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48

第48章 外科疾病 (3)

第十四章 外科疾病 (3)

配穴方五分2组:一为臂臑、肘髎、天井、尺泽、手三里、合谷;二为曲泽、小海、少海、后溪。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上肢臂臑、肘髎、手三里、天井,再刮手背部合谷。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中病即止。

第2组先刮上肢曲泽、少海、小海,再刮手背部后溪。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第1组)、肱骨内上髁炎(第2组)。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效佳。若配合按摩,效果更佳。

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又称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又名泰齐病。归属于中医“胁痛”范畴,以青壮年人居多。

(病因)多因努力憋气或闪挫跌仆,或胸壁长期劳损而致肋软骨与肋骨结合处“错缝”而致气血瘀滞。或兼痰浊,与肝有关。

(症状)肋软骨处肿胀、疼痛、疼痛缓解或剧痛时作。不化脓。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胸部,胸骨柄区,肋间区(以肿痛处为重点),胸1~10及其两侧,肘弯区,严重者配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及肩上区,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胸1~10及其两侧5行,以中等力度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胸部、胸骨柄区、肋间区,然后刮肘弯区及膝弯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多用轻中度手法。

主治:肋软骨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多效,若配合中药外敷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风门、膈俞、肝俞;二为中府、或中、神藏、紫宫、膻中、内关及前胸穴。并随证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曲池、尺泽、后溪;气血凝滞配章门、气海、血海。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肋软骨炎。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多效,若配合外敷中药,则疗效较佳。同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适度),避免风寒。又应避免扭、闪、碰、撞等伤害性动作。

足跟痛

足跟痛是指以足跟底部疼痛为特征的病症,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病因)多因体质虚弱或年老肾虚,筋骨失养,或劳损过度,气滞血瘀,或复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

(症状)足跟痛有轻重,轻者在走路和久站后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不负重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及灼热样疼痛,疼痛甚则涉及小腿后侧。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太溪、阿是穴;二为水泉、照海、昆仑、解溪、仆参、申脉。并随证配穴:肝肾亏虚配太冲和涌泉;气虚血亏配足三里、复溜和足底;寒湿凝滞配阴陵泉、血海和足底。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肝肾亏损、气虚血亏2型的手法力度均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寒湿凝滞型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涌泉、足底均以针点刺(不刮)。

主治:足跟痛。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若配合药物疗法,则疗效较佳。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风冷潮湿,并适当加强功能锻炼。

配穴方二阿是穴,踝关节内外侧,小腿内、外、后侧区,膝弯区,足背区,足底区。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重点刮阿是穴和踝部内、外侧区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并以指强力点揉阿是穴5~10分钟,再刮足背、足底区,然后刮小腿内、外、后侧区及膝弯区。每日1次。

主治:足跟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均可收到较良好的治疗效果,如配合外敷阿是穴,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三昆仑、解溪、申脉、照海、太溪、阿是穴。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足内侧的照海,再刮昆仑、解溪、太溪、申脉,最后刮阿是穴。用补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主治:足跟痛。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

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又称“骨刺”,古称“骨赘”,是一种慢性骨质生长异常的退行性疾病。中老年人发病居多。好发于脊椎(颈椎、腰椎居多)、髋关节、膝关节、足跟骨结节等处。尤以颈椎、足跟骨结节处居多。

(病因)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侵入肌肉、筋络、关节,客于经脉,邪气痹阻,气滞血瘀,关节磨损所致;或跌仆挫伤,损伤骨骼;或长期负重用力;或脊椎负荷过重,操作过多;或颈椎活动过多、过频;或低弯腰行走、站立过多所致。凡此种种,尤其在肝肾亏虚时极易引起骨质增生病。

(症状)脊柱(颈、胸、腰、骶椎)、膝、足跟等关节处疼痛或隐痛,触之则痛剧,仰俯屈伸和转侧受限,功能活动不便。或伴见头晕、麻木等症。一般多发生在一处或多处。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旁。

治法:用捏痧加热熨法。嘱患者俯卧,暴露背脊,医者先用手掌自尾椎两旁揉按至颈部,往返5~15分钟,然后自长强穴始用示指与拇指将皮肤捏提起进行推、捏、按,以每分钟3或4次的速度循脊而上至颈3止,每遍推捏到患椎处时应重复5~10次,并揉按片刻。如此往返10~15遍。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取效后休息1日,再进行下1个疗程。

