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换治百案析
1256100000025

第25章 药粉方

(2)药粉方: (8)

诊其脉细数,舌质红,按脉、舌及症状均属阴虚火炎之象,治当上病取下,以肾脉出咽喉,肾水不足,虚火上越而口舌生疮,经久不愈。投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外吹锡类散。

大熟地15g淮山药15g山茱萸10g

粉丹皮10g福泽泻10g云茯苓10g

二诊:投药4剂,不但无效,反酸胀疼痛加剧,脉舌同前,阴虚火旺,证、脉、舌均相符,为何不效?细察其病源,病起自4~5岁,谅小儿口疮,常由麻疹伴发,称为口疳,系肺胃湿热熏蒸所致,郁热蕴于肺,内积于胃,上攻口舌,历年来未能清彻,时时反复,热久伤阴,目下见症:满口蚀烂而疼痛甚剧,热毒内蕴肺胃之征象,当先祛邪治标,兼顾其阴,取甘露饮以清胃利湿,润肺清热,外用口腔散。

枇杷叶10g(去毛)鲜生地12g大熟地10g

大麦冬10g淡黄芩10g金石斛12g

绵茵陈15g苦参片20g粉甘草3g

天门冬10g

三诊:上方共用12剂,口腔疼痛大减,能食干饭,细小蚀烂点已消失,较大的蚀烂已变小,牙龈部溃点未愈,热邪久郁,湿性缠绵,不易清彻,治宗前方,再以清养之品,上方继服。

四诊:上方共服20余剂,疼痛消失,进食正常,唯牙龈根部尚残留少数点状溃烂,夜寐不安,舌质红,脉细而沉,病邪已去大半,余邪尚未清彻,经云:“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今拟心脾两治,疏方:

大熟地15g全当归10g大川芎3g

杭白芍10g生龙骨10g煅牡蛎12g

炙远志6g建菖蒲6g败龟板15g

湘莲蕊10g淡竹叶10g川雅连3g

五味子10g

牙龈溃烂点上仍撒“口腔散”。

五诊:调养心脾之剂连服20剂,溃烂点已消失,病已痊愈,嘱其停药,以观后效。

追访结果,停药至今已3年,未见复发。

〔辨析评述〕

口疮自幼即起已40余载,似属久病及肾,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但投六味地黄滋肾水降虚火非但不效,反致疼痛加剧。察满口溃烂、剧痛、唇赤、脉数,时时反复,按口疳从肺胃湿热熏蒸治,施以《千金方》之甘露饮.进30余剂,症情大减。善后又遣养阴血、潜虚火、清心宁神之剂,调理之,3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体会〕

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上龈属足阳明胃经,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冲、任两脉皆交会于口,口腔溃烂一症病情复杂,不可偏执一端。临证首当辨别虚实。新病未必属实,久病未必皆虚。虚证者,溃烂处红肿热痛不显,脉细无力;实证者,红肿热痛明显,心热者上下唇赤。本案唇腮赤色而肿,牙龈、两颊、舌面等处焮红,满口溃烂,疼痛甚剧,脉数,一派实热为主的征象,故从肺胃、心脾实热治疗获取捷效。

99.耳聋

言庚孚

〔案例〕《言庚孚医疗经验集》[57]

张某某,男,33岁,干部。

初诊日期:1978年7月15日。

外感风寒,业已1周,恶寒发热,周身酸痛,服解表药后症虽好转而表未尽,反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咽中似有痰阻,咯之不畅。曾投补肾填精之品无效,舌质淡红,苔薄白而中间微黄,此外感余邪未尽,寒与湿交阻于少阳经脉,清窍闭塞而致耳鸣耳聋,治当散寒除湿,化痰通窍。

软柴胡3g香白芷10g苏薄荷6g

真西芎5g苍耳子5g北细辛3g

家苏叶12g石菖蒲5g淡姜皮10g

粉甘草5g

二诊:投上方4剂后,自觉精神清爽,耳鸣耳聋较前好转,脉舌同前,上方继续服用。

患者共服上方30剂,诸症痊愈。

〔辨析评述〕

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外感风寒,解而未尽,风寒夹湿痰上蒙,壅遏于耳窍,窍与络脉俱闭,经气痞塞不宣,故生耳鸣耳聋。头晕目眩,为邪牵少阳,咽中痰阻,为有湿痰兼挟,升降不利。某医不识病机,曾投补肾填精之品,邪闭愈甚。言氏散寒除湿,化痰通窍。处以柴胡和少阳走耳窍,川芎行气走头,白芷、薄荷、苍耳、细辛、苏叶、姜皮,散寒除湿,石菖蒲开窍闭,甘草和谐诸药。全方疏风解表,宣散郁闭。四剂则风解寒去湿散,神爽耳听渐聪,30剂使清静灵明之气上复空窍,而听斯聪矣。

〔体会〕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肺络会于耳;胆、三焦脉皆走于耳;胃之支脉过耳后;小肠、膀胱脉俱结耳后完骨。《素问》云:心肾肺脾胃五络皆属之于耳中。肝病气逆则耳聋,五脏六腑皆与耳密切相关,不独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也。耳窍闭阻之症有外闭、内闭、虚闭、实闭之分。虚闭者,有脾胃气陷清阳不升、心血不足宗脉虚损……亦不独肾精亏损、不能上濡空窍,或肾阳不足,不能化精上荣一候。本证为中年体质未衰,骤感风寒,疏解未尽,误用填补,致未尽之风寒兼夹湿痰壅闭于络,闭塞耳窍,属实闭范畴,非治肾可效,当以祛邪为先,邪去窍开,耳鸣自除,耳聋自聪。

