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1255300000056

第56章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1)

第9章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命质量。其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职业人群健康损害;其次是对已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害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促进其尽早康复,其为防制和预防职业病,促进健康而服务,在保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除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也可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生命质量。因此,广义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应综合考虑职业性有害因素与非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从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保护和促进劳动者健康。从狭义上说,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具有共同的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应统一于一个目标,以达到促进和保护职业人群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第一节 职业卫生管理

一、职业卫生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一)基本理论

为了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目标,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职业卫生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每一项工作均有其明确而特定的目标和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循三级预防的理念和思路,各项任务有着明显的逻辑顺序:一项工作的完成就是给下一步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前提,下一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也是以上一步顺利完成为条件,即防治工作整体要呈现出逐步递进、规范合理、操作严格,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各环节各步骤,各项工作也必须配置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

(二)基本知识

1.职业卫生基本资料的收集目的 掌握本辖区职业卫生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变化,为制订职业危害控制和相关疾病防治策略、评价职业卫生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目的 掌握有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情况、防治工作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为职业卫生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三)基本技能

1.职业卫生基本资料的收集

(1)内容:本辖区企业总数、企业职工总数;有害作业单位数、从事有害作业人员数;本地区有害作业行业、工种分布和有毒有害原材料的生产使用情况;从事有害作业的种类、有害因素名称及接触人数;各类有害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定点及浓(强)度;各类有害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覆盖率、合格率;作业场所中检测不合格的有害因素的名称、存在浓(强)度超标率及超标的幅度、超标点(场所)分布情况;接触职业危害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受检率、年检覆盖率、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检出率、诊断数、患病率等;职业病患者的个案调查资料等;急性职业中毒、职业病事故发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伤及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资料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其他有关的职业卫生资料。

(2)方法:通过有关部门调查了解;收集汇总资料逐年积累;资料档案化,建立目录、统一分类、统一编码、专册登记,便于实现计算机管理。

(3)结果与评价:基础资料齐全、准确、完整基础资料的利用情况。

2.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1)指导用人单位建立本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

(2)建立目录、统一分类、统一编码、专册登记,及时更新并实现计算机管理。

(3)档案的主要内容。单位名称、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简介,有害因素种类、名称、产生环节、职工的操作方式、接触时间、接触人数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结果登记;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登记;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卫生学评价。

(4)档案格式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制订。每年检查核对档案的内容,记录变动的情况。

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一)基本理论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对工作场所潜在的健康危害进行预测、观察、测量、评价和控制接触的过程。通过监测作业现场空气、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其他可能有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程度,提供作业人群可能面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并确定潜在危害和污染源的来源。为职业病危害评价和治理、职业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基本知识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大多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逸出的废气和烟尘,一般以气体、蒸气和雾、烟、尘等不同形态存在,有时则以多种形态同时存在于空气中。化学物质在空气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它们在空气中的飘浮、扩散的规律各不相同,需要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1.采样方式

(1)个体采样:是将样品采集头置于作业者呼吸带内,可以用采样动力或不用采样动力(被动扩散)。采样系统与作业者一起移动,能较好地反映作业者实际接触水平,但对采样动力要求较高,需要能长时间工作、且流量要非常稳定的个体采样仪。同一车间若有许多工种,每一工种的操作工都要监测。为了能代表一个班组的作业者的接触水平,同一工种若有许多作业者,应随机地选择部分作业者作为采样对象。

(2)定点区域采样:常用于评价作业环境质量。国家已经制订定点区域采样的规范,应遵照执行。通常监测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作业者接触有害物地点,尽可能靠近作业者,又不影响作业者的正常操作,在监测点上设置的采集头应在作业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一般情况下距地面1.5m。

(3)事故应急采样:为及时了解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为急性职业中毒的诊断提供依据,要进行现场监测工作,对中毒现场的空气及可能造成中毒的水或物质进行必要的现场快速监测,不能进行现场快速测定的项目,现场采样后,应及时送有关监测检验中心进行化验分析。对中毒现场已被破坏或已遭改变的,必要时须进行模拟测试,必须首先了解事件发生过程和发生地情况后再进行样品采集,采集时应注意要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采样工具,防止污染,采集的样品量应足够满足多次重复检测。我们目前日常用的采样方式有个体采样和定点区域采样2种。