捏后用药熨方热熨患处。方用穿山甲30克,地鳖虫、白薇、远志、甘松各20克,生半夏、生南星、续断、细辛各15克,生川乌、生草乌、白芥子、阿魏各10克,食盐30克。酒炒研末。再用陈醋与童便各半拌湿,入锅内炒热,布包,趁热熨患处,冷则再炒再熨。每日1次,每次40分钟。

主治:椎体增生。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本法治疗30例,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椎体活动正常)24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但阴雨天气或劳累后则感不适)3例;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3例,总有效率达100%;病程最长15年,最短1年;疗程最长29天,最短6天。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列缺、手三里、涌泉、照海、足三里、承山。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颈椎骨质增生加刮颈3~5左右各处)。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

主治:颈椎骨质增生。

附记:金春乐经验。一般7次见效,1个月左右即愈。

配穴方三阿是穴(增生部位及其周围疼痛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刮痧药液涂于上述部位,坐骨神经压迫症状,则沿该神经循行路线涂药液。然后用刮痧宝玉片自上向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6或7次。

主治:骨质增生(各部位均可)。

附记:李剑平等经验。治疗56例,临床治愈35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刮痧药液方:茄根、露蜂房、钻地风、川芎各20克,干姜、生草乌、松香各15克,鹿衔草、毛冬青、伸筋草各25克,血竭、乳香各10克,威灵仙30克,蜈蚣4条,粉碎成粗粉,过20目筛,以高温消毒处理芝麻油500毫升,浸泡药末1周,过滤,取液为刮痧药液。贮瓶备用。

痔疮

古谓痔有五:即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也。今分混合痔、内痔、外痔。痔类虽多,统以痔疮称之。

(病因)《严氏济生方》云:“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姿食肥腻,久坐湿地,性欲眈著,不忍不便,遂成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行,乃致五痔。”

(症状)肛门生妒,或左或右,或内或外,或状如鼠奶,或形如樱桃,或脓或血,或痒或痛,或软或硬,久之则成漏矣。

(疗法)

配穴方一大肠俞(双侧)。

治法:用挑痧法。患者坐在靠背椅上,两手扶住椅背,暴露出背部皮肤。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左手扶在患者左肩上,右手从患者胸1大杼穴沿脊椎向下直摸,数到第16椎(即腰4),旁开1.5寸处便是大肠俞,用棉签沾上甲紫,在此穴位上涂上标记,再用碘酒、乙醇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表皮,向内深刺,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患者仅感微痛,不易出血。挑后以乙醇棉球消毒,贴上胶布。1次挑1侧穴位,3~5天后再挑另1侧穴位,一般2次即可。

主治:内痔便血症。

附记: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注意事项:①针挑后3日内禁重体力劳动;②尽量不吃刺激性食物;③孕妇禁用。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下腹正中线,肘弯区及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潮红为止,其中大椎、长强穴多刮。并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下腹正中线,然后刮肘弯区(可适当向下延长)及膝弯区(可适当向下延长)。每日1次。

主治:痔疮。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均可取得较良好的治疗效果。若配合药物外治,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三百会、肾俞、白环俞、长强及腰骶部、孔最、关元、承山。

治法:用刮痧法。依次在上述穴位皮区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其中关元亦可用点揉法。每日1次。

主治:痔疮。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用之临床,均有一定效果。应少食辛辣,多食蔬菜,加强提肛肌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利,防止便秘。

配穴方四痔点,穴位或腰骶部区域选点(以靠脊柱、骶部为好,一般常见于腰骶部)。

治法:用挑痧法。让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两手扶于靠背上,暴露背部。消毒后,以粗针(多用特制的不锈钢圆锥子或三棱椎子),将挑治部位之表皮纵行挑破0.2~0.3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将皮层白色纤维样物均行挑断。患者稍感疼痛,一般不出血或微出血。挑尽后用碘酒消毒,贴以胶布即可(次日取掉),如一次不愈,可于2~3周后再挑1次,可另选挑刺点。

主治:痔核、肛瘘、肛裂。

附记:引自《常用新医疗法手法》。据多数医疗部门经验,痔疮可选大肠俞、小肠俞、竹杖(位于背正中线第3腰椎棘突上方)、长强及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任选1穴即可。

配穴方五痔点(似丘疹样,稍突出皮表,多见灰白色、棕褐色或灰褐色,压之不退色。多见于背脊部,越靠下和脊柱效果越好)。

治法:用挑痧法。选定痔点,常规消毒,用粗针挑破痔点表皮,然后向内深入,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数十条。仅微痛,一般不易出血。

主治: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