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1255300000022

第22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7)

第4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7)

①阻断经血液传播。减少静脉吸毒者中HIV的传播。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及采取强有力的戒毒措施是控制因吸毒传播HIV的最根本的措施,同时实施清洁针具交换和美沙酮维持疗法。预防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HIV。坚持义务献血,对所有的血液和血制品进行HIV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减少不必要和不适当的输血。控制医源性传播。严格执行消毒法规和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各类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各项控制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制度,从布局和设备上创造避免交叉感染的条件。特别要注意化验室、生化室、血液透析、内镜检查、血库、口腔科等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控制。凡是染有HIV可能的各种传染性废弃物,均应专门装置收集,进行严格的消毒后处理。医务人员,尤其是手术医护人员和实验室人员接触各种血液和体液时均需戴上手套等各种个人防护用品,以降低感染HIV的机会。

②阻断经性传播。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提倡安全性行为。健康的性观念基本可以包括为禁欲、忠于配偶以及正确使用避孕套等3个方面。避免与妓女等不熟悉的临时性伴、多个性伴性交,避免不加保护的性交。加强性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性病病人由于生殖器表皮或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得HIV更易于进入机体或从体内排出,因此容易感染HIV或将HIV传染给他人。有效的性病综合防治可以大幅度降低人群HIV的载量,从而减缓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

③控制母婴传播。首先是保护育龄期女性,使她们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提供计划生育服务,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对于想要怀孕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可选择给予抗反转录病毒的药物治疗、剖宫产和婴儿替代喂养的方法,这些策略可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艾滋病疫苗还没有研制成功。采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手段改善群众的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和行为状况,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4)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对象:分为3类,高危人群、脆弱人群和普通人群。高危人群:卖淫嫖娼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恋者、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家属等;脆弱人群:流动人口、宾馆娱乐等服务行业人员、长途汽车司机、劳务输出工作者、出国旅游人群中的部分人员、医务人员。

(三)基本技能

1.疫情监测与管理

(1)疫情监测

①疫情报告。艾滋病疫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人首次发现符合报告标准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同时填写《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上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的内容应及时核实,负责组织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首次随访,并填报《艾滋病个案随访表》。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对艾滋病病人每季度进行一次随访,并均需填报《艾滋病个案随访表》。各级(类)责任报告单位按月上报《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报表》。

②哨点监测。哨点的设立和检测的样本数量应考虑当地不同人群的流行情况。一般选择吸毒、性病门诊病人作为高危对象,产妇、献血员作为普通人群。哨点监测单位选择:性病门诊部、综合医院妇产科或妇产医院、妇幼保健所和计划生育或生殖保健技术服务单位等,结核病防治门诊、戒毒所、妇教所、娱乐场所或其他可以接近被监测对象的场所等。可采取行为学哨点监测和血清学哨点监测。

③收集艾滋病性病防治相关资料。积极收集辖区政府或卫生主管部门制订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办法、规定等,社会人口学基本资料,流动人口数量、分布和管理状况,娱乐场所行业类别、数量、从业人员数,本地卖淫嫖娼、吸毒、献血情况,辖区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临床诊治知识、实验室检测技术等培训情况,本地医疗卫生资源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2)疫情处理

①阳性告知。告知的基本程序:告知在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出具艾滋病阳性确认报告并书面通知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的24小时内进行;参加告知的分别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名专业人员(具有阳性告知上岗资质)和阳性者本人,当面进行,要求阳性者亲属(包括配偶和性伴侣)回避,羁押人员应与管教单位商定,最迟在解除羁押时告知;告知前首先向阳性者承诺对告知过程及相关内容将严格保密;告知结束时由告知双方在告知书上签字并各执一份。告知的内容:艾滋病检测确认阳性结果及意义;讨论阳性者可能的被传播途径,阳性者如何避免传播给他人的措施;阳性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讨论将阳性结果告知其亲属(包括性伴侣)的利弊关系,以及告知的时机与方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阳性者及其亲属(密切接触者)的服务内容。

②调查处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一般与阳性告知同时进行,未经感染者本人提出请求,调查不允许其他人员在场(法定监护人除外),如感染者情绪不稳定,可在阳性告知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人员一般为2人,最好为阳性告知人员;调查结束填报《艾滋病个案随访表》。流行病学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对其配偶(性伴)和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其中其性伴今后应每隔3~6个月定期检测)。

建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档案:每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必须及时建立个案档案。档案的内容应包括感染者或病人的基本情况;艾滋病抗体阳性确认报告;《艾滋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艾滋病个案随访表》;感染者或病人相关的病史、就诊和体检记录;对感染者或病人的定期随访、平时咨询记录;县(区)级艾滋病专家治疗组对感染者或病人的定期会诊记录;感染者或病人及配偶(性伴)的艾滋病定期检测结果记录;对感染者或病人及配偶、亲属等密切接触者的访谈记录;艾滋病病人服用抗病毒药物和进行抗机会性感染的情况记录;感染者或病人最后结局记录等。档案必须单独专柜(屉)加锁保存,专人负责保管,严禁向任何无关人员泄露涉及感染者或病人隐私个人信息资料。

