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05

第5章 刮痧治病的三个关键 (2)

第四章 刮痧治病的三个关键 (2)

(1)强壮作用之主要刺激点:包括营养摄取、功能兴奋、免疫预防3种作用,其刮治刺激则随疾病而不同。分别言之如下:①神经系统疾病:分中枢性和末梢性2类。两者虽皆从于大脑皮质,但关于强壮疗法之刮治刺激点则有区别:中枢性疾病之强壮刮治刺激点则在头皮有头发之部,如上星、囟会、百会、通天、承光、后顶、哑门、风池、天柱、完骨诸穴位;神经末梢疾患之强壮刮治刺激点,则就其病变范围之附近穴位与沿其神经干线之穴位。②呼吸系统(包括鼻、喉、肺、气管)疾病:鼻部病以上星、迎香、通天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喉头病以风池、天柱、肩井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肺与气管病以身柱、肺俞、魄户、膏肓、督俞为主要刮治刺激点;预防感冒,以风门、身柱、大椎为主要刮治刺激点。

③循环系统(包括心脏疾病、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疾病:若须用强壮疗法者,心脏疾病:以厥阴俞、心俞、督俞、食窦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血液循环疾病:以关元、气海为主要刮治刺激点;淋巴循环疾病,以膈俞、章门为主要刮治刺激点。④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诸疾病,以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上髎、足三里、上巨虚为主要刮治刺激点。⑤泌尿生殖器诸疾病:以命门、肾俞、阳关、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八髎、关元、气海、水道为主要刮治刺激点。⑥内分泌系统中,只有生殖腺之强壮一法,以百会、命门、阳关、关元为主要刮治刺激点。⑦运动器官诸疾病:以百会、陶道、大杼、阳关、上髎为主要刮治刺激点。⑧五官疾病:以耳目为主体,须用强壮疗法者,以肝俞、肾俞、命门、关元为主要刮治刺激点。

一般健康刮痧法,可以关元、足三里为主要刺激点,能促进血液旺盛,抗体增加,病菌易于消灭,含有免疫预防作用。

(2)镇静作用之主要刺激点:镇静作用包括消炎、止逆、镇静、镇痉4种,其刮治刺激点则随症状而不一致。①消炎作用的刮治点:每多远隔病灶,如头面五官之炎症,以后溪、合谷、足临泣、至阳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口腔咽喉之炎症,以少商、鱼际、内庭、照海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心肺之炎症,以内关、大陵、列缺、太渊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胸腔之炎症,以少府、内关、阳陵泉、丘墟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胃肠炎症,以足三里、公孙、内庭、行间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肝胆炎症,以丘墟、太冲、外关、合谷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委中、尺泽部及指(趾)尖之放痧法,总为急性炎症必须采用之刺激点。②止逆(其意义乃指有呛咳、呕吐、疝痛等有痉挛性、上冲性之症状)之刮治刺激点:主要取天突、中脘、气海、太渊、内关、足三里、公孙、大敦、三阴交等穴。

痛与痉挛之病很多,内脏、躯体皆有,刮痧疗法大多要分急性、慢性之不同而选取相应的刺激点。急性与消炎作用之刮治点相同;慢性则于病灶部位取之,略配合消炎作用之刺激点作为诱导。但同一刺激点,如取消炎作用的应重刮,必须刮至出现紫斑;如为诱导之目的时,宜轻刮,时间要长。

(3)调整作用之主要刺激点:调整作用,即在生理作用发生异常而成为病症的情况下,不论其性质为亢进或为衰弱,经刮痧而消除症状,均得谓之调整作用之刺激。此处所指者,即为通便、利尿、发汗3种刮治刺激点。通便以大肠俞、天枢、水道、支沟、承山为主要刺激点;利尿以中极、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为主要刺激点;发汗以大椎、合谷、外关、经渠为主要刺激点。

通便、利尿、发汗3者,必须属于其主管神经之障碍始起作用。在正常人行刮治刺激试验,则不生效果。

(4)其他疾病之一般刺激点:非结核性淋巴结肿主要刮治刺激点为:肝俞、天井;非淋毒性腹股沟淋巴结肿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承山。

