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画说千古中医
1254900000003

第3章 华佗 (1)

第二章 华佗 (1)

大家都知道,国人至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当人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时,经常会送给医生八个字:“华佗再世,妙手回春。”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华佗是神医的代称。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民间医生,他以自己高超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在当时就非常出名。但是,中国古代名医众多,为什么后人称赞医生医术高明的时候,要说“华佗再世”呢?华佗的医术,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他为什么会成为后人心目中的神医呢?

华佗(约公元145~208),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本名华。字元化。华佗只是他的绰号,系梵语「阿伽佗」的译音,意思是药神。因其医术高明,故时人尊称他为华佗。华佗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于外科,被后人誉为「外科鼻祖」。他发明的全身麻醉术,比欧美各国提前了1600多年,在世界医学史上倍受尊崇。

华佗料病真如神

《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华佗给病人诊断时,往往能够做到料病如神,预知生死。

一次,广宁太守陈登得了一种怪病,表现心烦、面红、吃不下饭,于是请华佗诊病。华佗号脉后告诉他腹中有虫。华伦为陈登准备了两剂药,陈登喝下药后,约莫一顿饭的工夫,竟然吐出好多虫,病很快就好了。病好以后,华佗告诉他,此病3年后还会复发,如果发作的时候遇到良医,还能救活;若遇不到良医,性命不保。3年后,陈登的病果然复发,怎奈当时华佗不在,无人可治,陈登很快就病死了。

有一位严先生和几个朋友一起拜访华佗,几个人进来后华佗对严先生说,你是不是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严先生回答说,没有。华佗说,从面相看,你得了急病,不要多喝酒,吃完饭赶快回家。结果,这位严先生吃完饭,在回家的途中发病,当天晚上就病死了。

还有一位许督邮得了胃病后告诉华佗,自己前一天找了一位医官为自己扎针,但是扎过以后咳嗽得非常厉害,晚上不能睡觉。华佗告诉许督邮,他没有扎中你的胃穴,而是误伤了肝,这样一来,你的饭量会一天天减少,5天以后就不行了。果然,到了第5天,许督邮就病故了。

据说,甘陵国(山东的临清)国相的夫人怀孕6个月,突然腹痛难忍,家人赶忙请华佗来治疗。华佗号脉后,告诉甘宁夫人胎儿已死。华佗立即准备了汤药,让甘宁夫人喝下去,果然产下一个已死的男婴。男胎产下后,甘宁夫人的腹痛立即就止住了。

医史沉钩

华佗(约145~208)字元化,一名旉。关于华佗故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华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欣然为亳州亲笔写下了“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题词。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

四诊

中医所谓的四诊即望、闻、问、切。

(望诊)华佗看陈登“面红”;从严先生“面相”判定他“得了急病”,都是通过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

(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病案中陈登“心烦”、“吃不下饭”;许督邮病情经过等就是通过问诊获得的信息。

(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华佗“号脉”知“甘宁夫人胎儿已死”就是属于切诊的方法。

编者的话

这里说的故事,第一、二个病案华佗都是通过望诊、问诊得到的信息;第三个的相国夫人的病案,则表现了华佗的切诊医术。华佗精通四诊,而且在诊断疾病和判断病人的预后上有出神入化的本领。这个本领是靠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获得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真正东西。

名家评说

华佗生活的时代,医生的地位低下,再加上那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这一段时间,这时候正是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时候,所以史书上只有关于华佗的记载,没有医方传于后世,史书中只留下了他治愈疾病的的一些小故事,所以后世流传的“华佗再世,妙手回春”这个说法,我们只能从华佗治愈疾病的小故事中寻找答案了。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

华佗治病 手到病除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有一位姓李的将军,其妻重病,久治不愈,请华佗来给她看。华佗看了以后,把了把脉,就告诉李将军,你的妻子在怀孕的时候,胎儿受过伤,这个胎儿至今留在你妻子的腹中。李将军不信,说:“闻实伤娠,胎已去矣。”意思是我家夫人确实是怀孕时候受过伤,但是,胎儿已经产下来了。华佗没说什么,就走了。

