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1255300000039

第39章 地方并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 (9)

第5章 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 (9)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温暖(25~30℃)、潮湿(相对湿度为60%~80%)、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第1期杆状蚴即可破壳孵出。此期幼虫以细菌及有机物为食,生长很快,在48小时内进行第1次蜕皮,发育为第2期杆状蚴。此后,虫体继续增长,并可将摄取的食物贮存于肠细胞内。经5~6天后,虫体口腔封闭,停止摄食,咽管变长,进行第2次蜕皮后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感染期蚴侵入皮肤,除主要依靠虫体活跃的穿刺能力外,可能也与咽管腺分泌的胶原酶活性有关。钩蚴钻入皮肤后,在皮下组织移行并进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幼虫沿肺泡并借助小支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摆动向上移行至咽,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幼虫在小肠内迅速发育,并在感染后的第3~4天进行第3次蜕皮,形成口囊、吸附肠壁,摄取营养,再经10天左右,进行第4次蜕皮后逐渐发育为成虫。

(三)基本技能

1.诊断

(1)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

(2)在流行区出现咳嗽、哮喘等,宜做痰及血液检查,如痰中有钩蚴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确诊为钩虫病。

2.病原治疗

(1)复方阿苯达唑片:成人及7岁以上患者,1次2片顿服,重度感染,第2天再服1次。儿童,2~6岁的患者,1次1.5片顿服。

(2)复方甲苯咪唑片:1次1片,1天2次(或1次1片,1天1次),连服3天。4岁以下者用量减半。

3.预防与控制

(1)查治病人: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

(2)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

(3)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提倡穿鞋下地,手、足皮肤涂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唑软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4.常用操作

(1)直接涂片法:见“蛔虫常用操作(1)”。

(2)饱和盐水浮聚法:用以检查钩虫卵效果最好。用竹签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置于浮聚瓶(高3.5cm,直径约2cm的圆形直筒瓶)中,加入少量饱和盐水调匀,再慢慢加入饱和盐水到液面略高于瓶口,但不溢出为止。此时在瓶口覆盖一载玻片,静置15分钟后,将载玻片提起并迅速翻转,镜检。

(3)改良加藤氏法:见“血吸虫病常用操作(1)”。

(4)试管滤纸培养法:试管滤纸培养法也称钩蚴培养法,是根据钩虫卵在适宜条件下可在短时间内孵出幼虫的原理设计的方法。取冷开水约1ml于洁净试管内(1cm×10cm),将滤纸剪成与试管等宽但较试管稍长的T字形纸条,用铅笔书写受检者姓名或编号于横条部分。取粪便0.2~0.4g,均匀地涂抹在紧竖条纸条的上部2/3处,再将纸条插入试管,下端浸泡在水中,以粪便不接触水面为度。在20~30℃条件下培养。培养期间每天沿管壁补充冷开水,以保持水面位置。3天后肉眼或放大镜检查试管底部。钩蚴在水中常作蛇形游动,虫体透明。如未发现钩蚴,应继续培养观察至第5天。气温太低时可将培养管放入温水(30℃左右)中数分钟后,再行检查。

十、鞭虫病

(一)基本理论

成虫细长的前端能侵入宿主肠黏膜下层乃至肌层,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当寄生虫体数目较多时,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黏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肉芽肿等病变。由于鞭虫吸血和损伤肠黏膜渗血,重度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

(二)基本知识

1.鞭虫病

是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引起的疾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多见于儿童。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食欲缺乏、腹泻、便秘、黏液血便、消瘦、贫血等症状。少数患儿出现脱肛,个别病例可因严重贫血和腹部并发症(腹膜炎、肠梗阻、肠套叠等)而致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多见于温带潮湿地区。鞭虫的感染率低于蛔虫和钩虫,为世界第3位常见的肠蠕虫病。中国南方某些地区感染率可达80%,而在干燥的西北地区仅有1%。由于儿童感染机会多,而免疫力低,其感染率高于成人。

2.形态

(1)成虫:前细后粗,外形似马鞭。细部约占总长3/5,有口腔及咽管。鞭虫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活动时可自口腔伸出。咽管细长,前段为肌性,后段为腺性。咽管外由呈串珠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杆细胞的分泌物可能具有消化宿主细胞的酶,且有抗原性。虫体后部较粗,内有肠管及生殖器官等。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前方的腹面。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1根,可自鞘内伸出,鞘表面有小刺。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2)虫卵:呈纺锤形,大小为(50~54)μm×(22~23)μm,黄褐色卵壳较厚,内有脂层,中为壳质层,外为卵黄膜。其壳质层由壳质及蛋白质复合物组成。虫卵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称为盖塞。盖塞也具有此3层,但盖塞处的壳质层含蛋白质的成分较卵壳为少,呈现透明状。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其中细胞尚未分裂。

3.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在小肠内,虫卵内幼虫活动加剧,幼虫分泌壳质酶,使盖塞降解及破裂,用其口矛刺破脂层,幼虫自卵壳一端的盖塞处逸出。并多从肠腺隐窝处侵入局部肠黏膜,摄取营养,进行发育。经10天左右,幼虫重新回到肠腔,再移行至盲肠,以其纤细的前端钻入肠壁黏膜至黏膜下层组织,摄取营养并发育为成虫。

(三)基本技能

1.诊断 粪便中检出鞭虫卵即可确诊。

2.病原治疗

(1)复方阿苯达唑片:成人及7岁以上患者:1次2片顿服,重度感染,第2天再服1次。

儿童:2~6岁的患者,1次1.5片顿服。

(2)复方甲苯咪唑片:1次1片,1天 2次(或1次1片,1天1次),连服3天。4岁以下者用量减半。

3.预防与控制 加强粪便管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注意保护水源和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驱虫治疗。

4.常用操作

(1)直接涂片法:见“蛔虫常用操作(1)”。

(2)改良加藤氏法:见“血吸虫病常用操作(1)”。

十一、蛲虫病

(一)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