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画说千古中医
1254900000021

第21章 杏林传奇 (7)

第六章 杏林传奇 (7)

”臬司遂告之巡抚,遂复召程钟龄。程钟龄往见抚母,投地拜哭,乞曰:“太夫人救我!我程某也。”抚母大为感动,对巡抚说:“此君能救我命,你何不救他一命,这也是我们理应报答的呀!”巡抚曰:“给他酬报,惟听母命,但其刑役加身,实无法挽回。”抚母不依,强命二人结为“金兰”。巡抚不敢违抗母命,叹曰:“案定如山,断无改判之理。这如何是好,若逃之,则吾与臬司同受罪矣!然为母故,亦不敢辞。这样吧,为保君命,只好委君屈居,遁入空门。”程钟龄遂入天都(今安徽省歙县)出家修行。程钟龄用他自创之方“止嗽散”治愈巡抚母亲之病,因此也救了自己一条性命。

止嗽散

(出处)源自《医学心悟》。

(组成及用法)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9克,甘草3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症见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平和,但偏于温燥,对于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编者的话

“止嗽散”一方,出自《医学心悟》,谓治诸般咳嗽。本方有止咳化痰、疏风解表的作用。主治外感风寒,久咳不止,咳嗽痰多,咳痰不爽,或有轻度恶风头痛,舌苔白、脉浮缓者。本方现代用于治疗外感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属风邪犯肺者。

《医学心悟》为清代名医程钟龄(公元1662—1735年)所著。该书通俗易懂,多切实用,在近代中医药界,亦颇为知名。

中医常识

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于1732年著成《医学心悟》。《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历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妙用神曲治愈光绪宿疾

1906年,光绪皇帝生病,经军机大臣推荐,时在京城任商部主事的力钧与工部尚书陆润痒二人奉旨同入宫为皇上诊病。

力钧听大臣介绍,光绪皇帝乃一周前出城,在宫门前跪迎慈禧皇太后大驾,因天气炎热,感受暑热而发病,入宫后皇太后赏食粽子,食粽过多,积于肠胃不得消化,因而病情更重。召太医诊治,太医不敢用清暑消导之攻药,以免有伤龙体,只给皇上开出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菟丝子、枸杞等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品,结果令皇上实证变得更实,暑热积滞壅闭不出,出现了胸膈饱闷不适、呕吐、自汗等症状。太医照前方加黄连、吴萸等止呕之药,不料皇上服药后大吐一场。经此一吐,胃中积食大多吐出,皇上始觉胀满减轻,身体亦觉舒适。然皇上病已数日,精神疲倦,面色清癯,仍诉口干胸满,夜不安眠,日不思食,腰酸腿软,太医院诊为虚脱。

力钧为皇上诊过脉后,皇太后问力钧皇上病情如何,力钧也说病中不免虚弱。慈禧又令皇上自述病因,皇上诉一直以来有遗精之病,身体欠佳。力钧和大臣陆润痒诊毕脉象,皇太后令二人下去开方。开始二人意见不合,陆润痒拟照太医温补原方加减数味,力钧力持不可,二人经过商量,最终同意用清暑热、消食开胃之法,药用神曲加鲜荷叶煎汤,呈皇上服用。第二天,力钧二人再次奉旨入宫,宫内总管高兴地告诉力钧和陆润痒,皇上服用后病已大愈,今日停药。

在中药里,神曲、荷叶均是寻常之物,但很少仅以二味组成方来治病,力钧巧用二味清纯之品,治愈了皇上数日不解之病痛,实为医中高手。这从一个侧面 告诉我们:一位高明的中医应该在准确诊断的前提下,善于运用精简的方药治愈疾病,而不是见病就开数十味庞杂药物,熬成极浓苦汁,令患者既费钱财,又难于下咽,实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神曲

(释名)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又名六神曲。

(性味)甘、辛,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用于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亦用感冒食滞之证。

(用法用量)6~15克。入汤剂。

中医常识

神曲又名六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本品性温、味甘辛,可以开胃健脾,通畅气机,帮助消化,适用于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根据现代研究,神曲含有淀粉酶、酵母菌以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具有很好的助消化作用。性味甘、辛,温。具有本品略兼解表之功,故外感食滞者用之尤宜。临床经验证明,神曲炒焦用,消食的效力可增强,故消导药中常有焦神曲;生用神曲除了健脾开胃以外,兼有发散之力,故消化不良兼有感冒发热者宜生用。

精方简药

◎神曲茶:用沸水泡服或加生姜1~2片煎服,一次2块,一日2次。本品为伤食类、感冒类非处方药品。功效:解表祛风,健胃消食。用于风寒感冒,伤食腹痛。

◎神曲胃痛胶囊: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胃酸过多,胃痛,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注意:孕妇禁用。

“治病求本”与孔明论医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应该是一位颇通医道的学者,否则,在谈医论药时不可能把中医的治病之道讲得那样透彻。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记载,当曹操屯兵百万于长江北岸,企图南伐孙权、北吞刘备时,诸葛亮(字孔明)出使东吴,与东吴主降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孔明以其博学多识,舌战群儒,力排众议,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其中孔明与孙权的谋士张昭在辩论中,就有一段关于医道的精辟论述。

