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药新用途
1256800000043

第43章 促凝血药 (1)

第二节 促凝血药 (1)

氨 甲 苯 酸

【别名】止血芳酸、对羧基苄胺、抗血纤溶芳酸。

【药理】氨甲苯酸为抗纤溶酶药物之一。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作用。其作用较氨基己酸强 4~5倍。临床上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或痰中带血、前列腺肥大出血和甲状腺、肾上腺、肺、肝、脾等手术时的异常出血。但以癌症出血以及创伤出血无止血作用。

【制剂】片剂:每片0.125g,0.25g。注射液:每支0.05g(5ml),0.1g(10ml)。

【注意】

1.本品用量过大可促进血栓形成。

2.对有血栓栓塞病史者和有血栓形成倾向者应禁用本品。

【临床新用途】

1.治疗口周皮炎有人用氨甲苯酸治疗口周皮炎患者,效果显著,其中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为100%;比口服四环素治疗的对照组治愈率为30%,总有效率为90%,有明显的差异。方法:将氨甲苯酸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如有脓疱者加庆大霉素32万U),以消毒纱布浸泡药液做局部湿敷,2/d,2周为1个疗程。

2.治疗慢性荨麻疹采用氨甲苯酸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疗效满意。其中显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5%,比单用特非那丁治疗的对照组分别为45%与76%,有显著的差异。用法;将氨甲苯酸100m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1/d;特非那丁60mg,2/d,均为10d为1个疗程。

氨 甲 环 酸

【别名】止血环酸、凝血酸。

【药理】氨甲环酸为抗纤溶酶止血药物,具有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其止血作用比氨基己酸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本品作术前用药,可减少术中渗血及减少输血量等。

【制剂】片剂:0.125g,0.25g。胶囊:0.25g。注射液:0.1g(2ml),0.25g(5ml)。

【注意】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食欲减少、嗜睡等不良反应,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

【临床新用途】

1.治疗呼吸道感染有人用氨甲环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15例,每次0.5g,3/d,温开水送服,并停用其他药物。2周后,患者咳嗽,吐痰等症状减轻。支气管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等异常现象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关于其机制,人们在炎症过程中,感染、细胞损伤及抗原抗体反应都可促纤溶酶原活化,生成纤溶酶,产生激肽、组胺等介质,促发炎症与过敏反应。氨甲环酸是抑纤溶剂,它能抑制纤溶酶激活,减少纤溶酶的形成,故能抑制炎症过程。

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系自体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中免疫复合物可激活凝集素,纤溶系统,活化的纤溶酶可使补体C3激活,并可通过替代途径使补体系统活化,而导致原发性组织损害。氨甲环酸特异性抑制纤溶酶,故可阻滞补体系统活化,从而减轻组织损害。据报道,1例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曾经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因严重不良反应减量后,病情恶化,关节肿痛,卧床不起,加服氨甲环酸每次0.5g,3/d,数日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甚至可不扶杖行走。在持续服药1年中,患者病情稳定。

3.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据报道,21例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应用氨甲环酸(1.5~2.0g/d)治疗,取得显著效果。另据报道,2例持发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在口服氨甲环酸(每次1g,4/d)后,未再发生水肿,患者有关化验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4.治疗复发性胎盘早期剥离有1例复发性胎盘早期剥离妇女,妊娠26周时阴道出血,实验室检查显示,纤溶活性化引起纤维蛋白溶解征象。给患者氨甲环酸1g静脉滴注,4h 1次。不久出血停止,凝血系统恢复正常。以后改为口服氨甲环酸维持,直至正常分娩。

5.治疗黄褐斑据报道,徐永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54例,痊愈23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有效者开始见效时间:7~32d,一般在3周左右;对痊愈者中的16例随访10个月,2例于3个月内复发,1例于6个月内复发,复发后给药仍然有效。用法:氨甲环酸每次0.5g,口服,3/d,60d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徐永.止血环酸治疗黄褐斑54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6):404]

卡 巴 克 洛

【别名】安络血、安特诺新。

【药理】卡巴克洛可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发挥止血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脑出血、视网膜出血、鼻出血、咯血、慢性肺出血、胃肠出血、特发性紫癜等。本品对大量出血和动脉出血效果较差。

