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药新用途
1256800000003

第3章 镇痛抗炎药 (1)

第二节 镇痛抗炎药 (1)

乙酰水杨酸

【别名】阿司匹林、醋柳酸。

【药理】乙酰水杨酸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并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此外,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品口服易吸收,1~2h内血中浓度达高峰,在体内由脂酶催化迅速被水解成水杨酸,在肝内代谢,由肾排出。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及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等。

【制剂】片剂:每片0.05g,0.1g,0.2g,0.3g,0.5g。泡腾片:每片0.3g,0.5g。肠溶片:每片0.3g,0.5g。栓剂:每粒0.1g,0.3g,0.45g,0.5g。

【注意】

1.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本品为宜。

2.长期大量服用或误服大量本品,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高热、脱水、虚脱、昏迷、谵妄、呕吐、大量发汗而危及生命。

3.本品可引起胎儿异常,妊娠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4.饮酒前后不可服本品,因可损伤胃黏膜屏障而导致出血发生。

5.10岁左右儿童,患流感或水痘后忌用本品,否则可能诱发Reye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

【临床新用途】

1.治疗春季结膜炎据报道,傅汛安等试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口服治疗顽固性春季结膜炎患者,效果较为满意。治疗方法: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其剂量标准:儿童5mg/(kg·d),分4次口服。成人每次50mg,4/d。2周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用药1~2个疗程治疗效果:试用阿司匹林治疗顽固性春季结膜炎患者21例,其中治愈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正常,增殖病变明显减轻,停药1年以上无复发)2例,显效者(自觉症状及体征较前明显减轻,停药1年复发)12例,有效者(自觉症状减轻及体征较前有所减轻)6例,总有效率为95%。[傅汛安,李瑞云.阿司匹林治疗顽固性春季结膜炎.中国医院学杂志,1997,17(10):452]

2.治疗黑矇症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黑矇症患者,可使黑矇发作消失。用法:阿司匹林500mg/d,分3次口服。作者认为,此症发生可能与视网膜动膜栓塞有关。阿司匹林抑制不正常的血小板聚集,从而用之有效。

3.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患者,收到可喜的效果,可使瘙痒消失或减轻,治愈率70%,总有效率91%。而用赛庚啶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0%,差异显著。方法:阿司匹林(肠深片)每次300mg,3/d,口服,1周为1个疗程。其机制,有人认为皮肤受凉可引起血管收缩和儿茶酚胺从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导致血小板聚集,引起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释放而致瘙痒。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血小板聚集,从而控制瘙痒。

4.治疗糖尿病据报道,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患者,亦获显者效果。方法:将6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成3组:A组22例,服阿司匹林50mg/d;B组20例,服阿司匹林125mg/d。以上两组均在每日上午顿服,共2周。C组18例,为对照组,服安慰剂。结果:A,B两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非常显著;血糖值分别下降1.13mmol/L(20.3mg/dl)和1.02mmol/L(18.3mg/dl),而C组未见有改变。根据研究,阿司匹林可能有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及肝糖原合成,抑制肠道对糖的吸收和促进组织对糖的摄取。

5.神经保护作用据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有保护作用,并可减轻缺氧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动物实验表明,用大鼠颈总动脉联合大脑大动脉结扎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实验,结扎前2h或30min腹腔注射阿司匹林,8d后处死动物,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在15mg/kg及以上剂量可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其机制为:①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蛋白激活而减少NF-KB诱导的脑损伤;②减少自由基生成和清除自由基;③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释放;④抑制氧化磷酸化反应,延缓ATP消耗;⑤抑制点症反应。[唐震宇.阿司匹林的神经保护作用.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29(2):100]

6.防治直肠、结肠腺瘤1721例近期曾患过腺瘤的患者,随机分为服用安慰剂对照组372例,81mg/d阿司匹林组377例以及325mg/d阿司匹林组372例。人均随访3年,每年至少接受1次结肠内检查,以分析3组新发直、结肠腺瘤危险的差异。内镜结果显示,新发1枚或以上腺瘤者对照组47%,81mg/d阿司匹林组38%,325mg/d阿司匹林组45%,后两组新发腺瘤危险明显较低(均为P=0.04)。与对照组相比,新发腺瘤的未校正相对危险,81mg/d阿司匹林组为0.81,325mg/d阿司匹林组为0.96;且新发恶性腺瘤的相对危险分别为0.59及0.83,其相对危险均以小剂量阿司匹林组最低。研究者认为,长程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新发大肠腺瘤确有一定的化学防治作用。[袁志敏.阿司匹林防治直、结肠腺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新医学,2004,35(2):116]