100.脱发

刘树农

〔案例〕《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刘树农医案》[9]

王某,女,14岁。

初诊:1976年12月17日。患者近来头发渐渐枯黄,且有大把脱发,尤以1周来为甚,胸闷喜太息,二便尚调,舌苔薄,脉细。拟补养心血治之。

丹参9g生熟地各9g淮小麦30g

桑椹子9g炙远志6g胡麻9g

丹皮9g柏子仁9g山药9g

制首乌9g炙甘草15g

7剂。

二诊:12月24日。近来脱发仍多,尤以额际上为甚。追询病史,诉常易伤风感冒,余无不适,舌脉同前。额际上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之路,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皮毛,试从清肺热活血络治之。

桑白皮9g地骨皮9g黄芩9g

胡麻9g麻仁9g柏子仁9g

制首乌9g苍耳子9g茅根30g

知母9g丹皮9g生草15g

7剂。

三诊:12月31日。脱发已减,舌脉如前。仍宗上方加生地9g,7剂。

四诊:1977年1月7日。脱发见少,舌边红,脉平。上方去苍耳子,加生石膏30g(先煎),7剂。

五诊:1月14日。前投之药尚属合机,脱发已愈,仍宗前法,以资巩固。

桑白皮9g地骨皮9g知母9g

生地9g生甘草4.5g丹皮9g

胡麻9g制首乌9g黄芩3g

生石膏30g(先煎)

〔辨析评述〕

1.发为肾之外候,发枯萎黄易脱落常治于肾。发为血之余,血枯、血瘀常兼见脱发。张子和又有血热太过之说,认为是火多水少,木反不荣,火至于顶,炎上之甚也。《医碥》则云:“尝见人年三四十,后顶发脱落者,其人必躁动多火,常患目疾。顶发茂密者,其人必沉静少火”。丹溪有“厚味成热,湿痰在膈间,又平日多吃梅,酸味收,湿热之痰随气上升,熏蒸发根之血,渐成枯槁,故脱发”之病案举例论说。

2.本案初诊依据“发为血之余”“发为肾之外候”的论点进行治疗,无效。二诊时,发现脱发尤以额际上为甚,且夙易罹患感冒之体,知病涉肺与大肠,结合脉症,认为缘于肺脏有热,致“皮枯而毛拔”,旋用清肺热活血络,20余剂而愈。

〔体会〕

初诊认为血虚,可是除脉细、苔薄外,并无血虚特征。如言肾虚,14岁女孩言之无据,亦无肾虚表现。如为血虚、肾虚,必呈慢性逐渐加重情形。此案脱发为1周来加重,知病不在肝肾,而治从肝肾,应属误诊。二诊察知肺与大肠病证,邪由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宗肺主皮毛之说立意,看似并无明显热象,但头发渐渐枯黄就是肺热毛焦之验。可见辨证必须从微细处入手,舍此别无二法。

参考文献

[1]张菊人.菊人医话.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2]王寿亭,王现图,张志兴,等.临证实效录.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赵尚华,张俊卿.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

[4]李继昌.李继昌医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

[5]吴生元,吴元坤.吴佩衡医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6]顾渭川.渭庐医案醇.上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印,1962

[7]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张伯臾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李聪甫.李聪甫医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9]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0]肖龙友.现代医案选(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1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二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1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3]王渭川.王渭川临床经验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14]丁甘仁.丁甘仁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

[15]万济舫.万济舫临证辑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16]赵棻.赵棻医疗经验选集.福州:福建医科大学,1977

[17]张英远,孙继先.孙允中临证实践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8]戴慧芬,戴天载,严继林,等.戴丽三医疗经验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9]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姚贞白医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0]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浙江省嘉兴地区卫生局.金子久专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1]周小农.周小农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22]赖良蒲.蒲园医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5

[23]广东省医药卫生研究所中医研究室.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24]唐伯渊,杨莹洁.沈绍九医话.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25]窦伯清.窦伯清医案.兰州:甘肃省中医院印,1975

[26]杨扶国.杨志一医论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27]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8]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9]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0]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1]王堉.醉花窗医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32]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3]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34]谭述渠.谭氏南游医案实录.香港:中国医药出版社,1964

[35]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医话医论荟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6]俞岳真.叶方发微.浙江省新昌县科学技术协会印,1980

[37]柯利民主编.老中医医案选.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8]黎少庇.黎庇留医案.广州: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印,1958

[39]宋鞠舫.湖州十家医案.湖州中医院印,1979

[40]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医林荟萃(第五辑).杭州:浙江省卫生厅,1981

[41]朱卓夫.临证心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4

[42]上海中医研究所.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43]朱良春.章次公医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44]冉雪峰.冉雪峰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45]张梦侬.临证会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46]杨作楳.临证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

[47]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刘惠民医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48]袁焯.丛桂草堂医草.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49]浙江省卫生厅名中医医案整理小组.叶熙春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50]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1]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2]成都中医学院.李斯炽医案(第一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53]赵明锐.经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54]邹云翔.邹云翔医案选.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5]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56]苏州市中医院.黄一峰医案医话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57]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言庚孚医疗经验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8]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钱伯煊妇科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59]广州中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罗元恺医著选.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0

[60]华廷芳.华廷芳医案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61]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福州:福建省中医研究所印,1961

[62]浙江中医学院.何任医案选.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3]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台北:世界书局出版,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