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26

第26章 中西合参论血证 (1)

第7章 中西合参论血证 (1)

郭子光诊治血液病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郭子光,字茂南,男,1932年12月生,汉族,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16岁师从舅父廖济安习医3年,19岁遂悬壶乡里。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本科,因成绩优异,1960年提前毕业留校并任教。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四川省确定为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顾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顾问。

郭师白天应诊,晚上必翻阅医书,对当日所见的疑难典型的或有体会的病案,进行搜集整理。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创新"的方针,不断拓展中医学术领域,探索中医发展之路,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著、主编医学专著10种,参与编写著作20余种。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先后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拜读《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郭子光》一书,深感郭师在血液病的辨治方面尤具特色,今仅就该著及《日本汉方医学精华》《郭子光临床经验集》中有关其对该病证之理论阐述及若干医案的记载,作一评述,供道友参酌。

一、理论建树

(一)病证结合,分三层次论治慢性贫血之血虚

西医学所称之"贫血",是指外周血液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下限,即成年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许多疾病都可出现慢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各种增生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而"血虚"则是中医的病机概念,是以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甲、眼睑淡白,眩晕心悸,舌淡,脉细弱为特点的综合性征候,其中涉及到肝、脾、心、肾等不同层次的病机变化。两者各有所指,前者侧重血液的微观分析,后者重在宏观的概括与论述。但两者也密切相关,即西医学的慢性贫血病人大都表现为中医的血虚证,而中医有相当部分血虚病人如进行检验,外周血液的血红蛋白量常低于正常。

郭师多年来在临床上探索慢性贫血中的血虚证的辨治,认为以"肝脾血虚""心脾血虚""精亏血虚"三种不同层次的血虚证最为常见,以此辨治较为切合实际。同时,他指出还需注意几点:第一,治必先其所因。导致血虚的原因,多系失血过多(如胃肠出血、阴道出血等),或生化不及,或七情化火,暗耗阴血,或淤血不去,新血难生等,故如不先除去病因则病难治也。第二,治重生化之源。《内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故脾胃虚者,则易现贫血之症。治当以健运脾胃为要,即使一时脾胃不虚,也当注意顾护。第三,补血必当补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故郭师认为,若气盛则化血功能自强则血充,并宗《温病条辨·治血论》所言:"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但求之无形之气。"通过补气以收补血之效。第四,善治兼夹病证。血本阴质,阴虚则阳亢,故血虚者常见低热、口糜、舌炎等兼夹证,若病人将兼证作为主诉,则需急则先治标,使其尽快缓解,以利转手治疗血虚本证。对较轻兼夹证,则常可随着血虚主证的纠正而自缓,无庸专治。

1.血虚本证

(1)肝脾血虚证:乃血虚初期之证,也是最常见的证候。除血虚本证外,可见纳呆脘胀,或恶心呕吐,腹泻疲软等脾虚证,及眩晕肢麻,爪甲干枯,肢体拘挛,女子月经显减等肝血虚证。由于脾主肉,肝主筋,故本证以肌肉无力、肢麻、拘挛为特点。故郭师以补脾气、养肝血为大法,以十全大补汤加枸杞子、阿胶为基本方。若脾虚,不任滋补者,当先予健脾助运,投香砂六君子汤调治,待脾之运化好转,继进十全大补之类。

(2)心脾血虚证:较上型为重,其血红蛋白多低于60g/L。此阶段除可见血虚本证外,可兼见脾虚和心血不足之症,即既有上型脾虚诸症,又有气短心悸,失眠健忘,脉促或结代,女子明显月经不调,重者可因土不制水而现浮肿(特点是小便通利)等。亦有胃能纳而脾不运(即食欲很好而消化吸收不良)之症。由于心主神明与血脉,故本证除脾虚见症外,心血虚诸证亦为特点之一。郭师则以调补心脾为大法,用归脾汤加阿胶之类。若心脉虚证(怔忡、短气、脉结代等)突出,则改投炙甘草汤加黄芪、丹参等品。

