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05

第5章 诊脉须知 (1)

第二节 诊脉须知 (1)

一、诊脉手法

1.三指平齐医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指尖与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便于推移,以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调节适当的指力。

2.中指定关即三指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腕骨内侧动脉处(桡骨茎突下方),然后用示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用环指(无名指)按在关后(近心端)定尺。

3.布指疏密布指的疏密要根据患者的身高、手臂的长短以及医者手指的粗细来决定,患者身材较高、手臂较长、医者手指较细,那么布指宜疏,反之则稍密;患者身材较小、手臂较短、医者手指较细,那么布指适中,反之则紧凑。三至七岁小儿,由于脉口较短,一般用“拇指定三关”法,不需详细辨别寸关尺。

4指目按脉因指目部位神经末梢丰富,感觉灵敏,能够很好的分辨脉象的性状和迹象,以使脉诊的准确率增高,更好的掌握受检者的生理病理信息。

5.下指轻重下指轻重应据患者的体态来决定。若患者体态丰腴,则下指宜重;若患者体态瘦弱,则下指宜轻。

6.七诊并用诊法中的“七诊”,即上、下、左、右、浮、中、沉七种诊脉的手法。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之事也,即于寸前一分取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即于尺内前一分取之。左者,言左手也。右者,即右手也。相互比较,互相对照,运用则得心应手。浮者,轻下指于皮毛之际,探其腑脉也。察定有否外感表证。中者,略重指于肌肉之间,候其胃气也,观察脾胃功能变化,半表半里也。沉者,重下指于筋骨之位,观其脏脉也,顺知有否内伤里证。凡此七法,共为“七诊”。

7.特殊手法寻法:寻就是寻找的意思。医者往往用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脉搏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的指力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向向上下指指相移的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推法:推为推动、移动的意思,推法即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微微推动,以进一步体会脉率的快慢,了解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总按: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也有指力不一致的时候。

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手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的脉象形态特征。

8.虎穴探物两虎口交叉,医者示指自然落到患者手腕的列缺穴附近的凹陷处,即人迎气口脉(非仲景所说的人迎与气口脉)。医者拇指察患者掌心,以察寒热;以中指、环指、小指察患者手背,以知虚实。

二、诊脉部位

1.三部九候诊法《内经》中所载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上部为头,中部为手,下部为足。在三部中各分浮中沉三候,共为九候。

2.人迎气口诊法是对人迎和气口脉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脉方法(在本书第3章第二节中有详细讲解)。

3.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趺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这种诊法主要是在寸口无脉或病人危重阶段时用。

另外,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人迎”脉(颈动脉),但此脉在诊断上带来一些不便,而且长期按住颈动脉会使人大脑缺氧,这样不仅对诊断没有多大帮助,反而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李期叔说:“故凡伤寒危迫,手脉难明,须察足脉,不知者竟相讠华笑,更有内室,宁死不从,以为羞耻,是又大可哀矣”。对于用诊察足部脉象以测病情,虽有临床价值,但医患合作性不强。所以一般不用这种诊法。

4.丝线切脉诊法古之名医皆有独门秘笈,相传岐黄、扁鹊、素女等神医皆会丝线切脉。所谓丝线切脉就是把丝线的一端系在求诊者的脉位上,另一端系在柱子上,医者弹按丝线以测患者生理病理信息。相传师祖吴嘉枚也会这种诊法,可惜的是失传了。

5.独取寸口诊法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手太阴肺经)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法。此书所说的六脉,就是此法。并不是说除了这种诊法就没有其他的了,比如说,趺阳脉,除了看寿脉时用,其他的时候,诊察此脉,很不方便,而且医患之间的合作也不一定会处理好。尤其是当代女性,要诊察趺阳脉、喉结旁的人迎脉,是很不现实的。所以,重点运用双手寸关尺来辨别疾病。但是之所以选择这种诊法,必定有它的理由和优势。

独取寸口是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所创。为什么要重视此种诊法而摒弃其他的诊法呢?理由有五,优势有四。理由之一,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百脉交汇、气息出入的枢机,为“脉之大会”,可以候大气;理由之二,脏腑、经络气血都不敢自专,必上朝于肺,所以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可以通过寸口来洞察;理由之三,肺气轻清以生天一之源,可以候肾气;理由之四,肺为华盖,以保心主,心血的滋生必赖肺气的推动,可以察心气。也可观察脏腑、经络、官窍、百骸的大概情况;理由之五,寸口部位为人体的全息胚胎元,可以诊察全身内外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优势之一,脉动明显,现代医学认为,寸口处覆盖组织较薄,脉动十分明显,脉下有桡骨衬托,便于应用指法;优势之二,诊脉方便,不需要解衣、触头、按足就可进行诊断;优势之三,脉气准确,现代医学认为,诊脉时,寸口脉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较之人迎、趺阳离心脏的距离适中,心脏耗费的能量与输出的血流量之间,在人迎则耗能量大于血流量,在趺阳则耗能量小于血流量,而寸口则可能相等;优势之四,经验丰富,由于长期习惯于寸口诊脉,所以诊寸口脉较其他的部位的脉象体会更多,经验更丰富,对疾病的判断更有把握。

对于独取寸口的诊法,也有部分医家提出质疑。有的学者认为,脉搏是体循环中的动脉的一部分,由同一个心脏射出,流在同一个血管中的血流,不可能反映出不同的信息。当然,有人质疑,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中医历来就是运用哲学基础立论的,也难怪会有些人不明白其中的奥旨。中医常用类比的方法,其中独取寸口与乐理十分类似。脉道如管,比之乐器笙箫是也。笙箫长短不同的笛孔,使吹入的气流在管中产生不同类型的驻波,从而发生不同的声调。左右两手如二胡的两根丝弦,上有不同的音阶,寸关尺犹如音阶也,弹按不同的琴弦与音阶,其所发出的声响亦不同也。六部脉象恰似吉他之六弦也,每弦都有不同的音阶,弹按不同的音阶,其声调亦不同也。而独取寸口又何不可洞察体内脏腑经络之机耳?!

三、诊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