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21

第21章 内科疾病 (5)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5)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背上脊椎两旁),肘里弯(即尺泽穴),两掌心,两腿弯(即委中穴),两足心。

治法:用刮痧法。用半碗冷水入麻油30克,再用古细瓷茶盅1个,将患者扶起坐定,脱去上衣,用茶盅蘸油水向背上脊椎两旁顺下刮之,随蘸随刮,直至红紫斑痧点如锦纹满背出现。再如此法刮两肘里弯(即尺泽穴)趋下刮之,刮到两手心出红点为度。再如法刮两腿弯(即委中穴),一直刮到两足心出现红紫点为度。倾刻其痛如失。

主治:搅肠痧,又名干霍乱。此症息然得之,心腹搅痛欲绝,不呕不泻,坐卧不安。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可内服玉枢丹(中成药),外用刮痧治之。余数十年经此数症,均按上法治之奏效。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颈6~7中线,胸10~12及其两侧,脐两旁,肘弯区,肘下内侧,掌面区,膝弯区,膝下,足底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服藿香正气水1瓶。再刮脊柱两侧,轻刮3行。重点刮颈6、7中线,胸10~12及其两侧,共5行,再刮脐两旁4行、肘弯区、肘下内侧区、两掌面区、膝弯区、膝下、足底区,均用泻法,直至出现痧痕为止。1次即效。

主治:霍乱,上吐下泻,心腹胀痛。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急痧胀

急痧胀又称“痧症”,是一种以循环发生障碍、肌表出现痧点、自觉胀闷欲绝、甚则昏厥为特征,死亡速度最快的一种急性疾病。临床表现类型各异,现代医学中的热射病、日射病、急性胃肠炎、中毒性菌痢、亚硝酸盐中毒等病可归属本病之范畴。特点有痧点和胀闷。

(病因)凡在夏秋季节,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使气血滞塞,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发病。

(症状)卒然头晕脑胀,心中烦乱,胸腹胀闷或腹中搅痛,眼中发黑,四肢发冷,指甲、口唇乌青,甚则口噤不能言,欲吐不利,欲泻不泻,四肢拘急或昏厥,臂弯、腿弯、颈前两旁可见青紫痧筋等。

本病来势凶猛,症情危重。历代医家对痧症既有阴阳寒热急慢之分,又有“绞肠痧”、“红痧”、“水痧”、“闷痧”、“瘟痧”等之症别。目前多以“热痧”、“寒痧”、“绞肠痧”、“痧症凶候”四大类分归。痧症复杂,应及时救治,否则必有性命之忧。

(疗法)

配穴方一肘弯部,前胸正中,胸肋两旁,背后正中,脊柱两旁,腘窝。

治法:用刮痧法。用普通瓷碗1个,擦油于碗口上,在患者肘弯部从上向下,刮时轻重适度,以刮至肘弯皮下起紫乌色血点成斑为止。再刮前胸正中,从天突穴向下刮至剑突下,又从胸肋两旁斜向肋下刮(左右同),须全部胸肋都刮到,再刮背后正中脊椎两旁,须从胸椎上部刮至骶椎,左右各宽4寸许,最后刮腘窝。

主治:急痧胀。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本法简单易行,疗效甚好,在缺医少药地区,不失为急救的好方法。

配穴方二山根(即两大眼角间正中处),太阳窝处皮肤(即两眼外角后约一横指处),结喉下及结喉两侧各1寸许及2寸许(共5处),剑突下至脐正中两侧各1寸许,两膝后腘窝内正中及两旁。

治法:用揪痧法。按症取位施术方法如下:

头痛甚:医者用右手示指与中指卷曲,蘸热水,先揪山根,次揪两侧太阳窝处皮肤。

胸痛、背胀痛、腹痛:可揪结喉下及结喉两侧,共5处,又挑剑突下至脐正中两侧,共7处。

下肢麻胀:可挑两膝后腘窝内正中及两旁,共3处。

以上都要揪至皮肤起紫乌色瘀斑、血点成片为度。

主治:发痧。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简便易行,疗效甚好。

配穴方三颈项两侧前后大筋,两腋窝前后大筋,腰部两侧,肋下(俗名软肋)大筋,后背肩胛骨下内侧处(即当脊椎骨外侧)大筋,两腘窝大筋,两足后跟正中大筋。

治法:用掐痧法。患者发痧时,如头痛、胸痛,医者用大拇指和示指在颈项两侧前后大筋及两腋窝前后大筋各掐一下,掐时务令此筋滚动作响,方为得法;如腹中急痛,除掐以上各筋外,再掐腰部两侧、肋下大筋及后背肩胛骨下内侧处(即当脊椎外侧)大筋,各掐1次;如下肢麻胀转筋,则将两腘窝大筋,两足后跟上正中大筋各重掐1次。

