见的慢性头痛,多数是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血管性疼痛、紧张性疼痛、低颅内压性头痛等。有的头痛,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如颅脑外伤性头痛、高血压脑病头痛、癫痫性头痛等。脑部发生器质性改变,如脑瘤之类,则可能产生剧烈的、无法缓解的头痛,古代中医称作"真头痛"。除此之外,妇女月经期、脑震荡后遗症,都可以出现周期性或顽固的头痛症。中医治疗头痛,须分外感、内伤、虚实、寒热,在治疗方面,均有其特殊的规律。

案1 血管性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