7.降低卵巢癌在第32届妇产科肿瘤学家协会年会上,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降低40%。Akhmed khanov等从纽约大学妇女健康研究的14000名受试者中挑选了一部分人,并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在1994-1996年通过邮寄问卷调查表的方式收集了有关服用阿司匹林的资料。在平均12年的随访期间,有140名妇女发生了卵巢癌,其中有68人完成了服用阿司匹林的研究。研究结果是根据68名接受研究的卵巢癌患者和680名无癌对照者的数据资料而得出的。Akhmed khanov指出,每周服用3次阿司匹林至少维持6个月便可降低卵巢癌上皮癌的危险性,若服用更长的时间还可增加这种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源于阿司匹林的消炎作用。[李健.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卵巢癌的危险性.国外医学情报,2001,22(6):47]

吲 哚 美 辛

【别名】消炎痛。

【药理】本品系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炎的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合成而产生解热、镇痛及消炎作用。吲哚美辛口服后能迅速吸收,1~2h血药浓度达高峰。仅有小量药物进入脑脊液,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本品具有显著的清热、消炎、抗风湿作用。可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痛风及癌症热等病。因不良反应多,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差的病例。

【制剂】肠溶片剂:每片25mg。胶囊剂:每粒胶囊25mg。胶丸:每丸25mg。栓剂:每粒25mg,50mg,100mg。控释胶囊:每粒胶囊25mg,75mg。乳膏剂:每支100mg(10g)。

【注意】

1.儿童对应用本品较敏感,有用药后因激发潜在性感染而死亡的报道,故儿童用药时宜慎用。

2.对于溃疡病、震颤麻痹、精神病、癫、支气管哮喘患者,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忌用。

3.服用本品后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即黄疸、转氨酶升高等症状)。

4.应用本品后,可抑制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等,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新用途】

1.治疗肾绞痛有人用吲哚美辛治疗肾绞痛患者,收到显著的效果,疼痛可在1h内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达92%。作者认为,肾绞痛是由于尿路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引起PGE2生成增加而扩张血管、利尿,使肾盂内压力聚升所致。吲哚美辛抑制PGE2生成,因而可缓解疼痛。方法;吲哚美辛50mg,口服,小儿酌减。有效后改为25~50mg,3/d,以后视症情决定停药。又以吲哚美辛栓剂100mg,置入直肠内肛门以上2cm处。

2.治疗少精症据报道,有人用吲哚美辛治疗少精症患者21例,效果满意。21例(年龄24~40岁)不孕时间1~8年,治疗前精子密度为0.04亿~0.59亿/ml。效果,本组治愈率为52%,目前已怀孕6例,总有效率为81%。有人指出吲哚美辛非类固醇抗炎药,可使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及精浆中的cAMP增高,从而促进睾丸生殖上皮发育,提高精子密度,增加精子数量,改善精子活动,使精子活动率提高,达到治疗目的。方法:吲哚美辛25mg,3/d,饭后服,连服2~3个月为1个疗程。每月复查精液常规1次。

3.治疗羊水过多有人用吲哚美辛治疗羊水过多患者,可使羊水明显减少,总有效率80%。作者认为,羊水来源主要为胎尿形成所致。吲哚美辛可能通过抑制胎尿形成而使羊水减少。方法:吲哚美辛2.0~2.2mg/(kg·d),分数次服,疗程1~4周。

4.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用吲哚美辛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一般3~5d后眼压可恢复正常。方法;吲哚美辛每次25mg,3/d。

5.治疗慢性荨麻疹有人用吲哚美辛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经治疗1周,结果:治愈24例,显效3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与用赛庚啶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方法:吲哚美辛每次25mg,3/d,疗程1周。其作用可能与吲哚美辛抗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