主治:发痧。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捏痧,又称“撮筋”。如上法用之都可止痛。

配穴方四大椎、风池、曲池、血海及脊背、颈项、胸腹、肘窝、腋窝、腘窝。

治法:用刮痧、撮痧法。先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加拔罐,令出血5毫升左右,以泄热排毒。

刮痧法:嘱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用毛巾加温水拭净欲刮痧部位。在颈项、脊背、胸腹及肘、腋、腘窝处,依据不同症候及痧点部位,用光滑的刮痧器具蘸清油或淡盐水,将所刮部位自上而下,由内向外顺序轻刮,操作范围广泛,力度均匀,至局部皮肤泛红或出现色深痧痕为度。

挤痧法:医者用两手拇指或示指相对,蘸淡盐水后,在患者疼痛部位用力压挤,至出现暗紫色痧痕为度。多用于头额胀痛者。

拧痧法:医者用示、拇指蘸淡盐水后用力提扯上述相关穴位及相关肌肤,至出现暗紫色痧痕为度。多用于项背沉着、胸肋胀闷者。

揪痧法:医者用示、中指弯曲竖起,蘸淡盐水后夹紧一定部位的皮肤揪拔,可发出叭叭之声音,至出现紫暗色痧点为度。多用于咽喉肿痛者。

主治:痧症(轻型)。

附记:王平经验。临床屡用,疗效肯定。但对重型痧症,此法可作辅助疗法之用。

配穴方五背部、颈部、结喉两侧,胸部、肘、膝弯内侧。

治法:用刮痧法。一般可先在患者背部(脊椎由上向下刮)、颈部(颈后尖骨正中凹陷靠近项肌处)先刮2~4条,然后在结喉两侧和胸部进行(胸部沿肋骨向外刮成弧形)。若患者感觉轻快,可在背脊椎骨两旁及上下纵行各加一二条,这样收效更大。如病情严重,已出现手足冷、抽筋等情况,可加刮肘弯内侧、腿(膝)弯内侧。

主治:痧病(又名“干霍乱”、“吊脚痧”、“痧胀病”或“痧气病”)。

附记:引自《民间简易疗法》。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羊毛痧

羊毛痧又称“羊毛疔”。颇似中医的“关格症”。

(病因)多因痰浊和食物停居中焦,又外受寒邪所致。

(症状)心腹绞痛,日夜不休,呕吐(凡饮食、药物、水浆入口即吐),大便不通等。

(疗法)

配穴方一异常黑点(在前胸窝上下左右和后背部汗毛孔处)。

治法:用挑痧法。用穿上白丝线的小缝衣针1枚,线尾打成双线结,从黑点底下穿过去,医者两手挽着线的两头,轻轻扯拉并向上提取,即可看见羊毛样的雪白纤维,可用刀剪断。另有一法,把针从黑点下穿过去不用扯提,只将丝线拉到浅处约半寸长就打上两道结,留线半寸剪断,数日后自然断落。凡在前胸部和后背部仔细寻找,凡汗毛孔有黑点处,都按以上挑法,至少要挑3~5处,多则可挑十余处。

主治:羊毛疔。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鉴别:凡汗毛孔黑点,如是羊毛疔,在挑时见有羊毛样纤维丝,且不出血,若非羊毛疔则针穿过时即皮肤血出。治后自然痛止,不呕,但当时不可食糖和硬食,只能正常饮食和低盐食物。

配穴方二心前和心后正中线。

治法:用挑痧法。在上述部位用针先挑开表皮,再挑开真皮即可拉出纤维素,也有的挑开真皮以后,用荞麦面加水合成如烙饼样,在局部搓数分钟,然后拉出纤维素。

主治:羊毛疔。

附记:引自江西《中医药文摘汇编》,内部资料。

配穴方三前胸,脘腹部,背部(颈椎至腰部)。

治疗:用泥团贴滚刮痧法。用净黄土一大块,捶细后以凉水和如面,干湿得宜,然后捏成拳头大小泥团。先在患者前胸及脘腹部蘸上热水,后用泥团在胸腹部连续搓滚,至泥团与皮肤有相粘感,如不相粘可用热温毛巾擦胸腹部后再滚。约半小时掰开泥团可见无数羊毛样白毛,可在背部,上自颈椎,下到腰部按前法滚半小时,泥团亦可见到很多白毛,其胸脘痛及呕吐自然缓解。

