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35

第35章 断病脉 (2)

第一节 断病脉 (2)

骨蒸发热,是属于阳亢的病变,主要为肾阴虚损,不能养阳,阳气亢奋,所以脉见虚(阴亏的反映)数(阳亢的表现),如果发热而脉来涩小,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而是阴精枯竭了,精竭而热犹不止,进一步便会发展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骨骼中存在有骨髓,是由肾中的精气变化而成,精髓充足,骨骼强壮;精髓不足,气反化为热,热邪从骨骼里蒸腾而出,便叫做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的一种。无论“五劳”和“六极”诸种虚证,都是由于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多见浮软、微软等虚脉,这是可以理解的,若劳极而见关脉都弦,习惯称作“双弦”,脾胃功能又极其衰败的,这是肝阳亢盛损伤脾胃的结果。若劳极病而脉来急数,这是阴虚至极,阳亢成火的必然反映。

自古都有“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的说法,张仲景补充古人的偏见,得出“弦细芤迟”的心得,统而言之说虚脉,分而言之说是弦、细、芤、迟,其不以浮大之脉混入虚脉之中,称为病暑之脉。若面垢身热,伤暑之症已见,而脉反滑实,将兼痰与食,为虚证实脉,所以说:“不为宜”。

(诗曰)喉痹之脉迟数常,缠喉走马微伏难;

诸风眩晕火与痰,左涩死血右虚看;

头痛浮弦风紧寒,热洪湿细暑脉缓;

血虚微涩气弦软,肾厥弦坚真涩短。

(释义)喉痹,就是喉中闭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至颈项漫肿,汤水难咽,多由阳火内亢,外感风寒,相凑而成,脉来见数,总属热证。脉来见迟,则为火被寒郁。缠喉风,是喉痹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喉连项肿大,项部及喉内都可看到红肿,喉部发紧、发麻、发痒,痰鸣气壅,手指发青,手心壮热,发热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多由情志内伤,再感风热邪毒而成。喉痹而急剧发作,病情发展极为迅速的,叫做“走马喉痹”,多由肝脾火郁而成,无论是缠喉风还是走马喉痹,都是热毒内攻的病变,如果脉来微伏,说明精气枯竭,毒势蔓延,治疗起来也就要难的多。

眩晕,就是头目昏眩甚至昏厥,致病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一般以精气虚损,痰火上攻最为常见,属痰的脉来滑实,属火的脉来洪数,左手脉涩,多为死血(瘀血),右手脉来虚大,多属于气虚。

头痛的患者,脉多见弦,头痛脉来见浮,多属外感风邪,痛的特点是:有抽搐的感觉,恶风,出汗。头痛脉来见紧,多属外感寒邪,痛的特点是:头痛(主要部位在后脑部),项强,恶寒,无汗;头痛脉来见洪,多属热病,痛的特点是:耳和额部胀痛,无论有汗无汗,都恶热;头痛脉来见细,多属湿病,痛的特点是:头部感觉沉重,遇着阴雨天更厉害;头痛脉来缓弱,多为暑病,痛的特点是:感觉空痛,汗出恶热;头痛脉来见滑,多为痰病,痛的特点是:昏重而痛,心烦欲吐;头痛脉来弦软,多为气虚,痛的特点是:稍作劳动,头痛加重;头痛脉来微涩,多为血虚,痛的特点是:痛连项后发际,并时常发生惊惕;头痛脉来弦坚,多为肾气厥逆,痛的特点是:痛连齿根,时发时止,入夜加重,只恶寒不恶热;头痛脉来短涩,多为真头痛,痛的特点是:痛连脑内,四肢厥冷。

(诗曰)心腹九痛喜迟细,若然浮大病难愈;

疝气在肝脉弦急,牢急相宜弱急忌;

腰痛之脉多沉弦,浮风紧寒不须疑;

肾着软细弦滑痰,沉实闪肭虚无力。

(释义)这里所说的是心腹痛,实际上主要是指胃脘痛。所谓九种心痛是指:①饮痛:痛而肠鸣,胀满食减,足背水肿;②食痛:痛而痞闷,吐逆吞酸,嗳腐臭气;③冷痛:痛而腹冷,作刺痛,四肢清冷;④热痛:痛而胸热欲呕,心烦而渴,大便秘结;⑤气痛:痛而胀满,游走不定,时痛时止;⑥血痛:痛而腹中有积块,牵引两胁部;⑦虫痛:痛时腹中呈现索状物,痛止即散,甚至吐出蛔虫,或大便有虫;⑧悸痛:痛而脐上悸动,劳动即发,头面发赤而下重(大便时有后坠的感觉);⑨疰痛:痛而神昏卒倒,昏愦妄言,甚至口噤,凡因感染秽浊恶气而有以上症状的,叫做疰痛。上述几种胃脘痛,如脉来细迟,只是正气不足,病情却不严重,因而可望其速愈,如脉来浮大,不仅正气虚衰,而且病情很严重,便会迁延难愈。

疝气病,少腹急痛,手足厥冷,有的痛而牵引睾丸,阴囊肿大,痛时腹中有积块,可上可下。多因寒湿郁滞,浊液凝聚,阻塞经脉血络而成,少数也有因于湿热壅遏的。正因为经脉拘急不通而痛,所以,一般疝痛的脉搏,也是弦而紧急有力。如脉见牢急,说明阴寒湿邪在里,只是用温散寒邪的方法,便可治愈。如果脉来弱中带急,是阳气既已大虚,寒湿阴邪又特盛,治疗是很困难的。

