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1)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于腰骶椎及其两侧重刮5行(慢性用中等力度),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脐侧区、下腹部(或加刮腹股沟区),最后刮膝眼下,每日1次。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或补法。
主治:急、慢性肠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疗效尚属满意。若配合药物内外治疗则效果更佳。此法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效果亦佳。
配穴方三脊柱正中线(自大椎至长强),胸10~12与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小腿前外侧区,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正中线至泛红为止,再于胸10至腰骶椎及其两侧重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脐侧区、下腹部,最后刮小腿前外侧区、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急性肠炎。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多年使用,确有良效。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脾俞、肾俞、大肠俞;二为中脘、关元、会阳、长强。
治法:第1组穴用补法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以有得气感为度。每日1次。必要时加灸中脘、神阙、关元。
主治:慢性肠炎。
附记:程功文经验。坚持治疗,效果甚佳。治愈后再继续治疗3次,以巩固治疗效果。
配穴方五分4组:一为中脘至天枢、上巨虚、大肠俞;二为中脘、天枢、曲池、外关、肺俞;三为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四为大肠俞、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百会、命门。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大肠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最后刮下肢上巨虚。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至愈为止。
第2组先刮背部肺俞穴,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从前臂曲池刮外关。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内侧足三里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4组先刮头部百会,然后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和命门,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用补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泄泻(第1组适用伤食型,第2组适用外感型,第3组适用脾胃虚弱型,第4组适用肾阳虚衰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又穴取:肾俞、脾俞、大肠俞、次髎、下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用治慢性腹泻。效佳。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又因泻在黎明之时,故又称“五更泻”。大多反复发作,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病因)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情志失调,或久病气虚损伤脾胃及肠而致清浊不分,升降失司所致。但大多是由急性肠炎迁延而成。
(症状)常在黎明之时腹部胀痛,肠鸣,泻下如注,完谷不化,泻后则安,或黏液血便或便秘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从长强至大椎旁)。
治法:用撮痧法。医者用双掌从尾椎部交替轻轻拍打行至大椎旁,往返5分钟。待椎旁皮肤出现红润后即用双手拇指,从尾椎部(长强穴)开始把皮肌提捏起来(双手示指要横抵在脊椎骨处),捏到腰椎时,要适当加大力量向左右交替拨动,然后转缓渐渐捏到大椎旁,如此往返20分钟左右,待腰椎出现灼热和舒适感后即可。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五更泻。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胸10~12至腰骶椎及其两侧,上腹部,脐侧区,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自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皮肤潮红为止,再于胸10至腰骶椎及其两侧刮5行(力度适中),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部,脐侧区及膝眼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结肠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配穴方三脾俞、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配以点揉法。先刮脾俞、肾俞、大肠俞,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或刮中脘、天枢;然后刮足三里。每日1次。
主治:慢性结肠炎(五更泻)。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效佳。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吃水果要洗净,忌食肥甘厚味,饮食宜清淡,腹部宜保暖,免感凉寒。
配穴方四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中脘、天枢、大巨、脾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中枢、命门。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主穴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不必全用或先刮背部、上肢部穴,后刮腹部下肢部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
主治:慢性结肠炎。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配穴方五脾俞、肾俞、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隔穴取穴,均取两侧。手法力度宜轻,操作范围宜广,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再用小艾柱各灸3~5壮。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五更泻(肠结核)或慢性肠炎。
附记:程功文经验。坚持治疗,每获良效。
过敏性肠炎
过敏性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是一种慢性肠道病,且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病因)多因精神因素及某些刺激物(如药物、食物等)和化学、物理刺激过敏所致。
(症状)腹痛(多为下腹部),腹泻,有时便秘、恶心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自上到下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再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手法力度适中,共刮5行,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脐侧、下腹部及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过敏性肠炎。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均有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脾俞、肝俞、大肠俞;二为长强、天枢、气海。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第1组穴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其中长强穴用重压加揉法。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过敏性肠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中医称“呃逆”,俗称“打呃”,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本病大多单独出现,亦可继发其他疾病中,则为病势转重之预兆。