主治:羊毛疔。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皆验。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清代张景岳说:“不寐症虽病有不一,然惟知正邪二字则尽知矣,……。有邪者多实症,无邪者皆虚症。”属现代医学之神经衰弱范畴。

(病因)多因思虑忧郁,劳倦过度,心脾血虚或病后、产后气血虚弱等所致。病多内因,证有虚实。血虚为病之本,痰火、饮食、阳亢为病之标。盖血虚多责之于心、肝、脾三脏,血虚则心火偏亢,或肝阳偏亢,或心肾不交。亦可因肝气郁结,血不归肝或饮食不节,胃中不和,或肾阴不足,惊恐伤神等原因所致。

(症状)失眠,即当睡不睡,难入睡意或睡后即醒,醒即难睡,或整夜转侧难眠。多伴有面色不华、肢体倦怠、头晕脑胀、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或胸闷、食欲不振,或夜梦纷纭、二便不调等。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申脉。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红色紫斑,再刮配穴。每日1次,均用补法刮配穴,至愈为度。

主治:失眠。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多1次见效。配穴可随症加减,用补法连续刮治痊愈。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颈柱两侧,腰椎两侧,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轻刮脊两侧3行,再重点刮颈椎、腰椎两侧,中刮5行,然后刮膝眼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失眠。

附记:黄其波经验。屡用效佳。1次即效,多刮可愈。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颈后区(颈椎上段),枕后区,胸1~5及其两侧,膝眼下。肝气不舒配胸9、10;胃气不和配胸11、12和上腹部;心肾不交配腰1、2。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自颈椎至腰椎),轻刮3行至泛红止,再重点刮胸1~5及其两侧(或加刮配穴),中等力度,刮5行,以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颈后、枕后区及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失眠。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确有良效。

配穴方四百会、风池及后头部、肩井、魄户、心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行间、厉兑、涌泉。

治法:用刮痧法配以点揉法。先刮百会、风池及后头部肩井、魄户、心俞,点揉神门,再刮足三里、三阴交,点揉行间、厉兑、涌泉。每日1次。

主治:失眠(多梦)。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皆效。同时要注意喜怒有节,心情舒畅,晚餐饮食宜清淡,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适当劳动锻炼。积极配合,效果尤佳。

配穴方五分2组:一为四神聪、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二为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三为四神聪、风池、太溪、肾俞。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点揉头顶四神聪,然后刮后头部的风池,再刮前臂神门,最后刮足背部行间至足窍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3组先点按头顶四神聪,再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背部肾俞,最后刮太溪穴。用补法,以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主治:失眠(第1组主治肝郁化火型,第2组主治心脾两虚型,第3组主治肾阴虚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涉及到祖国医学的“不寐”、“心悸”、“郁证”、“虚损”、“遗精”、“阳痿”等病症,是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引起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临床所见大致属功能减退一类病变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病因)中医认为,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皆属心肝所主,所以神经衰弱离不开心肝功能活动的衰退或亢进,与脾肾有关。所以本病之起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房事不节,肾气亏损;情志不舒,肝气郁滞;肝肾阴虚,虚火上扰;心胆气虚,神志不宁;脏腑失调,阳不交阴所致。

(症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一般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减弱、易激动,耳鸣眼花、疲劳气短、消化不良、失眠多梦、情绪低沉、全身不适、心悸健忘、焦虑不安、遗精、阳痿或月经不调,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头部各区,胸骨柄区,胸5~8及腰骶椎及其两侧、膝眼下。伴消化系统症状配上腹部;性功能障碍配下腹部、腹股沟区。并结合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

治法:用刮痧法。先轻刮脊柱两侧3行,再重点刮胸5~8与腰骶椎,中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轻刮头部各区(也可用梅花针轻叩刺)、胸骨柄区及膝眼下,然后刮配区和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神经衰弱。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多年使用,坚持治疗,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配合药物治疗,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风池、大杼、心俞、三焦俞、关元、内关、足三里;二为天柱、身柱、厥阴俞、肾俞、气海、神堂、三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