2.采样原则

可根据产品的工艺过程、不同操作岗位和工序,凡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分别设点。一个车间内有1~3台同类生产设备,设一个监测点,4~10台设2个点,10台以上至少设3个点。仪表控制室和作业者休息室内一般设1个点。定点区域一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60分钟。最短采样时间不应<5分钟。采样必须在作业场所生产正常的情况下进行。

(三)基本技能

作业人员在采样前必须要了解作业现场存在的危害因素,了解所要检测的危害因素名称、国家卫生标准、采样方法、采样时间、检测岗位(检测点、包括作业点的作业方式)等。

1.检测的基本要求

(1)人员

①采样人员,熟练掌握采样技术和质量保证规范,并取得采样技术上岗证,负责监测点和监测对象的选择、采样仪器的检查校正、样品的采集和运输等与采样有关的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和标准方法进行采样,做好采样记录。

②仪器保管员,熟悉现场采样仪器的性能、维护、保养知识和检定规程,负责做好仪器的设备标志化管理和计量仪器的自检和送检工作。建立分类记账和档案,保证仪器设备的性能完好,有权停用不合格的仪器设备。

③质量监督员,由熟悉本专业业务的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制订、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质量保证的程序和措施,审核现场采样记录,检测结果和报告,做好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2)仪器设备

①具有从事检测项目的全部仪器设备,其量程、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性能满足检测要求。

②每台仪器设备设立专人负责保管,分别建立仪器档案,制订操作规程和检定规程,建立使用、检定、维修记录等。

③计量仪器依法进行定期检定,标有“合格标志”,严禁使用不合格的仪器。

④仪器设备必须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使用前必须由仪器保管人负责检查和校正。使用后也必须进行自检,确认其功能并记录。

(3)耗材

①进行合格供应商的评定,从正规厂家购置各种规格的耗材。

②耗材有专人保管,注明购买日期,保护好标签,防止污染和变质。

2.采样前的准备

(1)检定合格的大气采样器或尘毒采样器、粉尘采样器等,采样器必须充足电、检查其流量是否符合要求。配备必要的辅助设备如温度计、气压计、秒表、采集器支架、胶管、采样滤膜等。

(2)按实际情况,由化验室按各类物品的检验标准,根据计划数量准备各类吸收管、吸收液或者处理过的滤膜、采样吸收管(有溶剂解析及热解析碳管或硅胶管视采样物质及检测方法而定)。

3.采样点的选择

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2001版)等选择采样点,选点后填写《职业卫生现场采样布点示意图》。

采样点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操作或定时观察易接触有害因素的作业点。规范、正确地选择工作场所有害因素采样点,能在正确、客观地评价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程度起到重要的作用。

(1)采样选择的依据(主要依据)

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②《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

③《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

④《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2004/2007)

⑤《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噪声》(GBZ/T 189.8-2007)

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高温》(GBZ/T 189.7-2007)

⑦《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2001版)

(2)选点过程:在布点前应深入现场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污染情况、卫生防护措施等,并仔细观察操作过程,在调查的基础上,拟订针对性的布点方法和测定方案。

(3)基本原则

①同一车间、同一工种、同类设备或相同操作,至少设一个采样点;

②同一车间、不同工种、不同设备、不同工序,须分别设采样点;

③同一车间、不同有害因素,须分别布点;

④布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工人作业点,布点必须包括有害因素浓度(强度)最高(大),工人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点;

⑤在采样点上设置的收集器高度应在工人工作时的呼吸带,并尽可能放置在作业岗位的下风向。

4.现场采样

(1)先在清洁场地将采样器在支架上支立起来,视实际情况,装上配制好吸收液的吸收管或碳管(硅胶管)、滤膜等,用胶管等与采样器连接。

(2)打开采样器开关,将流量调至所需要的流量,然后关闭采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