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1255300000037

第37章 地方并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 (7)

第5章 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 (7)

⑤原虫培养。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把抽吸到的骨髓、淋巴液注入培养基内,或切取皮肤黑热病患者的小块皮肤组织投入三恩基内,置22~24℃温箱内培养,15天后用白金耳取少量培养液置显微镜下检查,如查见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即可确定诊断。

五、包 虫 病

(一)基本理论

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损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

(二)基本知识

1.概念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在牧区多见而古老的疾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牛羊等食草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人、畜共患,具有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流行特征的慢性寄生虫病,俗话叫做“白泡泡”或者“水疙瘩”病,医学上称为肝包虫、肺孢子虫等。包虫病有2种,一种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引起囊型包虫病,另一种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所引起的泡型包虫病。

2.形态

(1)成虫:该虫是绦虫中最短小的虫种之一,体长2~7mm,由头节及链体组成,链体仅具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偶或多一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强,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28~48个(通常30~36个)。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

(2)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31~43μm。卵壳很薄,内为胚胎,

(3)幼虫即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大小因寄生的时间、部位以及宿主的不同而异,小的直径可不足1cm,大的直径可至40cm内含有约2L囊液。棘球蚴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内含物性发囊、原头蚴、子囊、孙囊和囊液等组成。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囊壁分2层,外层为角皮层,厚1~4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松脆,易破裂。光镜下观察无细胞结构而呈多层纹理状。内层为生发层亦称胚层,厚22~25μm,具有许多细胞核。

3.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绒毛基部隐窝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中间宿主,包括人,吞食了虫卵或孕节,六钩蚴在肠内孵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器官,经3~5个月,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

(三)基本技能

1.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游史,豢养或接触过家犬。有野外工作和猎狐史;接触过狐狸尸体、皮张等。

(2)临床表现

①囊型包虫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肝囊型包虫病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肝大,上腹部包块。肺囊型包虫病有胸部隐痛、刺痛、胸闷、咳嗽、气短、咯血,有时随痰咳出粉皮样内囊碎片或子囊,或在痰液检查时发现原头节的头钩。其他脏器包虫病具有该脏器占位性疾病之特有症状。

②泡型包虫病。肝大、肝区隐痛。晚期肝功能损害,脾肿大、肝脏可触及硬结节、黄疸,消瘦、衰竭。发生转移时出现转移病灶所在脏器产生的症状。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特征在包虫病的诊断上有重大价值。肝包虫病以B超扫描为主要手段,肺孢子虫病以X线检查为主,各有特征性影像。为了鉴别诊断或有特殊需要时,可做CT检查。

(4)临床诊断:具备流行病学史、主要临床症状或体征、影像学特征或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者。

(5)确定诊断:除具备临床诊断的依据外,还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①血清中反复检出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②咳出囊膜、子囊或痰中检出头钩。

③临床活检材料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④手术探查证实为包虫囊。

2.治疗

(1)手术治疗

①囊型包虫病手术方式:内囊穿刺摘除;内囊完整摘除;包虫完全切除(肝叶切除);肝、肺外囊残腔的合理处理。

②泡型包虫病手术方式: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姑息性清除引流。

(2)药物治疗

①药物和疗程。阿苯达唑为首选药物,以采用小剂量(10mg/kg)长疗程或多疗程反复治疗的方法较好。泡型包虫病人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晚期病人疗程可达3~5年,甚至终身维持治疗。

②适应证。囊型包虫病,多脏器、多发囊或多次手术后复发的包虫病人;早期发现的包虫病人;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泡型包虫病,不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晚期病人,肺、脑转移者;手术前后病人进行2~3个疗程有控制术中原头节移植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③禁忌证。肝、肾功能不全和孕妇禁用。

3.预防与控制

(1)传染源控制措施:人类动物是包虫病病原体的终宿主和传染源,因江苏省大部分地区没有狼、狐狸等野生动物,犬成为惟一的包虫病传染源。因此,加强犬的管理和驱虫措施是控制包虫病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2)阻断传播途径措施:羊、猪等家畜内脏被大类动物吞食是包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羊、猪等家畜屠宰管理和动物废弃脏器的无害化的管理是切断包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3)人群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和教育,增强个人卫生,减少手-口接触传播是防止出现当地新感染病例的重要措施。

4.常用操作

(1)循环抗原检测

①将抗包虫单克隆抗体用0.05mol/L pH 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工作浓度包被酶标板,每孔100μl,4℃过夜后用PBS/T洗板3次。

②每孔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PBS/T 100μl,于37℃下封板1小时,洗板3次。

