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画说千古中医
1254900000015

第15章 杏林传奇 (1)

第六章 杏林传奇 (1)

《中华国医国药》主题歌

——《杏林春风暖》

中华大家园,上下五千年。一根银针一把草,益寿又延年。采得三山药,炼成九转丹。神方打造精气神,望闻问切识冷暖。一把老药壶,熬出了真情无限。妙手回春抚慰着,五十六个民族花好月圆。良药有百味,酸甜苦辣咸。良医济千家,妙术德为先。任时光流转,任沧海桑田。任说长道短,任时空变幻。一把老药壶,盛满了医林奇观。中医中药万古流传,吉祥幸福洒向人间!吉祥幸福洒向人间!

——作词:李勤 雷收友 梁涛

“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关于农神的神话很多,并多与医神联系在一起。传说神农炎帝居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一带),牛首人身。神农见大家靠吃兽肉饮生水难以长久维持,便到处寻找可以果腹的植物,有时一日便中毒很多次,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得到神灵的帮助,天降种子,供他种植。神农还制造耕具,教给人们按时令下种。正是在找谷种的过程中,神农中毒又解毒,从而发现了草木的药性。他还用红褐色的鞭子鞭打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味,教给人们认识了植物药。

许多药物都是神农发现的,就连我们常吃的生姜也来源《神农本草经》。有一则传说,神农在南山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没止痛,就这样他昏倒在一颗大树下。没过多久,他慢慢地醒过来了,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于是,他向四周一看,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醒过来的。于是神农顺手拔了一棵,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呼噜呼噜响着,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有起死回生作用,我要给它起个好名字。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叫“生姜”,意思是它能使神农起死回生。神农还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这味药物,称其“久服去臭气(秽浊邪气,山岚瘴气),通神明。”

后更有传说神农中毒多次,幸亏事先备好茶来解毒,最后他尝到断肠草,刚一咽下肠子便寸寸断了,来不及喝茶解救而崩,遂葬于长沙茶乡之尾。这一传说与神农氏尝百草而遇毒的传说相合,更突出了神农发现药物的艰险及人们对其献身精神的敬仰。

以神农为本草之宗的神话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发现一些早期古代文献的记载并非仅仅是旨在尊圣尚古,而是以历史真实性为依据的。神农和药的关系最早见于《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才有了药而医学勃兴。据众多考古资料证实,中药起源于先民的农业文明时代,神农尝百草遇毒,果然实有其事,故《墨子·贵义》说:“譬若药然草之本”,后世以此称中药学著作为“本草”。汉代把药学名著冠名《神农本草经》,既是“言大道”(《尚书·孔安国序》),又是对先人发现药物的尊崇。

生姜

(释名)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本植物干燥的根茎(干姜)、根茎的栓皮(姜皮)、叶(姜叶)亦供药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胃、脾经。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钱;或捣汁。外用:捣敷,涂患处或炒热熨。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可谓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炼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尚无实证加以确定,但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名家评说

《神农本草经》一般为三卷本,另有“序例”,序例是药物学的总论。三卷各论是按照上、中、下三品分类的药物解说。每药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及药物的别名、生长环境等。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较丰富,反映了我国东汉以前药物学的成就。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朱建平

“药葫芦”的传奇神话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葫芦,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诗·豳风·七月》中“八月断壶”,特指的就是盛药的葫芦,即“药葫芦”。

古今许多神话故事,几乎涉及药就有葫芦。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中说:“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老君)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想当年,孙大圣吃的就是太上老君装在葫芦里的“长生不老仙丹”。

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如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

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及晋·葛洪《神仙传》及一些古史杂说等,大概都说的是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长安,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这位“壶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时有汝南人费长房,见此老翁卖药,总悬一壶于肆。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知其来意,请他明日再来。长房次日如约,老翁即带他同入壶中,只见里面“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原来老翁是天上神仙,因触犯天条被罚人间。老翁应承费长房在归回天界之前传技。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天道酬勤,费长房学有所成,老翁也重归天界。从此,费长房悬壶行医卖药,医德高尚,仁心仁术,技艺精湛,妙术施治,速解沉疴,济世益人,深受赞誉。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因而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医者悬葫芦于诊室为医之标志,更为众多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葫芦