【制剂】片剂:每片2.5mg,5mg。注射液:每支5mg(1ml),10mg(2ml)。

【注意】

1.有癫史及精神病史者应慎用。

2.本品中含水杨酸,长期反复应用可产生水杨酸反应。

【临床新用途】

1.用于输液反应本病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热原刺激机体后,产生致热质,促使下丘脑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E1,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还能阻止缩血管物质的释放,血管舒张,有利于致炎致热物质的渗出。采用卡巴克洛中的水杨酸钠可以抑制前列腺素E1合成与释放,故应用本品治疗输液反应的患者,疗效显著。肌内注射本品后,能使患者在10~20min恢复正常,且无副作用。方法:卡巴克洛20mg,肌内注射。同时,输液发生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液。

2.用于眼的氨水烧伤据报道,采用卡巴克洛用于眼的氨水烧伤,疗效颇佳,治愈率为70%。用法:卡巴克洛5mg,球结膜下注射,1/d,连续用药至局部症状消失止。同时并用本药局部点眼,30~60min 1次。作者认为,球结膜下注射本品后,能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减少对氨水的吸收、缓减其渗透的速度。另外,本品含有的水杨酸钠可抑制前列腺素形成,对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减少对组织损伤及后遗症的发生。

凝血酶

【别名】纤维蛋白酶。

【药理】本品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促进血液凝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局部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制剂】粉剂:200U,500U,1000U,2000U,5000U,10000U。

【注意】

1.严禁注射本品。

2.本品不得与酸碱及重金属等药物配伍。

3.本品必须直接与创面接触,才能起止血作用。若出现过敏症状时应立刻停药。

【临床新用途】治疗癌性胸腔积液有人用凝血酶治疗癌性胸腔积液患者,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87%(胸腔积液完全消失或显著减少)。方法:尽量取抽净胸腔积液或行胸腔闭式引流24h后,将凝血酶1500~3000U溶于生理盐水5~10ml中,1次注入胸腔内。注射后嘱患者左右翻身,以使凝血酶均匀涂布在胸腔表面。实践证明,凝血酶注入胸腔后,能起到局部止血作用,减少了胸腔积液渗出,并可使胸膜粘连,局限包裹和网格状变化,故而控制胸腔积液的进一步增多。对不能耐受化疗的晚期患者,本治疗方法仍可应用。极少数患者使用本品后,可出现发热反应。

恶性胸腔积液(MPE)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出现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只有很短的生存期[戴学虎.恶性胸腔积液的局部药物治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8):493]。MPE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将凝血酶5000~10000U用生理盐水10ml溶解,于放尽胸腔积液后一次注入胸腔,1次用药后胸腔积液未消失者,1周后再次给药(数量减半)。治疗2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2%,其中6例大量胸腔积液者,1次注药后胸腔积液减少,2次抽液并注药5000U后,胸腔积液消失。[隋在春,刘衍广.凝血酶治疗癌性胸腔积液26例报告.山东医药,1997,37(2):34]

维 生 素K1

【药理】维生素K1为肝内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需物质。血液中凝血酶原减少时,血液的凝固就出现迟缓。这时给予维生素K1可促使肝糖合成凝血酶原,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制剂】注射液:10mg(1ml)。

【注意】

1.静脉注射可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等不良反应,停药后上述症状即可消失。

2.静脉注射宜缓慢(4~5mg/min)。

3.新生儿使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宜慎用。

【临床新用途】

1.治疗支气管哮喘据报道,伍立基应用维生素K1肌内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38例,其中92%的患儿于注射后4h内症状明显改善而安静入睡。

2.治疗急慢性肝炎张忠民应用大剂量维生素K1治疗急、慢性肝炎患者,效果显著。用法:以维生素K1 40mg静脉滴注或维生素K1 30mg静脉注射,也可用维生素K1 20mg静脉注射。均1/d,疗程为10~14d。据报道,此疗法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并可降低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及胆固醇,缓解黄疸引起的瘙痒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