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37

第37章 周某,男,22岁,1996年10月16日初诊。 (1)

(3)周某,男,22岁,1996年10月16日初诊。 (1)

患者2~3年前血检发现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大三阳,当时肝功能正常。近1年多来经常右胁隐痛作胀,疲乏身倦,脘腹易胀,纳食尚可。1周前查ALT83 U,目前尚伴口苦尿黄,胃纳欠振,舌苔薄黄腻,舌质嫩红,脉弦小滑。诊断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辨证属肝郁脾虚,兼有湿热。治拟疏肝健脾,和中调气,兼清湿热。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茯苓10g,炒白术12g,甘草6g,白芍12g,青陈皮各6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20g,枳壳6g,知母12g,猪苓15g。

服药6剂后,脘腹作胀、尿黄明显减轻,纳食增加。但仍感右胁隐痛,疲乏。于原方中减去炒白术、枳壳,加入黄芪30g,姜黄10g,郁金12g,继服12剂,上述诸症消失,自觉精神明显好转,复查ALT已恢复正常。

【解析】肝郁脾虚可见于慢性肝炎的各个阶段,施氏以消遥散加虎杖、白花蛇舌草、猪苓等以治疗本案肝郁脾虚兼有湿热表现的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二十一)林达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林达秋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2000;3:20)

梁某,男,28岁,工人,1995年9月8日初诊。1年来常感右胁肋胀痛,尿黄。近1个月来乏力,纳差,腹胀,已有反复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刻诊:面色萎黄,精神抑郁,疲乏,舌红、苔微黄腻,脉沉弦。检查:ALT 80U/L,总胆红素 72μmol/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HBsAg 1∶128,HBeAg(+),抗HBc (+)。证属肝郁脾虚,湿热交蒸。治宜疏肝健脾,佐以清热渗湿。

【处方】黄芪、白芍、茵陈、鸡骨草各20g,党参、五味子、虎杖、茯苓、白术各15g,白背叶根、山楂各30g,柴胡、鸡内金、甘草各9g。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4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照原方去清热利湿之品,加女贞子、麦冬等柔肝养阴,随症加减治疗2个疗程后,精神、体力如常。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抗HBc(-)。随访半年,症状无反复,乙肝5项指标皆为阴性。

【解析】乙肝病毒侵入机体,其主要原因在于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发病后,耗气伤阴,损肝伐脾,肝郁脾虚为其主要病机。其病情往往虚实夹杂,初诊时有湿热交蒸之候,故疏肝健脾兼以清热渗湿,各症状改善后加女贞子、麦冬养阴柔肝以巩固疗效。

(二十二)刘悦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刘悦明益气活血凉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陕西中医,2000;29(1):10]

滕某,男,42岁,工人。1996年4月初诊,1年前在某医院诊为乙型肝炎,长期转氨酶异常。3天前劳累后病情加重,右胁刺痛,口苦,纳差,恶心欲呕,神倦,舌苔薄白,舌质有瘀点,脉弦涩。查体:神清,精神差,巩膜轻度黄染,肝掌阳性,肝肋下可触及,触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ALT 180 U/L,SB 433μmol/L,白蛋白 31 g/L,球蛋白 30 g/L,HBsAg(+)、HBeAg(+)、抗HBC(+)。B超:肝区光点均匀、粗大。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处方】黄芪30g,当归15g,赤芍、丹参、生地黄、茜草、牡丹皮、虎杖各12g,郁金、枳壳、白术各10g。

服药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ALT 116 U,SB 30μmol/L,白蛋白 34 g/L,球蛋白 30 g/L。6周后复查ALT、SB恢复正常,白蛋白36 g/L,球蛋白28 g/L。原方继服以巩固疗效。

【解析】肝主疏泄及藏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正气已虚,邪毒尚存。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指出:“血者皆肝之所去……盖肝藏血故也。”说明瘀血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长,以致瘀久生热,血瘀血热为其主要病机之一。刘氏方中以大剂黄芪合白术扶正固本以护正气,当归养血柔肝,虎杖凉血解毒,郁金、枳壳行气疏肝解郁,同时合用多种活血药。赤芍、丹参、茜草凉血活血以化瘀,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化瘀生新。

(二十三)李国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李国安,佘万祥,王志刚,等养肝健脾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6例四川中医,2000;18(12):15]