华佗走后,李将军妻子的病有所好转,但是过了一百多天,病又发作了,没办法,又请华佗来看。华佗把完脉以后还是那个话,他说:“你妻子的腹中有胎儿,而且是个死胎。你妻子怀的是双胞胎,产下了第一个孩子,因为出血多,而且母亲没有感觉到腹内还有一个胎儿,接生的人也不知道,所以就接生了一个,而把另一个胎儿留在肚子里了。这个胎儿已经死了,死的时间很长,死过的胎儿,贴在你夫人的脊椎骨上,所以你夫人的脊椎骨非常疼”。李将军将信将疑,也只得请华佗治疗。华佗给让病人吃药、针灸,不一会儿,他的妻子就感到腹痛得非常厉害,就像要生孩子一样,然后华佗就告诉她:“这个死胎时间过长,让她自己产下来是不行的,需要有人帮助把胎儿取出来。”华佗就指挥别人取出这个胎儿。果然取出来一个死去的男胎,大概有一尺长左右,手脚都长全了,但是这个死胎是黑色的。这是一个治疗死胎的非常典型的医案。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军吏李成,吐血吐得很厉害,咳嗽得昼夜不得安宁,而且还吐脓血,请来华佗给他看病。华佗说:“你虽然吐血,但你的病不在肺部,而是在你的肠子里面,你的肠子得了肠痈,我给你两钱散剂的药,你回去吃,一个月以后,就可以康复。但是你要记住,十八年后还会复发,我今天再给你配一服药,复发时你把它吃下去就能好,而且永不复发。”李成听了以后很高兴,吃了药,好了。然后把另一副药当宝贝一样藏起来了,因为十八年后还要复发。过了五六年,李成的一个亲戚和他得了同样的病,病情十分严重,他知道李成藏有这个药,就跟李成说,你看我要死了,你现在很健康,你还藏着一服救命药,你应当把它拿出来救我的命,救了我的命,你将来再找华佗要。李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亲戚就这样死去,就将华佗配的那个救命药给了亲戚。亲戚吃了这个药以后好了,但是李成没有药了,心里就虚了,他又赶快去找华佗,可是华佗已经被曹操抓到监狱里去了。李成不愿意在华佗危难的时候去打扰他,就没有再去要这个药。果然到了十八年以后,李成的病复发了,由于他没有药,结果病死了。

李成医案评析

(原文)军吏李成苦咳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佗曰:“君病肠痈,咳之所吐,非从肺来也,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中医解析)此案记述有误。首先,昼夜不寤的“寤”字应据《后汉书方术列传》改作“寐”字。见症来看,李成“苦咳嗽,昼夜不寐,时吐脓血。”不仅不符合肠痈(阑尾炎)之病状,反而与肺痈(肺脓疡)的临床表现相吻合。其次,书虽未载明治法方药,但从“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讫,……”来看,其治法应为化瘀排脓,亦符合肺痈溃脓期的治法。由此可见,此病的诊断无疑应为肺痈,而绝不会是肠痈。

编者的话

胎死腹中,已下一胎,故李将军开初对华佗的诊断不以为然。及至“百余日复动”,方再次请华佗诊治。华佗据其脉证,准确的诊断为双胞胎死于腹中,已去一死胎,尚有一死胎附着于母体内而不得下。于是针药并施,再令人用手探之,最终取出死胎,胎死不下,一般有胎动停止、腹部下坠,有时阴道下血、舌紫暗、口臭、脉涩等证,其诊断似不太难。本案的诊断,难就难在患者亲属提供的“胎已去矣”这条线索,若无精湛的医技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无任何检查设备的三国时代,的确是难以想象的。

名家评说

通过史书记载华佗给人治病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医术高明、治疗手法多样的华佗的形象,而华佗除了流传下来的这些小故事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神奇之处,传说华佗还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真正可靠的是《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记载的华佗施行的外科腹腔手术。这个记载早于西方的腹腔手术一千多年,这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所以我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可以看到,称颂一位医生的时候,最高的称呼就是“华佗再世,妙手回春”。但是华佗死了以后,他的麻沸散没有传下来。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

刮骨疗伤显神功

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连。《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讲: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关云长,时人称关公)回荆州治疗。关羽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