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26

第26章 竹叶石膏汤

第二十章 竹叶石膏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竹叶二把(9克),生石膏一斤(48克),半夏半升(12克),人参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粳米半升(12克),麦冬一升(24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及虚烦客热不退者。

【方解】 方中以竹叶、石膏除烦清热,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冬、粳米滋养胃液,半夏降逆。此病后虚而有热者,用本方能生津益气、清热养阴,其证自愈。

【应用】

1. 肺炎 肺炎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按解剖分为大叶性、小叶性和间质性肺炎;按病情分为急性和慢性肺炎;按病因分为感染性、物理性、化学性和过敏性肺炎等。此处所指是小叶性、急性、感染性肺炎,症见肺炎中期,虚热不退,咳嗽自汗,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脉虚数者,在抗生素抗感染的同时可用本方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2. 高热 高热是指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由于感染所引起的发热。症见高热、自汗出而热不退,伴有咳嗽、胸痛、咳吐黄痰、舌苔黄、脉滑数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用本方去竹叶加竹茹,以清热生津,清脉络之热。

病案例举

王某,女,6岁,兰州市人。1978年12月20日初诊。

患者于3天前发热38.5℃,伴有咳嗽,少痰,头痛,纳差,X线胸透未见异常。先用四环素、甘草片、克感敏等药物治疗,因无效而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2天,体温仍在38℃以上,故邀中医诊治。患儿症同上,乏力懒动,舌尖红苔薄黄、中心略厚,脉弦细。辨证为余热未净、气阴两伤。

方用本方治疗:参党9克,半夏9克,粳米12克,麦冬24克,竹叶9克,生石膏48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二剂。

二诊:服上药二剂后,热退症消,体温降至36℃。停药观察三日,再未见发热,饮食渐增,开始下地玩耍。

誅 体会:本方不仅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净之证,凡在热性病过程中只要见到气阴已伤之候者,均可应用。小儿为稚阳之体,气血均未充盛,故在热病过程中极易伤阴耗气,因而用本方治疗也能获得满意疗效。

当归补血汤

【方源】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一两(30克),当归二钱(酒洗)(6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妇人经行、产后或疮疡溃后之血虚发热、头痛。

【方解】 本方是补气生血之剂。由于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元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如此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应用】

1.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个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白天出汗为自汗属阳虚,夜间出汗为盗汗属阴虚。自汗为阳虚不能卫外,汗孔疏而少闭,故汗出,盗汗为阴虚不能内守,夜间阳入于里,阴为阳迫而自出,故盗汗。治疗时,用本方以补其阳而自汗止,阳得补则真阴得以濡布而盗汗愈。

2. 保胎 保胎是指孕妇有先兆流产征象者,可用本方加阿胶以补气滋阴。气得补而胎有所载,阴得滋而血补益。

3. 低热 低热是指发热体温在38℃左右而缠绵不愈者。祖国医学认为是血虚发热。症见发热口不渴、疲乏无力、舌质润、脉细弱者,可用本方以补气生血。

病案举例

例一:权某,男,23岁,甘肃通渭县人,干部。1952年3月6日初诊。

患者自幼出汗多,动则汗甚。先以为正常生理现象并未在意,但至成年后出汗仍不止,故才求医治疗。

方用本方治疗:当归6克,生黄芪3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出汗止,再未服药。经随访观察数年,仍未复发。

本人曾用此方治疗多汗症,屡治屡验,取效甚捷。

例二:戴某,女,42岁,湖南人,兰州医学院教师。1974年4月6日初诊。

患者低热数月,查不出原因。体温常波动在37.5℃左右,伴有疲乏无力、胃纳不佳,血象正常,脉平无力。

方用本方治疗:当归6克,生黄芪30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患者服上药三剂后,体温降至正常。停药观察数日,再未复升,疲乏也逐渐好转。

誅 体会:上述二例患者,一为阳虚,一为阴虚。但在生理上,从阴阳互根出发,阴虚或阳虚,均可以本方统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