(释名)葫芦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瓢瓜的干燥果皮,又名葫芦瓢、壶、葫芦瓜、葫芦、壶卢。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葫芦瓤及子,味苦,性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又可治面目、四肢肿,小便不通。葫芦壳淡渗利湿、利水消肿,适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肿胀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或煅存性研末。入药多用葫芦壳,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禁服。

编者的话

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处: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用葫芦盛药,最初可能仅仅因为它是现成的容器不需要什么加工。但仔细推究起来,用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葫芦的叶、茎、须及葫芦壳、子均可入药,医治很多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窃谓壶匏之属,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盅,小者可为瓢樽;为腰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豖(猪),犀瓣可以浇烛;其利溥矣”。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葫芦的用途和价值。

精方简药

◎降血压:葫芦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B、维生素C、脂肪、蛋白质等,具有清热、利尿、降压的功效。治疗方法是取新鲜葫芦捣烂绞汁,每次20~30毫升,以蜂蜜调服,每天2次。

◎治肾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葫芦、西瓜皮、白茅根各18克,玉蜀黍蕊12克,赤豆90克。水煎,每日3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治跌仆损伤:葫芦、真牛皮胶各30克。入锅内炒存性,研末,每服15克,好酒热服,仍饮酒1杯,厚盖取微汗。(《摘元方》)

名医董奉与“杏林春暖”

世代相传的“杏林”与中医结缘的典故,人们并不陌生,皆知其出自三国时的名医董奉。据《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三国名医董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就是金银珠宝也不屑一顾。他只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种五株,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数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计其数,种得杏树十万余株,蔚然成林。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杏熟以后,来购买者一律不收钱,只用米交换。一担杏子换一担米,他得了米,就用这些米救济山上山下穷苦百姓。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们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此后的千百年年来,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行医不计报酬、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并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

那么,杏林仙址何处寻呢?据考证,杏林系在如今江西省星子县以西约25华里处的醉石之东。所谓“醉石”,乃是庐山南麓虎爪岩下的一块巨石。相传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醉卧其上。醉石之东有归宗寺一座,两者相距约3华里。当年郁郁葱葱的杏林,即在醉石与归宗寺之间。

星移斗转仙去也,长存“杏林”美名传。历经了多少年代,“杏林”几乎成了医务界的代称。至今,人们还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颂医家们高尚的医德医风;用“杏林高手”赞誉技艺精湛之良医;“杏林佳话”述轶事,“杏林春秋”载医史;至于“杏林春满”“杏林春风”等,更是岐黄世家及中医药店堂之常用联语。

杏仁

(释名)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

(性味)苦,温,有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用于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每次4.5~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编者的话

董奉与“杏林”之典故,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人其事呢?据晋代葛洪(公元261—341年)的《神仙传》和《南海府志》所述,董奉字君异,原籍福建候官县(今福州市)人,后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隐居庐山下。大约活了100多岁,方于“永嘉中仙去”。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公元307—313年),按董奉活了100多岁推测,他可能生活于公元200—313年。说他“成仙而去”固然是溢美之词,但在当时人均寿命不足30岁的历史条件下,他竟能寿过百岁,实在是难得的了。《神仙传》的作者葛洪是略晚于董奉的一代名医,两人生卒时间仅相差几十年,而且董奉卒年时葛洪已有40余岁,葛洪笔下记述的董奉,诚为可信。

中医常识

杏有南北杏之分。按其种仁的味道,北杏为苦杏,南杏为甜杏。杏有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杏仁具有润沛、消食、散滞气的功效,苦杏仁的药用价值高于甜杏仁是天然的抗癌物质,其祛痰、止咳、润肠作用尤为突出,多用于伤风感冒引发的咳嗽、气喘、便秘。甜杏仁比苦杏仁稍大,有滋补作用,多用于肺虚久咳、干咳无痰及大便燥结等症。市售的杏仁糊也有止咳、润肺、助排便的功效。

葛洪的“免疫”思想

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