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11

第11章 苓桂术甘汤

第十章 苓桂术甘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二两(炙)(6克)。

【用法】 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方解】 心下属脾的部位,饮凌于脾,致脾弱不输,不能制水,则生痰。胸为阳气往来之道路,饮邪弥漫于胸、盈满于胁,蔽其心阳,溢于支络,所以胸胁支满;动则水气荡漾,其变态无常,或头旋转,或目晕眩,或心动悸等症,皆随之而发作。方中以茯苓利水;桂枝振心阳;白术健脾,脾健则能运化水液,使水无泛滥之患;更以甘草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治节行,心阳振,脾气旺,转输速,使水有下行之势,而无上凌之患,其症自愈。

【应用】

1. 眩晕 眩晕是抬头目眩晕,前人有以虚立论者,有“无虚不作眩”之说;有以实立论者,有“无痰不眩,无火不晕”之说,又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等。此处所指是因痰饮而作眩,症见眩晕伴有心下悸或起则眩晕加重者,可用本方以温化痰饮。痰散饮化,眩晕自止。

2. 脉结代 脉结代,是指心律失常。而心搏节律紊乱,在心电图上表现为逸搏与脱逸性心律或期前收缩等。临床上表现为疲乏无力、心悸、头晕等症。祖国医学认为,是饮阻心阳。症见脉结代伴有心下悸、咳嗽、气短者,可用本方温化痰饮。饮化痰消,心阳自复,脉结代自调。心下悸,是指剑突下胃脘部跳动,与心前区之心悸不同。

炙甘草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四两(炙)(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生姜三两(切)(9克),人参二两(6克),阿胶二两(6克),麻仁半升(12克),麦冬半升(12克),地黄一斤(48克),大枣三十枚(擘)(10枚)。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服药后,再喝白酒适量。

【主治】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

【方解】 方中人参、地黄、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心阴;桂枝、生姜,以行阳气,则结代之脉自复,炙甘草益胃气,以资脉之来源;白酒通行脉道。一名复脉汤。

【应用】

1. 舌裂纹 舌裂纹,是由于舌为心之苗,心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舌,舌失濡养,则生裂纹。可用本方治疗。

2. 手心出汗 手心出汗,手心虽属心包络之部位,但心包络是心之外围,与心同气。汗又为心之液,汗多则耗伤心气,故用本方益气敛阴以止汗。

生脉散

【方源】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人参五分(9克),麦冬八分(15克),五味子九分(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脉虚弱。

【方解】 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而会于肺。本方为暑令汗出过多、津气耗伤所致,因暑为阳邪,最易耗伤气阴。肺主气,外合皮毛,暑热伤肺则气短,肺虚腠理不固而汗出,汗多津伤故口干,元气耗损则肢体倦怠、脉来虚弱。方用人参甘寒,益气生津;麦冬甘寒,清热养阴;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三药合用,以成益气敛汗、养阴生津之功。元气振奋,则短气、倦怠、自汗诸症可除;气足则津生,故口干之症亦随之而解。

【应用】

1. 手心多汗 手心多汗,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手心为心包络所主,心包络为心之外卫,故与心并论。前人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多汗是心阴不足的表现,故可从心论治。治疗时,用本方益气敛汗、养阴生津。

2. 舌裂 舌裂是指舌体有裂纹,吃刺激性食物时发生疼痛,祖国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血为阴。若阴血充足,则舌体丰满;若阴血不足,则舌生裂纹。治疗时,仍用本方养阴生津。

桔梗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桔梗一两(9克),甘草二两(18克)。

【用法】 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 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味,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方解】 甘草生用,能清上焦之火而调经脉;桔梗升提肺气。今因肺痈已溃,用本方排脓解毒,宜缓治,不宜峻攻。

【应用】 鼻渊:鼻渊是鼻副窦炎的通称,临床表现为头痛、流黄脓涕,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每遇感冒而加重。祖国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脑渗为涕,而脑与肾有密切关系,所以鼻渊病症当求之于太少二经。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太阴经之肺痈和少阴经之咽痛,此处用本方加细辛以治鼻渊。若病重时,细辛可逐渐加量,最大不超过30克。

小陷胸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黄连一两(3克),半夏半升(洗)(6克),瓜蒌实一枚(9克)。

【用法】 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又心下结痛,气喘闷者。

【方解】 方中黄连以解心下之热,半夏以疏脉络之结,瓜蒌实性寒凉,导心下脉络之结热以下降。

【应用】

1. 乳腺炎 乳腺炎是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初产妇哺乳期,因乳汁不通,瘀结化热,形成局部红肿热痛,甚而引起全身发热。若未成脓者,配合抗生素治疗可用本方,以软坚散结,清泄热邪。瘀结散,热邪清,其病自愈。

2. 胃脘部疮疡 胃脘部疮疡,是指疮疡发生在剑突下、上脘部。祖国医学认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心主血脉,热邪灼伤血脉,血与热结,则肌肤红肿疼痛。症见上脘部高起红肿疼痛,未成脓者,查明病因后,可适当选用本方清热散结,取其高者陷之之义。

病案举例

杨某,女,32岁,兰州市人,团结新村小学教员。1978年5月8日初诊。

患者于初产后两月患急性乳腺炎,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求诊。诊病时,右侧乳腺明显肿大,局部红肿发硬,疼痛难忍;脉数。

方用本方:全瓜蒌9克,半夏6克,黄连3克。水煎分两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红肿开始消散,疼痛减轻,但脉仍数。故仍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服上药后,诸症消失。

誅 体会:本方仲景用以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乳腺炎为胸部红肿热痛的病变,故用本方治之,取其高者陷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