孔明论刘备暂居弱势,必得休养生息,蓄势待发时比喻说:“人染沉疴(重病),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以肉食补之,以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气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对于重病之后,形体羸弱而病邪未尽者,虚不受补,攻之不可。孔明认为,先宜扶正固本,待“气脉和缓”,正气渐复,方可用厚味补其虚,猛药攻其邪。诚然,孔明在这里是借医理喻军事。然而,他的这段精彩论述却贯穿着祖国医学“治病求本”的辨证施治原则,诚为医论华章。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孔明曾为东吴大将周瑜治过病。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用“火攻”破曹阵。然而,时值寒冬腊月,西北风不止,东南风难得,周瑜积郁成疾,患吐血症。请名医调治,却“心中呕逆,药不能下”,服清热凉血止血之剂亦“全然无效”。鲁肃(字子敬)乃请孔明为周瑜治病。孔明入帐问安、视疾,周瑜曰:“人有旦夕祸福”,孔明以“天有不测风云”对之,一语道破周瑜吐血的病因是苦于无东风,因精神抑郁,肝气郁结化火,肝火犯胃,灼伤胃络,迫血妄行而致病。孔明认为,治本之法“须先理其气”,再投凉药止血,“气若顺,自然痊可”。孔明针对病因,书十六字方云:“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并答应“祭东风”助周瑜破曹,使周瑜病体霍然而安。可以说,这是一则成功地运用心理疗法治病的精妙医案。

《三国演义》对孔明的描述虽有“神化”之嫌,但就其巧妙运用中医“治病求本”的医学理论谈医论政,足证其广闻博识,深谙中医之玄妙。

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治病求本) 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

(标本缓急)“标”与“本”,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证的矛盾,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的治疗理论。“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与“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正邪两方面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是标;从病位内外而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为本,继发病(后病)为标。总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

中医常识

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矛盾万千。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要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种情况。

急则治其标 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腹胀满、大出血、剧痛、高热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退热。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中医常识

缓则治其本 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之标便不治自退;外感发热,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发热之标亦不治而退。

标本同治 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能采取同治之法。如肾不纳气之喘咳病,本为肾气虚,标为肺失肃降,治疗只宜益肾纳气,肃肺平喘,标本兼顾;又若热极生风证,本为热邪亢盛,标为肝风内动,治疗只能清热凉肝,息风止痉,标本同治。

张子和治病献三笑

有一次,张子和应邀为项夫人黄氏诊病。这位举人项关在老年得子,夫妻俩对孩子爱如掌上明珠,不料孩子未曾活到一周岁,便患上噤口痢而丧了性命。项夫人黄氏失去了爱子,终日思虑,悲伤过度,饮食不进,神志恍惚,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治药百剂,不见疗效,举人项关也整日闷闷不乐。 这天,张子和应邀被请到项家,他详细问明病情,又认真替黄氏诊脉。诊脉时,他突然双眉紧锁,站起身来说:“哎呀,大事不妙,我老伴让我买油豆腐嵌肉,我还没有办好,我得马上回家,不然,老伴会拳打脚踢毫不客气的,容我今日先走,明日我一定上门送药来。”说罢乃出门就走,黄氏一听,忍笑不禁。

第二天,张子和身背药袋而来,一进屋就开始伸手掏药,但药袋里装满红丹绿粉,染满了他的五指,却没找到一粒药丸,急得他面红耳赤,不慎竟涂了个大花脸,忙对黄氏抱歉说道:“请夫人原谅,药丸忘在家中,明天一定送到!”黄氏夫人一见他这个花脸样子,禁不住“咯咯”笑出声来。

第三天,张子和身穿长袍而来,到黄氏房中,伸手到长袍袋找药,找了半天,又没找到药物,他干脆脱下长袍来找,却露出了里面红红绿绿的女人衣衫,连忙对黄氏说:“让夫人又见笑了,我真糊涂,怎么把老伴的衣服错穿在身上了呢。”黄氏一见,笑得前仰后合。 张子和走后,黄氏对丈夫项关说:“官人,你这是请的什么医生,第一次来说怕老婆,第二次来涂了个大花脸,第三次来穿了一件老婆的花衣裳,这能治好我的病吗?!”说罢,黄氏不由得又捧腹大笑。

从此之后,黄氏逢人便讲,边讲边笑,说来倒也奇怪,不到半月,黄氏的病竟在笑声中渐渐地好了。张子和三次为黄氏诊病,没用一粒药物,而黄氏却病愈了,项关感觉到其中必有奥妙。项关便登门拜访张子和想问个究竟。张子和微笑说:“你夫人的病乃为哀愁所生之郁症,用药难以奏效,我三次去为她诊病是有意逗她发笑,因为笑能遣愁,使忧愁得散,郁气得开,病就不药自愈了。”从此,张子和献三笑驱病患的事便被传为佳话。

张子和

金代医学家(约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睢县)人。精于医理,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切磋医理,辨析奥义。论治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张辨证施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适应证,也有禁忌证。邪去之后,需用饮食调补之,每能出奇制胜,如其据《内经》“惊者平之”之训,以木棒敲击木几之响声治惊恐得病2例,亦一种心理疗法。所著有《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传奇方》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