(病因)主要是胃气上逆所致,与脾、胃、肾、肝关系密切。多因受寒凉刺激而干扰胃气,或因饮食过急,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胃气,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中气虚损所致。亦可因肾气不纳,致使气逆上冲动膈,而作呃逆连声,其病较重。
(症状)呃逆连声。证有轻重之分,若偶然发作,大多轻微。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止者,其症多重。若继发其他疾病中,其证尤重,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颈前区,颈侧区,剑突,胸7~12及其两侧与异常反应点(部位)和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腰骶椎),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为止,再将胸7~12及其两侧重(中)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颈前区(用拧痧法)、颈侧区、剑突及膝眼下。每日1或2次。
主治:膈肌痉挛,不断打呃,并影响饮食,睡眠等。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天柱、膈俞、肝俞、三焦俞、梁门、膻中、翳风。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泻法)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不必全取),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呃逆。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多1次见效,3次痊愈。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颈前区,胸锁骨上下区,胸7至腰2及其两侧,上腹至下腹中线,膝眼下及异常反应点(部位)。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于胸7至腰2及其两侧刮5行及异常反应点(手法力度适中),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颈前区(用拧痧法),锁骨上下区,上、下腹中线及膝眼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呃逆。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多效。
配穴方四膈俞、肝俞、期门、天突、内关。
治法:用刮痧法。刮膈俞、肝俞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撮痧法中之揪痧施于期门、天突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强度点揉内关穴。每日1次。
主治:膈肌痉挛。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多1次见效,3次即愈。
配穴方五膈俞、肝俞、膻中、中脘、呃逆穴。并随证配穴:胃气上逆配足三里、内关、巨厥;肝气乘胃配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和太冲;肠腑结滞配足三里、内关、内庭、天枢;肾不纳气配足三里、内关、气海。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胃气上逆、肝气乘胃、肠腑结滞3型,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天突穴用点揉法,太冲穴以针点刺;肾不纳气的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局限。
主治:呃逆。
附记:王平经验。屡用效佳。同时注意饮食适量,不过食生冷,切忌抑郁、紧张,保持精神愉快。若突然出现呃逆不止,属土败胃绝,必须密切注意。
胃扩张
胃扩张,古谓“胃胀”。
(病因)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功能不足,胃壁弛缓,失去收缩性能力所致,或由慢性胃炎或腹膜炎愈后之转变,或幽门部之狭窄,或胃生溃疡,或邻近脏器之压迫等因所引起。
(症状)胃部胀重,食欲不振,或易于饥饿,空腹时发生胃痛、吞酸、嘈口杂、嗳气,或有呕吐、便秘、小便量少。胃部之触诊,胃之下缘降至脐下,在仰卧时可看出心窝部稍低陷,而脐之上部膨隆胀大,若振动之则发生振水音,肌肉日瘦,营养益少,成为顽固难愈之病。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5~12及其两侧与异常反应部位,上腹部,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自大椎至胸12)轻刮3行,再重点刮胸5~12及其两侧5行及异常反应点,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部、脐侧区、下腹部及膝眼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扩张。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加温灸神阙或配合药物治疗,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上腹部(5行)、足三里、阳陵泉;二为胸7~12及其两侧(7行)、上巨虚、阴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每取1组,交替使用。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用平补平泻法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扩张。
附记:程功文经验。一般1或2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胃酸过多症
胃酸过多症,属中医“胃痛”范畴。
(病因)多因急食快食和咀嚼不充分,或因牙齿不良,未经细嚼而吞下,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肝气犯胃而致,或因神经衰弱,过食淀粉与香味食物,刺激分布于胃腺之分泌神经而发。亦有因惊惧、精神刺激而致者。
(症状)初起胃部有压重不快、吞酸、嘈杂、嗳气,再进一步发生胃痛。胃痛每在食后2小时发生,向背部两肩胛放射,但食欲反佳,多伴便秘。如病情再进展,发生胃溃疡者居多。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5~10及其两侧,上腹部,肩胛区及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穴)轻刮3行,以潮红为止,再重点刮胸5~10及其两侧5行及肩胛部,手法力度中等,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部及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胃酸过多症。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每获良效。若配合制酸散外敷或内服,效果尤佳。方用乌贼骨30克,瓦楞子、延胡索、广木香各10克,共研细末后备用。外用:每取本散20~30克以生姜汁调和成糊状,刮后外敷于中脘和神阙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内服为每次6克,日服2或3次。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天柱、膈俞、中脘、梁丘;二为大杼、脾俞、肝俞、天枢、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每取1组,交替使用。用中等或较重手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胃酸过多症。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同时应细嚼慢咽,忌快食暴饮及冷食,情志怡悦,腹背保温。
胃肌衰弱
胃肌衰弱,古谓“胃弱”,是胃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症。
(病因)多因腹壁弛缓、腹压减少及营养不良影响胃肌衰弱所致。
(症状)胃部膨满并有压重之感,食后尤甚,必须放松衣带,饮食之后常发嗳气,进液体后胃有振水音,进而易致营养不良、神经衰弱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5~8及其两侧,上腹部,足三里及膝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