③待检血清用上液稀释为1∶2,每孔加100μl,每份标本加两孔,37C温育1小时,洗板3次。

④加入工作浓度的HRP标记单抗100μl 37℃ 1小时后,洗板3次。

⑤加入OPD底物溶液100μl,37℃ 30分钟。

⑥加入2mol/L H2SO4 50μl,终止反应。

⑦测各孔OD490。

⑧对照设置和结果判定:每板设阳性对照一孔(5~10μg/ml抗原100 μl),阴性血清对照三孔,以阴性对照OD均值+3SD为阳性临界值。

(2)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①用0.01mol/L pH 8.4硼酸盐缓冲液将PEG6000配成7%溶液,取此液100μl加等量1∶2待检血清混合置室温下1小时后,3000转/分钟,离心1小时。

②吸去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含有8mol/L尿素的0.05mol/L pH 9.6碳酸盐缓冲液0.5ml,溶解沉淀物。

③用此液包被酶标板每孔100μl,每份标本包被两孔,4℃过夜后,洗板3次(阳性及阴性对照同样处理)。

④每孔加含有10%小牛血清的PBS-T100μl,37℃封板1小时,洗板3次。

⑤加入工作浓度HRP标记的抗包虫单克隆抗体100μl,37℃下1小时后洗板3次。

⑥加OPD底物100μl,37℃下30分钟。

⑦加入2mol/L H2SO4 50μl终止反应。

⑧测各孔OD490。

⑨对照设置和结果判定:每板设阳性对照一孔,阴性血清对照三孔,以阴性对照OD均值+3SD为阳性临界值。

六、华支睾吸虫病

(一)基本理论

1.致病性 华支睾吸虫的致病力不强,寄生的虫体少时,不表现症状,重度感染时才出现症状。

2.危害性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二)基本知识

1.华支睾吸虫病

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目前,肝吸虫病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以及东北三省流行较为严重。长江流域、黄淮流域及部分丘陵地区呈轻、中度流行。

2.形态

(1)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华支睾吸虫具有典型的复殖吸虫形态特征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边缘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膜,卵膜周围为梅氏腺。卵膜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边,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为许多细小的颗粒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在腹吸盘向下延至受精囊的水平线,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2)虫卵: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3.生活史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虫卵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阶段,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成为囊蚴。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循胆汁逆流而行,少部分幼虫在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

(三)基本技能

1.诊断 主要依靠在人体粪便或胆汁内查到华支睾吸虫的虫卵而确诊。

2.病原治疗

(1)吡喹酮25mg/kg,每日3次,连服2天,总剂量150mg/kg为宜。

(2)阿苯达唑10mg/kg,每日2次,连服7天。

3.预防与控制

(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系统介绍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知识,使群众认识到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做到自觉革除陋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吃生鱼虾,提倡科学的烹调和食用鱼的习惯,防止误食囊蚴,把住“病从口入”关。

(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做好厕所改造和鱼塘管理,防止粪便被雨水冲刷流入池塘,禁止猪圈直接通入鱼塘。不用新鲜粪便施肥,让粪便发酵后再施用。

(3)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在流行区,对重点人员、高发人群要重点检查、重点防治。在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开展全民性的普查普治。加强保虫宿主的管理,不用生鱼虾喂狗、猫、猪等动物,并加强猪粪的管理。

(4)控制第一中间宿主:对于呈点状分布的流行区,鱼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如塘内螺的密度较高,可考虑采用灭螺措施。在春季螺开始繁殖前,采用药物灭螺,以切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

(5)综合防治措施:对经过系统防治的地区进行抽查考核,证明采用综合措施防治华支睾吸虫病能取得明显效果。主要方法有全民普查普治与卫生宣传教育相结合;宣传防治知识,重点人群普治及阻止新感染。

4.常用操作 改良加藤厚膜涂片法,见“血吸虫病常用操作(1)”。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把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也可查获虫卵。

七、猪囊尾蚴病

(一)基本理论

1.自体内感染 如绦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将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

2.自体外感染 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3.异体(外来)感染 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可单独发病,也可同时存在。

(二)基本知识

1.猪囊尾蚴病 又称猪囊虫病,有囊虫的猪肉为“米猪肉”,或称“豆猪肉”。是由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或猪、野猪等中间宿主引起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2.形态

(1)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薄而透明,长2~5m,偶有长达8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lmm,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小钩22~36个,排列成内外两圈。颈部纤细,直径仅约头节之半。链体上的节片数700~1001片,近颈部的幼节,节片短而宽,中部的成节近方形,末端的孕节则为长方形。

(2)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31~43μm。卵壳很薄,内为胚胎。

(3)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如黄豆大小[5mm×(8~10)mm],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分两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有一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受胆汁刺激后可翻出,其形态结构和成虫的一样。

3.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