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简明中药临床新用
1255500000004

第4章 清热药 (2)

第2章 清热药 (2)

2.神经性皮炎:苦参200g,加入陈醋500ml,内浸泡5天备用。患者先用温水洗干净,再用消毒棉棍蘸药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3.湿疹、皮疹:将苦参制成100%注射液,每次肌注2~4ml,并配合苦参片口服。

4.扁桃体炎:苦参种子晒干,碾成极细粉末,装胶囊,每粒0.3g,成人3g/次,每日3次,小儿酌量。

5.结肠炎:取苦参30g,加水500ml,文火煎至80~100ml,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7日为1疗程,休息2日再进行下一疗程,灌肠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6.丹毒:苦参研末,取适量加浓绿茶汁调成糊状,外敷局部红肿,每日2次,药面用薄膜覆盖,薄膜用针扎成蜂窝状以透气

个别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便秘,严重者痉挛、惊厥、呼吸慢不规则,甚至呼吸抑制

避免和藜芦伍用,入煎剂每日剂量不超过15g,不可任意加大剂量或延长使用时间,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

白鲜皮

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

苦、寒,归脾、胃经

煎服6~10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疸尿赤,湿热痹痛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白鲜皮粉,每次5g,每日2次

可引起患者光敏 反应

脾胃虚寒者慎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椿白皮

别名:椿根皮、椿皮

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止带止泻,收敛止血。用于湿热泄痢,久泄久痢,赤白带下,崩漏经多,便血痔血,内服治疗蛔虫

1.吐血:椿白皮15g,水煎服。

2.疮疥癣:鲜椿白皮30g,水煎,洗搽患处

三、清热解毒药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金银花

别名:双花、二宝花、银花、忍冬花、苏花、金花

甘、寒,归肺、心、胃经

煎服

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1.阑尾炎、阑尾脓肿:以金银花离子透入法,每次30分钟,10~20次为1疗程。

2.高脂血症:金银花注射液,每次10ml,每日1次,静脉注射。

3.肿瘤放疗、化疗口干症:金银花露,每日3次,每次100ml。

4.宫颈糜烂:金银花流浸膏局部涂搽或蘸金银花甘草药粉的棉球塞入阴道内,对宫颈糜烂有一定疗效。

5.感染性疾病:以金银花6~15g或忍冬藤15~100g,每日1次,局部洗涤。

6.婴幼儿腹泻:将金银花焙干,研成细末,加水作保留灌肠,6个月以下婴儿1g,加水10ml,6~12个月1.5g,加水15ml,1~2岁2~3g,加水20~30ml,每日2次

作注射剂原料时必须采用蒸晒品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连翘

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煎服

6~15g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风热外感,温病初起,热淋涩痛

1.肺脓肿:1g/ml的连翘注射液用气管滴入法或合并肌注。

2.急性传染性肝炎:1︰1连翘水煎液糖浆口服10ml,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3.急性肾炎:连翘30g,加水用文火煎成150ml,分3次饭前服,小儿酌减,视病情需要连服5~10日,忌食辛辣物及盐。

4.紫癜:取连翘20g,加水用文火煎至150ml,分3次饭前服用,忌食辛辣。

5.视网膜出血:取连翘20g,文火水煎,分3次饭前服用

脾胃

虚寒及气

虚脓清者

不宜使用

蒲公英

别名:蒲公草、仆公英、婆婆丁、黄公 地丁

苦、甘、寒,归肝、胃经

煎服

10~30g,外用适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用于痈肿疔毒,乳痈,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目赤肿痛

1.腮腺炎:以鲜蒲公英30g捣碎,加入1个鸡蛋清中搅匀,加入冰糖适量,捣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2.肝炎:用蒲公英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恶性突眼:蒲公英60g,水煎后,一半内服,一半熏洗。

4.小儿便秘:蒲公英60~90g,水煎至50~100ml,加入白糖或蜂蜜,每日服1剂。

5.急性乳腺炎:以鲜蒲公英50~100g,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1次,病重者加服蒲公英30g,水煎服。

