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35

第35章 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3)

(三)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3)

【解析】肝脾关系密切,肝病可及脾,脾病可及肝,两者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影响。本案患者出现疲困乏力、脘腹胀满、恶心,是由于肝病及脾,脾运失司所致故治疗上以柴胡、青皮、延胡索、川楝子疏肝为主,肝气条达则脾运复常,刑氏还在方中以山楂、炒麦芽顾护脾胃。瘀毒留滞乃肝炎的主要病机,故以当归、赤芍、丹参养血柔肝,补中寓通。丹参一味,可抵四物,养则血源充足,通则肝体可柔,血无郁滞,合郁金、牡丹皮凉血疏肝,以茵陈、土元、丝瓜络清肝胆及络中之瘀热,以半支莲、泽泻、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水化湿,使邪从水道而出。毒消热清,内环境改变,则促进HBsAg转阴。

(十六)刘渡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冯某,男,26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

肝区疼痛半年之久,查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正常,近半月病情加重。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少食,乏力,睡眠不佳,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腻,脉弦而滑。观其脉,反映了肝之湿邪为盛。暂停他法,当先理气祛湿,芳香化浊,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服药15剂。胸闷,腹胀减轻许多,大便已正常,饮食有增,白厚腻苔变薄。然两肋疼痛依然如旧,入夜则疼痛为重。舌边黯红,脉弦而涩。辨为肝血瘀阻,脉络不通。

【处方】柴胡15g,黄芩8g,茵陈15g,土茯苓15g,凤尾草15g,茜草10g,当归15g,白芍15g,草河车15g,海螵蛸15g,土鳖虫10g,泽兰10g,红花10g,苍术10g。

服上方2个月有余,肝区疼痛消失,饮食、二便、舌脉如常,体力恢复。1995年11月3日血液化验检查:肝功正常,HBsAg(-),HBeAg(-),抗HBc(-)。嘱其勿食肥甘而助邪气。续服刘老“肝炎舒胶囊”巩固疗效。后又复查肝功、乙肝5项,均为阴性,未见反跳。

【解析】本案患者初诊时湿邪较盛,以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小便短赤、大便溏薄为主要表现,刘氏先予霍香正气散加减以理气祛湿,芳香化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湿邪易去,瘀阻难消,肝炎病及血分,脉络不通则胁肋疼痛,入夜痛甚,舌边黯红,脉弦而涩。刘氏方中以柴胡、白芍疏理肝气,以黄芩、茵陈、土茯苓、凤尾草、苍术清热利湿祛毒,以茜草、当归、海螵蛸、土鳖虫、泽兰、红花活血通络。该方有效地阻断了病毒性肝炎的进展,并利于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药后,肝络疏通则肝区疼痛消失,身体复常。

(十七)高家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高家信,徐永芳护肝抗原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临床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4):15]

陈某,男,28岁,个体经商户。因右胁阵发性隐痛,伴乏力、纳差、恶心1个月余而就诊。5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当地医院住院而治愈。体查: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肝于右肋下扪及约2 cm,质软,压痛明显,脾未触及,腹水征(-)。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实验室检查:HBsAg(+),HBeAg(+),抗HBc(+)。西医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处方】护肝抗原丸(柴胡、丹参、赤芍、虎杖、蚤休、溪黄草、黄芪、刺五加、女贞子、五味子),每次6g,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同时停服其他药物。

10天后病人复诊时诉右胁胀痛及食欲等症状明显好转,嘱继续服药。1个疗程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肝肋下未扪及,诸症悉除。随访6个月,患者身体健康。

【解析】慢性肝炎病位虽在肝,但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因肝受湿热邪毒侵袭日久,气机郁滞,疏泄失常,脉络阻滞,形成肝郁血滞的病理改变,加之湿热郁久,气阴耗伤,故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多见余邪未尽、正气又虚之候。高氏自拟“护肝抗原丸”,方中柴胡疏肝和胃,虎杖、蚤休、溪黄草清热解毒祛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降低血清转氨酶,减轻肝实质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丹参、赤芍凉血化瘀,黄芪、刺五加补气健脾,女贞子、五味子滋阴养肝。本方配伍合理,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十八)颜德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颜新颜德馨治疗肝病经验方二则江苏中医,1998;19(10):12]

李某,男,40岁,干部,1989年8月6日初诊。

肝功能检查发现GPT 382 U,TTT 16 U,HBsAg(+)。颜面红斑磊磊,神萎,头晕,口苦,右胁隐痛不已,溲赤便秘,舌青紫,苔黄腻,左脉弦数,右脉滑数。肝强脾弱,湿热瘀滞。当清热解毒,化热祛瘀。

【处方】广犀角粉3g(吞),泽兰15g,败酱草15g,土茯苓30g,大金钱草30g,平地木30g,猪赤苓(猪苓、赤茯苓)各15g,郁金6g,川楝子9g,桃仁12g,苍术9g,大腹皮12g,赤芍9g。

因为患者热毒较甚,故另制白花蛇舌草、龙葵、蜀羊泉、半枝莲、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药物复方,与上方交替服用。2个月后复查肝功,GPT 40 U,TTT 6 U,HBsAg(-)。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嘱继续服药1个月,以后多次复查肝功正常。随访多年,疗效巩固。

【解析】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颜氏认为患者既有湿热交结肝脾之征,又有瘀血内滞脉络之象。其病理变化有三:肝气横逆,克伐脾胃,湿从内生是其一;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热毒内蕴是其二;湿热郁肝,久病入络,浸淫血分,煎熬成瘀是其三。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并举。颜氏方中以广犀角、泽兰入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土茯苓、大金钱草、平地木以疏肝清热,利尿化湿;败酱草凉血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毒、消瘀血、利湿浊之功效。

(十九)姚九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周宁姚九江诊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中医文献杂志,1998;2:26)

(1)郭某,男,42岁,工人。1995年6月15日初诊。患乙型肝炎1年,经当地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功能一直未恢复正常,HBsAg(+),HBeAg(+),抗HBe(-),HBVDNAPCR(+)。现脘腹胀满,不思饮纳谷,右胁胀痛,便溏溲黄,神疲乏力,舌质微红,舌苔白微腻,脉弦细。为湿热留恋,肝郁脾虚之候也。亟宜疏肝健脾,清化解毒。

【处方】生黄芪15g,炒白术、云茯苓12g,炙甘草9g,绿升麻10g,炒柴胡6g,全当归10g,生麦芽30g,晚蚕砂15g(包),败酱草30g,大黄炭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