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55

第55章 感染性肝病 (1)

第15章 感染性肝病 (1)

第一节血 吸 虫 病

血吸虫病是感染血吸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不论是急性、慢性或晚期,病理变化主要都是在肝脏。根据血吸虫寄生部位与损害脏器的各异,寄生虫与虫卵形态的特点,保存宿主与中间宿主感染力的差别,常见的人体血吸虫有3种:日本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的只有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本病由皮肤接触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急性期以发热、肝大、伴有压痛,白细胞计数与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特征;慢性期以持续性痢疾为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伴明显的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和腹水。

本病属于中医“虫蛊”和“蛊毒”。其病因病机为感受毒邪,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与血相搏,肝血瘀阻,损伤血络,并影响到脾肾等重要脏腑,运化失职,水湿停滞。

一、辨 证 论 治

血吸虫性肝病多属于后期的慢性病变,辨证论治要从整体出发,着眼于机体邪正虚实,尤其要注意肝脾肾的亏损,进行补偏救弊,调和“阴阳”。病情严重,出现腹水者,不可盲目使用峻泻之法,欲速则不达。当扶正以祛邪,益气健脾温阳与利水同用。

(一)气虚血瘀

【证候】腹内痞块,胁下隐痛,全身乏力,面色不华,食纳缺乏,腹泻便溏,或见水肿,舌质紫黯,脉弦细。

【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耗伤人体气血,尤其是脾气受损更为明显,故全身乏力,面色不华,食纳缺乏,腹泻便溏;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血瘀于内,则腹内痞块,胁下隐痛;血瘀于内,水结于下,则可见下肢水肿,或腹水。舌质紫黯,脉弦细为气虚血瘀之象。本证型多见于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期。

【治法】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

气滞湿阻者,加炒苍术、川厚朴、柴胡、泽泻;湿热蕴结者,加茵陈、半边莲、白茅根;脾肾阳虚者,加附片、干姜、山萸肉、仙灵脾,去大黄;肝肾阴虚者,加生熟地黄、炙鳖甲、制首乌、阿胶(烊冲)。

(二)气滞血瘀

【证候】腹内痞块,胁肋疼痛,腹胀腹痛,面色晦黯,大便不畅,或见水肿,舌质紫黯,脉弦。

【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虫卵损伤肝脏,肝郁气滞,血瘀于内,则腹内痞块,胁肋疼痛,腹胀腹痛,面色晦暗;血瘀于内,水结于下,则可见下肢水肿,或腹水。舌质紫黯,脉弦为气滞血瘀之象。本证型多见于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期。

【治法】行气活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疼痛较甚加五灵脂、延胡索、枳壳;肿块加黄芪、鳖甲、穿山甲、土鳖虫。

(三)肝脾血瘀

【证候】肝脾大,胁肋疼痛,腹痛腹泻,大便带脓血黏液,面色青黯,舌质紫黯或瘀斑,脉弦细。

【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期,血瘀郁滞于肝脾,故肝脾大,胁肋疼痛;脾失健运则腹痛腹泻,大便带脓血黏液;面色青黯,舌质紫黯或瘀斑,脉弦细为血瘀之象。

【治法】健脾软肝,活血化瘀。

【方药】活血汤(《寿世保元》)加减。

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厚朴;水肿明显者,加猪苓、泽泻、白茅根;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木通、瞿麦;纳差者,加砂仁、神曲;恶心欲吐者,加半夏、生姜;气虚重者,加人参、黄芪;阳虚者,加附片、桂枝;血虚者,加当归、首乌;阴虚者,加西洋参、麦冬;鼻衄、齿衄者,加仙鹤草、小蓟炭;苔腻湿重者,加黄连、苍术。