6.扁平疣:取鲜蒲公英洗净,揉团后反复搽患处,每次10分钟,每日2次,勿擦破皮肤,14日为1疗程

偶见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头晕、多汗、并发荨麻疹;肌内注射可导致局部疼痛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紫花地丁

别名:地丁、箭头草、羊角子、如意虎、独行虎

苦、

辛、寒,归心、肝经

煎服

15~30g,外用适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疮,乳痈肠痈,丹毒肿痛,蛇蝎致伤

1.静脉炎:紫花地丁150g,加温开水20ml,用手指揉搓,待草药变烂发黏即可,外敷于静脉炎处,每天换药1次。

2.疔疮肿毒:将鲜品紫花地丁100g捣碎成泥,调米泔水,过滤,将滤液分2次服,药渣外敷患处,每日1剂,连服3~6日

体质虚寒者忌服

野菊花

别名:野黄菊、野山菊、小黄菊、路边菊、苦薏

苦、

辛、微寒,

归肺、肝经

煎服

10~18g,外用适量

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疔疖、丹毒、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风火赤眼,皮肤瘙痒等

1.急性结膜炎:以野菊花全草100g,水煎3次分服,另用野菊花30g,水煎2次,每次趁热将患者头眼部罩以毛巾,用热气熏10~15分钟,每日2次,剩下余液内服,3日为1疗程。

2.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取野菊花30g,猪心1个,将菊花塞入猪心内,加水适量,文火慢煲,熟透为宜,去渣吃肉、汤。

3.下肢疔疮:野菊花全草100g捣碎,再用米泔水500ml调和,过滤,存液内服,留渣外敷于疔疮上,每日换药2次,注意保持湿度

少数可导致胃部不适、肠鸣便溏等消化道反应;肌内注射偶有轻泻;阴道后穹窿注射有一定刺激性

脾胃虚寒者慎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穿心莲

别名:春莲秋柳、一见喜、榄核莲、日行千里、四方莲、金香草、金耳钩

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煎服6~9g,外用适量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湿热泄痢,热淋涩痛,痈疮肿毒,蛇虫致伤

1.钩端螺旋体病:用穿心莲叶提取的有效部分制成片剂,每片含结晶物质20mg,每次用0.1~0.2g,每日服4~6次。

2.急性肾盂肾炎:穿心莲片,每次7~10片,每日1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

3.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及抗早中孕:穿心莲片,每次2~3片,每日3~4次口服。

4.内科感染:用胶囊片剂,每次6片,每日3次(每片含生药1g)。穿心莲(干品)每次10~2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5.外科化脓性感染:疔、痈、丹毒等,可用穿心莲叶研末,制成1︰4水溶液,浸纱布外敷疮口。

6.小儿消化不良和菌痢:用20%穿心莲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2岁以下每次2ml,2~7岁3ml,7岁以上4ml,将穴位分为2组:①足三里、天枢;②上巨虚、止泻。每日交替选用一组,每穴位注射全量的1/2。

7.麻风:口服片剂,初期每日16~24片(每片含原生药1g),后期每日24~48片,均为4次分服。个别同时静脉注射穿心莲注射液0.5g,或穿心莲钾盐32ml,均为每日1次。

8.神经性皮炎及湿疹:内服穿心莲片剂,每日服3~4次,每次3~4片,7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用药2~3疗程,同时配合局部治疗

过敏性休克,药疹,心肌损害,胃肠道毒性反应

凡遇

发热咳喘,咽喉肿痛,湿热泄痢,热淋涩痛,痈疮肿毒,蛇虫致伤等需辨明热证、实证为宜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大青叶

别名:大青、路边青叶、臭菜叶

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煎服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丹毒痈肿

1.流行性乙型脑炎:5岁以下用大青叶3~15g,6~14岁15~30g,每3~4小时服用1次,水煎口服,神志不清者可用鼻饲法。

2.感冒:大青叶煎剂每次10ml(相当于生药30g),每日3次,连服3~5天。

3.钩端螺旋体病:12岁以上用大青叶45g,5岁以下3~15g,6~12岁18~24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