脾脏肿大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意舍、肓门、脾俞;肺结核主要刮治刺激点为:身柱、肺俞、督俞;心脏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心俞、神门、通里、内关;肾脏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三焦俞、肾俞;膀胱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次髎、膀胱俞、中极;肛门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长强、郄门、承山、百会;胃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大肠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小肠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气海、关元俞、小肠俞;卵巢子宫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水道、中极、三阴交;目疾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风池、太阳、睛明、攒竹、肝俞;鼻疾主要刮治刺激点为:上星、迎香、合谷;耳疾主要刮治刺激点为:翳风、听宫;口腔疾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大陵、中冲;齿痛主要刮治刺激点为:下关、合谷;咽喉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少商、鱼际;上肢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陶道、大杼、肩髃、曲池;下肢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阳关、环跳、委中、阳陵泉;精神癫痫疾病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鸠尾、上脘、神门、丰隆;疟疾主要刮治刺激点为:大椎或陶道;黄疸主要刮治刺激点为:至阳、腕骨。刮痧,多视其病变发生部位,选取适当的刺激点与线,依其症状性质作不同的手法刮治。同一刮治点可以引起其组织部位神经发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达到调整神经、生理而消除症状作用,故与药物之注重原因治疗而与发生理化作用者不同。

以上所列主要刮痧点,虽自经验积累而来,但其病灶部位与刮治点之神经实有联系,或属其组织功能的主管神经,或为其组织神经之中枢反射点。在临床应用上,这些为主要刮治点,因每个患者年龄、身体素质、营养状况等不同,症状上亦略有偏重偏轻,故选择刺激点亦有变通,或刮其一,或刮其二,并配合其他症状所需之刮治点,作共同疗治。

(三)刺激的时机与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

刮痧治病要收到应有的疗效,除了掌握上述2点外,还需掌握刮痧治疗的时机与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体质、神经功能状态和患病原因不同,表现的症状、病情也各有不同。有的病刮治1次即见效,有的病则往往需要数次才能收效,即使同一疾病,有的刮治1或2次病即可愈,而有的则要反复多次,始能收效。有的病治疗时需要每天1次,或隔天1次,有的病则要1天数次,有的病发作时治疗有效,而有的病又需在发作前予以控制治疗。例如,急性胃炎在发作时治疗,即能治愈,而有的在刚发作时治疗就能控制发展,如休克刚发生头昏、怕冷、皮肤苍白、全身无力症状时,立刻取人中或合谷穴可以阻止病情发展,并消除已出现的症状。这些都需要在临床中加以体验、摸索、证实而得,尚无一定规律可循。一般而言,急性病宜早治,慢性病宜缓治,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时,或在发作前予刮痧治疗。总之,应多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发作规律和刮治反应等情况,掌握时机给予及时治疗。

然每一刮治,必刺伤神经纤维与肌纤维,且刮治部位太多常易引起疲劳,食欲减退。凡重刮出现的痧痕(红紫色瘀点或紫红疙瘩)的部位,经7天的休息恢复后,亦不能重复在原部位实施第2次刮治,只可选其他部位或穴位皮部刮治。总以重点取穴或相应部位取穴,即所谓精减疏刺之法,以免组织损伤过甚之弊。然亦有初刮拭二、三条经络部位或多个穴位,经数次刮治不见效果,多刮拭几处始见功效者,或兼症复杂,必须多刮治几处部位始能照顾全面者,则又不可机械论断。对于刮治部位宜多宜少,笔者从历年临床经验,自得如下总结:

新病体力未衰者,每次以4~8个部位为宜。体衰及年老妇孺者等,又须减少部位,一般以4或5个部位为宜。

慢性病者一般不宜超过4个部位。如体力已衰者,只宜轻刮。神经疾病之患者,反应较一般为强,取治部位更不宜多。

新病可以每日刮治,第1次刮出红紫色瘀点为宜,忌见瘀斑。每刮出红色瘀点的部位必须7天后才能再刮,此时可交换其他部位,使其受伤之神经与肌肉皮肤有新生的机会。

久病和保健治疗每日可刮治1或2次,宜轻刮。按经络、神经走向刮治,但手法宜轻,尽量拉长。

此外,有的病初刮,其效日进,久刮,反见效迟缓或日有退步,应休息数日再作续治。此种顿挫,殆为功能之恢复力不足刮治刺激之破坏力之故,可改为隔日或间二日刮治者。

总之,在可能的范围内应尽量精减刮治部位,避免滥用泻法刮治,以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其治疗间隔时间视病症缓急与患者体质的强弱而定,一般总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