(3)精亏血虚证:肾藏精、主骨、生髓,"而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血证》),故"精血同源"。病久不治,穷必及肾,引起肾精亏损,使精以化血的功能低下,而形成精亏血虚证。故该证常是血虚证的深层次发展,多表现为全血指标皆低。其表现除血虚本证脉症外,肾精亏虚的各种症状也比较突出,如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阳痿,女子月经停闭,多尿或夜尿多,尿比重下降,或有蛋白尿等。并有偏阴虚与偏阳虚之别:前者多兼口咽干燥,手足心热,时时冲热,脉细数等症;后者常兼畏寒神怯,四肢不温,脉沉弱等。郭师强调治当以补肾填精为大法,以张景岳左归、右归类方为主。偏阴虚者,当滋阴补肾,填补精血,用左归丸(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龟胶、怀牛膝、鹿角胶、菟丝子),以冀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对偏阳虚者,当温阳补肾,填补精血,用右归丸(肉桂、附片、菟丝子、杜仲、鹿角胶、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当归),使"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并可酌加人参、黄芪、淫羊藿之类。

2.血虚兼证

血虚兼证非常复杂,不同疾病所致的贫血有不同的血虚兼证。临床巨幼细胞性贫血,时见肝胆瘀滞、胃阴不濡的消化系统功能失常之兼证;缺铁性贫血,却以阳虚气弱、水湿不化之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兼证常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以肾阴虚或阳虚、肺卫不固的呼吸系统功能紊乱之兼证最多。郭师认为这些兼证可在治本证的同时予以兼顾,能随本证好转而缓解。但对血虚常见的共性兼证,需专门处理,甚至要在先治愈兼证之后,才能进入对血虚本证的治疗。兹分述如下:

(1)低热:由血虚而引起的长期低热,常是病人主诉症状,医生多临床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如低热缠绵,既烁元气,又耗阴血,故当先治。郭师在近六十年临证中发现,患者体温多为37.5~38.2℃,伴自汗、乏力,舌淡苔白润或白干,脉细弱。检查除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有的除白细胞略低外,其他无异常。故指出如气虚较显者,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青蒿、鳖甲;如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合四物汤加青蒿、鳖甲。强调"虚热伏于阴分,用辛升则散解,用寒凉则冰伏",当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2)舌炎:舌为心之苗,心血不足,心火虚亢,常引起舌炎。然郭师在长期临证中观察到,病人多因脾虚不化水湿,以致水湿与虚火相结,形成阴虚湿热的病机演变,致病缠绵不愈。主症为舌体红肿疼痛,遇冷热辛辣更甚,舌边或口腔黏膜常有溃疡点呈白色,此起彼伏,且舌光剥无苔。其湿偏盛者,舌淡红无苔但湿滑;其热(虚火)偏盛者,舌红如柿而干。也有湿热郁久化火成毒者,则舌焮红肿胀,疼痛殊甚,牵涉口咽等处红肿疼痛,发生溃疡,兼寒热、口渴等症。也有阴虚日久,阴损及阳,阳虚火浮所致舌炎,症见舌炎病势较缓,下肢冷厥、腰酸腿软、夜尿频多、脉沉微等阳虚症状明显。凡舌炎突出者,均宜先标后本,待舌炎缓解,才补血养血,从本论治。若舌炎属阴虚湿热证,用甘露饮滋阴养血、清化湿热。其湿甚者,酌加藿、蔻、苍术之类;其热甚者,酌加银、翘、牡丹皮等品;湿热郁久化火成毒者,加黄连解毒汤类。阳虚火浮证,可用金匮肾气丸引火归原。

(3)浮肿:以下肢及全身现轻度至中度浮肿较多,但溲畅并伴心悸、气短,肤色多萎黄无华,乃严重的心脾气虚致无力推动、输布水液,而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尚属正常,故小便通利。西医多认为这种浮肿存在于贫血性心脏病中,一般当血虚改善后,其肿自消。故郭师指出,切忌利尿、攻下以消肿,反致更伤已虚极的元气,仅需用益气养血之方略加苓、苡、泽泻即可。

(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概从肝脾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