(四)水湿停聚

【证候】胁下可触及较大痞块(肝脾大),腹大如鼓,腹壁青筋显怒,面色萎黄或晦黯,腹水及下肢水肿,舌质黯淡胖大,脉沉或弦滑。

【分析】脾为水液运行之枢纽,肝主疏泄,亦调节水液代谢。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期,肝病及脾,血液郁滞,水液运行障碍,水气充满于腹部,血瘀郁滞于肝脾,故腹胀如鼓,按之坚满,肋下可触及较大痞块;水气泛溢则四肢水肿,凹陷不起;脾失健运则面色萎黄或晦黯;舌质黯淡胖大,脉沉或弦滑为水液停滞之象。

【治法】逐水消癥,健脾补肾。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加味。

脘闷纳减者,加鸡内金、谷麦芽、焦山楂;肝脾肿大疼痛者,加紫丹参、莪术、穿山甲;下肢水肿者,加防己、宣木瓜;黄疸明显者,加茵陈、桂枝;肿块加黄芪、鳖甲、穿山甲、土鳖虫。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潘家旺治疗血吸虫病验案[潘家旺肝吸虫病性黄疸治验1则陕西中医,1997;18(7):320]

陈某,女,32岁。于1994年10月28日初诊。

患者在南京大厂区打工期间,因右胁隐痛半月伴目黄溲黄1周,于1994年9月6日去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正常,尿三胆及肝功能提示“阻塞性黄疸”,CT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泥沙样结石”,大便常规见多量肝吸虫卵,遂确诊为“肝吸虫病”。治予吡喹酮1 g,每日3次,连用2天。药后即返乡。因胁痛未止,黄疸未退而求治中医。证见:白睛及皮肤中等黄染,色鲜明,右胁胀痛,按之尤甚,口苦纳呆,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红,苔黄而腻,脉弦稍数。证属黄疸之阳黄,乃湿热阻滞胆道,肝胆疏泄不畅所致。治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

【处方】金钱草50g,茵陈30g,醋柴胡、郁金、黄芪、山栀子各15g,生大黄(后下)、枳实各10g,厚朴6g,生麦芽20g,生甘草5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服药3剂复诊,诉胁痛未止,目黄稍退,食纳增加,大便溏薄,每日2至3行。前方去厚朴加延胡索20g,服5剂复诊,主诉胁痛渐止,目黄显退,纳谷如常,大便微溏,每日1~2行,尿色变淡。上方加厚朴6g,再进10剂,诸症悉除。查B超示“胆囊壁毛糙”,予消炎利胆片巩固半月。随访半年未复发,多次查大便未见肝吸虫卵。

【解析】本案患者因肝吸虫寄生于胆内阻塞胆道,致使胆汁疏泄不畅而发为黄疸。虽经西药驱虫,然虫体及虫卵仍郁积于胆内,胆汁未畅故胁痛、黄疸未除。中医辨证属黄疸之阳黄,潘氏治以清热化湿,利胆退黄。方中以大剂量金钱草、茵陈利胆退黄;以柴胡、郁金、山栀子疏肝解郁清热;以生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排虫;以麦芽、甘草顾护脾胃。患者服药18剂后,B超示胆内虫体已排清,予消炎利胆片巩固疗效。

(二)陈瑞春治疗血吸虫病验案[陈瑞春肝硬化证治思考.江西中医药,2002;31(2):1]

邹某,男,56岁,农民。1995年12月11日初诊。

证见:面色黧黑,形体瘦弱,食纳尚可,四肢水肿,腹大青筋暴露,肠鸣气滞,大便软,每日3~4行,小便黄,口不苦,口淡无味,舌苔薄,质稍红,脉缓稍弦。B超示:肝硬化、中度腹水、脾大、胆囊壁粗糙。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血压正常。血常规:白细胞 125×109/L(中性粒细胞 079,淋巴细胞019)。尿常规(-)。有血吸虫感染史。

患者在乡里多次服利尿药,腹水及四肢水肿暂时消退,精神疲惫。初步诊断: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10g,赤芍、白芍各10g,大腹皮10g,海桐皮20g,佛手片10g,旱莲草15g,益母草15g,炒鸡内金10g,炒谷芽、炒麦芽各15g。

服7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