周某,男,36岁,1998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有乙肝病史3年余,半个月前因劳累而致病情复发。刻下右胁隐痛,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体倦乏力,不耐劳累,大便正常,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细弦稍滑。肝肋下2 cm, 剑突下35 cm ,质Ⅰ度,脾肋下未及。肝功能检查:ALT 640 U/L,AKP、γGT均正常。乙肝两对半示:HBsAg(+)、HBeAg(+)、抗HBc(+),HBVDNA(+)。B超检查提示“慢性肝病,肝病性胆囊炎”。西医诊断:慢性乙型活动型肝炎中度。中医诊断:胁痛。证属病久肝脾两虚,湿热未清。治宜养肝健脾,解毒化湿。

【处方】药用丹参、黄芪、灵芝、虎杖各15g,炒黄芩、炒白术、炒枳壳、炒柴胡、佛手各10g,茵陈、垂盆草、白花蛇舌草、赤芍各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两次分服。

7剂后右胁疼痛、纳少乏力、脘腹作胀明显好转。继服15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检查:ALT 106 U/L,TBIL正常。前方去茵陈、赤芍、枳壳,加太子参10g,炒白芍15g,继服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肝肋下05 cm,剑突下3 cm,质Ⅰ度,肝功能检查ALT已恢复正常。后以该方连服1月余,肝功能检查正常,乙肝两对半:HBsAg阳性,抗HBs阴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HBVDNA阴性,B超检查提示:肝病性胆囊炎。为巩固疗效,改汤剂为散剂,继续服用。1年多来随访未见复发,已恢复正常工作。

【解析】本案患者刻诊以右胁隐痛,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体倦乏力,不耐劳累,大便正常,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细弦稍滑为主要表现,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常由于正气不足,感受湿热之邪,郁而不达,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羁留日久,脏腑失和,导致气滞血瘀,邪瘀互凝肝络,损及肝脾,为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应从养肝健脾入手,同时配合解毒化湿,标本兼治。本法中以白芍、丹参养血柔肝,以滋肝体;以黄芪、太子参、灵芝、白术、佛手益气健脾,补而不腻,合而用之以治本;以虎杖、垂盆草、蛇舌草清化湿热,解毒降酶,以柴胡配佛手理气和胃。纵观全方,养肝健脾而不留邪,解毒去邪而不伤正,通过扶正祛邪,达到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从而使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阴转。

(二十四)周昌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周昌炎难治性病毒性肝炎的辨治体会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4):248]

吴某,男,38岁。

于1992年初始患乙型肝炎。1年多来,常感神疲乏力,肝功能反复异常波动。1993年4月,因兄患肝癌死亡而心情郁闷,症状加重,并出现恶心、腹满、纳差。遂多方奔走,辗转求治。服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及护肝等中西成药4个多月,诸症日重,遂于8月5日住入我科。证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厌油腻食物,胸脘痞满,心下胀痛,溲黄便秘。查ALT 476 U/L;HBsAg(+);纤维内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红、边尖有瘀点,苔黄燥,脉弦劲有力。辨为肝郁化火,血分热炽。治以疏肝散结,清热凉血之法。

【处方】化肝煎加味:青皮、陈皮、牡丹皮、栀子、浙贝母、柴胡、枳实、法半夏各10g,赤芍、白芍、泽泻、郁金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配合心理疏导,2周后诸症明显好转,恐久用伐肝之品劫伤肝阴,上方加沙参25g,玉竹、黄精各15g。

至8月24日,复查肝功能正常,临床症状均消失。后以上方为丸,巩固2个月,除乙肝三系检查为“小三阳”外,肝功能均正常。

【解析】慢性肝炎患者的思想负担较重,若情志不舒,心情郁闷则可加重病情,肝郁化火故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周氏治以疏肝散结,清热凉血并配合心理疏导,终获良效。

(二十五)赵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赵玲,黄小正,孙芳侠.中医化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陕西中医,2002;23(7):582]

杨某,男,38岁,干部。乙肝病史5年,半个月前无明显原因自感全身乏困无力,纳差,恶心呕吐,口苦,脘腹痞闷,尿黄,大便干燥,且发现皮肤眼睛黄染,在单位卫生所按肝炎治疗,静点肌酐、维生素C等10余天,症状不缓解,且黄染加深,遂来我院求治。症见苔黄厚腻,脉数。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肋下未及,肝区有明显叩击痛,脾肋下刚及,质中,无触痛。化验肝功能:TBIL 928μmol/L,DBIL 528μmol/L,ALT 796U/L,AST 1329U/L,A/G=37/32。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余阴性。西医诊断: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重度),中医辨证:湿热中阻型。西医予以常规治疗,中医治以清热化湿。

【处方】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金钱草、薏苡仁各24g,茯苓、泽泻、车前草、白茅根、郁金、赤芍、山栀子、苦参各12g,陈皮、龙胆草各9g,大黄、生甘草各6g。

服7剂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连服3周后症状体征消失,4周后复查肝功全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