(3)医学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随访:随访一般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疫情严重的地区或根据实际情况,由镇乡(街道)卫生院人员协助配合;感染者每半年至少随访1次,艾滋病人每隔3个月至少随访1次;随访内容按《艾滋病个案随访表》进行。感染者或病人离开本县(区)级或回原籍,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逐级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将感染者或病人的相关情况通报其新居住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保守机密的情况下,可将相关资料转交其新居住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消毒处理:HIV的消毒主要是针对被HI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诊疗环境、生活场所以及一些物品,所用过的敷料、纱布、衣物等。HIV的消毒可根据消毒物品选择适宜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消毒剂。对污染的废弃物可采用焚烧的方法。某些物品特别是需要重复使用的,可用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不宜煮沸的物品,可用2%戊二醛、75%乙醇浸泡10分钟后再洗净。对家用漂白粉、次氯酸钠以及乙醇等常用于污染的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药品的浓度及使用方法应根据产品说明书操作。

2.自愿咨询检测(VCT)

(1)咨询形式:包括面对面的个别咨询、小组咨询和电话咨询。

(2)咨询技巧:常用的咨询技巧包括积极有效地倾听;有效地提问;复述和解释含义;正确运用非言语行为;总结。

(3)检测前咨询步骤:首先是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说明保密等原则(询问一般信息);其次是评估检测的原因、行为危险性、艾滋病知识水平、社会心理因素、承受危机能力等并分析提供有关知识、信息,分析检测的利弊,由求询者自己选择,是否进行检测(知情同意)。如果进行检测则介绍检测步骤,安排检测事宜,预约取结果时间、地点。无论是检测还是放弃检测都要强调预防HIV感染的重要性、提供有关知识信息、讨论行为改变计划。

(4)检测后咨询步骤:首先是核对姓名、年龄及其他资料(检验号等)。如果是阳性结果,则要让求询者宣泄情感,并注意识别危机,并预约24小时后的随访咨询。在24小时后的随访咨询过程中再详细讨论阳性结果的影响、行为改变的意义、应注意的问题,并介绍有关支持服务,鼓励参与复诊随访。如果是阴性结果,则要仔细确认是否度过窗口期,对度过窗口期者,确认未感染;对没有度过窗口期者要安排复查。对于不确定结果要解释原因,确定是否度过窗口期并安排复查。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强调预防的意义,促进行为改变。

3.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要点

①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其对个人、家庭、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危害;报道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数据和情况,可用国内外的具体实例教育人们以唤起人们的警觉。

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要科学地宣传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及主要高危行为,同时要突出艾滋病不通过一般公共活动传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强调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在提法中不宜用恐吓的词汇。

③防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宣传,要明确歧视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反而极易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每个人都必须懂得预防知识和措施,否则都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感染者是无知和疾病的受害者,与其他病人一样需要人们和社会给予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帮助,即使是由于有过某种过失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是受害者。

④结合法制和道德教育,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公民义务献血和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树立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的教育。

⑤对重点人群的宣传要采取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方式,对妇女收教所、戒毒所、劳教所、监狱等场所的特殊人群的宣传,在依法加强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及其他宣传活动中增加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内容。

(2)方法

①大众宣传和材料分发。组织开展针对大众人群且规模较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张贴国家统一制作的宣传画,居民以户为单位,向每户发放宣传折页或小册子。

②青少年与流动人口的宣传。选择流动人口较集中的车站、码头和民工聚集的工作场所以及各类大、中学校,由铁路、交通、暂住人口管理中心、各类企业和学校负责向15~49岁的重点人群发放统一制作的宣传材料。

③电台、电视台宣传。在电视台、电台采用国家提供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母带,定期播放艾滋病防治节目。

④娱乐场所宣传。娱乐场所按要求在醒目地方张贴统一制作的宣传材料。

4.艾滋病防治的行为干预

(1)推广使用安全套:娱乐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是降低卖淫者中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减少暴露于性病、艾滋病的人群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性病艾滋病在小姐、嫖客和一般人群中的传播,达到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流行。

①基础工作的开展。组织机构与人员准备,建立由政府领导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办公室,建立技术队伍并与现有的机构相结合,开展现场干预工作和监督检测,承担咨询、诊治服务等工作。

前期基础工作,娱乐场所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娱乐场所的类型、数量、业主姓名、电话号码、场所中可能发生性行为种类、从业人员数、安全套供应方式、场所的地址和名称并以地理位置及场所的类型情况绘制分布图。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技能及医疗服务水平,掌握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工作的技巧,规范性病诊治和规范诊疗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