腰痛的成因,主要由于肾脏虚损,阳气不充,风、寒、湿、痰等乘虚而入,阻滞经络,以致疼痛。腰痛的病变,既以内伤里证为主,故脉来多沉,因于疼痛,所以脉搏见弦。这是一般腰痛的脉象。如果兼见浮脉,痛而左右牵连,脚和膝部发生强急的,属于风邪;兼见紧脉的,且痛而足冷背强,拘急怕冷的,属于寒邪;兼见软细,痛而腰冷发沉,下肢浮肿的,叫做“肾着”(肾阳虚,水气痹着不行,故名),属于湿邪;兼见弦滑,痛而有形,皮肤呈白色的,属于痰饮;脉见沉实,痛而不能俯仰,不能动摇转侧的,多属闪挫外伤;脉见虚无大力,痛而隐隐不甚,乏力酸软的,属于肾虚。

(诗曰)迟数浮濡病脚气,脉空痛甚非为吉;

痿病肺虚多微缓,或涩或紧或软细;

浮涩而紧三脉备,风寒湿气合为痹;

五疸实热脉洪数,涩微属虚发渴忌。

(释义)脚气病,为寒湿或湿热等侵袭足胫而成。主要症状是:从膝到脚,麻痹冷痛,痿弱挛急,有的发肿,有的不肿,有的下肢肌肉逐渐萎缩枯细,有的甚至从腿肚子感觉有气上冲,直冲到胸部,习惯叫做“脚气攻心”。临床上诊察,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脉来见迟,为寒湿邪盛;脉来见数,为热湿邪盛;脉来浮滑,为风湿邪盛;脉来软细,为湿邪盛。若疼痛逐渐加重,而脉象空虚,为邪盛正衰,这说明脉与症背道而驰,不是吉兆。

痿病,就是手足痿软无力,关节缓纵,不能屈伸自如。多因肺胃燥热,精气两伤,以致筋骨、血脉、肌肉等失去濡养,渐次痿废,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此病脉来多微弱而迟缓。痿病无论是脉来见涩、紧、细、软,都是由于经血不足,筋骨、脉络失去了濡养的缘故。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腠松弛,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某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它的脉象以浮涩紧三种最为常见。涩为气血不足,浮、紧、缓为风寒湿邪痹着经脉。

疸病,又叫“黄疸病”。主要为周身皮肤及两目发黄,多由于湿热蕴积,胆汁与胃中的湿浊合并,熏蒸郁遏,不能发越而致。这种湿热属于实邪,所以常见洪数的脉象。古书记载,把疸病分为五种。①黄疸:皮肤呈鲜明的黄色,两眼和小便都发黄、发热,这是属于热盛的病变;②酒疸:身黄而心烦欲吐,腹胀满,小便不利,为酒食毒气郁蒸而成;③谷疸:身黄而不欲食,食即头眩,小便不利,由饮食停滞,胃中浊气郁积而成;④女劳疸:身黄,头额部现黑色,大便色黑,手足心灼热,到晚上热更显著,因房事过度,有瘀血蓄积而成;⑤黑疸:身黄目青,头面部全呈黑色,大便黑,心中烦热,肌肉麻痹,多由酒疸或女劳疸误治而来。以上任何一种黄疸病,如果脉来涩微,是精气两虚的表现,如见发渴不止,是热邪盛而精液枯竭,邪盛正衰,病变恶化,所以最忌见到此种脉象。

(诗曰)失血诸证脉必芤,缓小可喜数大忧;瘀血内蓄牢大宜,沉小涩微死休囚。

(释义)无论是吐血、下血、血崩等失血病,经大量出血之后,必然是到血液虚少的芤脉。在失血的过程中,脉来缓小,则虚证虚脉,脉症相应,是一种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说明邪热病变还在发展,还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加注意。

如果瘀血停留在内,脉来牢大,实证实脉,脉症相应,仍属相宜;假使脉见沉、小、涩、微种种虚脉,那就是实邪既没有消除,阳气又已大虚,实证虚脉,攻补两难,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死休囚”,周易术语,是指无用无奈的意思,并不是指真的有生命危险。

三、疑难杂症

(诗曰)水肿之脉得诸沉,气风石里浮沉分;

沉数为阳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惊;

胀满脉弦肝乘脾,数洪湿热迟弱冰;

浮为虚满紧中实,虚细沉数必危困。

(释义)水肿病,多因水湿阴邪太盛,不能正常流行,以致肌肉肿满,所以多出现阴邪盛的沉脉(一般有沉小、沉紧、沉迟、沉数等,所以叫诸沉)。水肿见浮脉,多属于“气水”(皮厚色苍,自上而下,一身都肿)或“风水”(面目肿大,骨节疼痛,身发沉,恶风出汗);脉沉多属“石水”(脐以下少腹肿硬如石,叩之有声)和“里水”(面目和周身肿,发黄、小便不利)。脉沉而数的,多见于阳水水肿病,症见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沉迟的,多见于阴水水肿病,症见遍身浮肿大便稀溏,小便短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