4.急性阑尾炎:每日用大青叶90g,分3次煎服

可引起尿血;呕吐、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身热、心慌、四肢发麻、四肢冰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脾胃虚寒者忌用

板蓝根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大青叶根、大蓝根

苦、寒,归心、胃经

煎服10~15g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热、头痛,或温病发斑,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 疫等

1.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用板蓝根30g,每日1剂,连服5日,治疗煎服板蓝根200g(成人量),连服2~3周,配合其他对症处理。

2.腮腺炎:板蓝根100~200g,每日1剂煎服,并配成30%板蓝根溶液外搽患处。

3.单纯疱疹性口炎:取板蓝根50g,制成60ml煎剂,1~3岁小儿,每次10~20ml,每日服3次

休克、荨麻疹、皮疹、瘙痒、发热;多发性肉芽肿;溶血;腹胀腹泻、腹痛、呕吐;肾损害

体质虚弱,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青黛

别名:淀花、靛花、蓝露、青蛤粉、青缸花

咸、寒,归肝、肺、胃经

内服1.5~3g,一般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用于温毒发斑,痄腮喉痹,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1.复发性口疮:用青黛提取物制成青黛药膜贴敷于口腔病变区。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将青黛加赋形剂后压片或青黛装入胶囊即成,每片含青黛0.3g。每日用量6~9g,分3~4次口服。

3.鼻出血:用鼻钳扩大鼻前孔,查清出血部位,用棉签蘸药末压迫出血点,上药时应嘱患者停止呼吸,以防青黛吸入引起咳嗽

腹痛腹胀、便血等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如乏力纳差,巩膜黄染;药疹等

胃寒者慎用

贯众

别名: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苻、贯来、贯中、渠母、贯钟、伯芹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煎服10~15g

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用于风热感冒,温热病发斑,痄腮,绦虫、钩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病,血热出血症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粉剂或片剂,每次2g,10岁以下1g,1岁以下0.5g,每周服药1次。

2.肠蠕虫病:贯众片(每片0.5g,含生药25g),成人量4.5~9g,2次服用,相当于生药50g,比常用量大2.5~5倍。

3.收缩子宫:贯众注射液(2ml相当于生药5g),每次2~4ml,肌注。

4.急性睾丸炎:贯众60g,水700ml,煎至500ml。每日早、晚各服250ml,或分次当茶饮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头痛头晕,震颤、惊厥,大剂量可导致呼吸肌麻痹死亡;对心、肝有一定损害

脾胃虚寒及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油腻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鱼腥草

别名:岑草、侧耳根、猪鼻孔、臭菜、热草、臭牡丹、奶头草

辛、微寒,归肺经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疡,湿热淋证

1.阿弗他口腔炎:用棉签蘸100%鱼腥草液涂搽溃疡面或用棉签蘸湿敷于溃疡面,每日4次,每次10~15分钟,亦可用此液含漱,每日4~6次,用药第2天即可见效。

2.泌尿系统感染预防:每日取干鱼腥草40~50g(或鲜鱼腥草150g),煎取1 000~2 000ml药液,从留置导尿管之日起,采用频服当茶饮。

3.痔:取鲜鱼腥草全草100g,切碎捣烂,放入痰盂中,冲入滚开水至半痰盂,趁热熏洗肛门,以能忍受为度。

4.阴囊潮湿:先将1 000ml水烧沸,然后取鲜鱼腥草100g,放入沸水煎3~5分钟,待其稍凉后,再用纱布蘸药液烫洗患处,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每日早、晚各洗1次,一般连续1周即可痊愈。

5.慢性宫颈炎:以棉球蘸合成鱼腥草素溶液敷于创面,每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6.热淋、白浊、白带:以鱼腥草24~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7.慢性鼻窦炎:鲜鱼腥草(洗净,晾干水)捣烂,绞取汁,每日滴鼻3次,另外用鱼腥草2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8.肛管癌:以鱼腥草100g,煎汤,熏洗,每日1次。

9.上呼吸道感染:鱼腥草注射液1~2ml,天突穴注射,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