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27

第27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 (2)

第8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 (2)

【解析】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属中医“急黄”,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潘氏辨为湿热炽盛,肝胆郁结,腑气不通,营液灼耗,心神被扰之证,急予清热通腑,凉血解毒,药后邪从大便而解,神定,加血余炭、地榆炭以助活血。再诊时黄疸减轻,但湿热之邪未尽除,又恐清利过度,清热疏肝利胆的同时,加石斛以养阴液。在治疗的始终都以疏肝利胆为基本大法,肝胆气机恢复正常则湿热之邪可尽除。待症状消失,肝功能复查好转,则加太子参、生地黄、麦冬、枸杞子以益气生津复耗损之气津。潘氏治疗本病,环环相扣,疗效明显。

(五)沈仲圭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赵某,男,50岁。

初诊:1962年5月。

主诉:因患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住北京某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2000U/L以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麝浊)15 U,黄疸指数70 U。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显。

诊查:证见目黄,周身亦黄,且发奇痒,尿赤而少,夜寐不宁,右肋作痛。脉弦数,舌红苔黄。

辨证:以脉参证,乃血分燥热与湿相搏,郁而发黄。

治法:宜清热利湿,参以滋阴活血。

【处方】茵陈30g,生地黄12g,车前子12g,黄芩9g,当归6g,红花6g,黄连6g,枳壳6g,橘红45g,厚朴45g,砂仁24g。

研末冲,水酒各半煎服。

二诊:上方药服5剂后,黄退痒止,睡眠酣适,惟目黄尿黄尚未退净。续服药10剂,诸恙消失,复查肝功能均正常,遂停药观察,后未见复发。

【解析】患者除症见目黄、周身发黄,且身奇痒,虽湿热之邪使胆汁疏泄不畅,胆汁外溢可致瘙痒,但患者又见尿赤而少、舌红苔黄、夜寐不宁,可见其身痒非湿热所致。沈氏认为是血燥与湿相搏,郁而发黄。血燥则肌肤失于濡养故身作痒,热扰心神则夜寐不宁。沈氏方中以茵陈、车前子、黄芩、黄连清热利湿,以生地黄清热养阴,以当归、红花活血,以枳壳、橘红、厚朴行气以助清热利湿之效。

(六)关幼波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孙某,男,56岁。初诊日期:1975年7月19日。

主诉:发热面目发黄已1周。

现病史:6天前发热(体温38℃),尿黄赤,恶心,食纳不香,目发黄,喉中有痰,大便干,今日体温已正常。检查尿:胆红质(),尿胆原、尿胆素(-);谷丙转氨酶1000U/L,麝浊18 U,麝絮(),黄疸指数50U,胆红素8208μmol/L(48 mg%)。诊为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7个多月前曾患脑血栓,经针刺治疗有好转。

检查:巩膜黄染,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侧半身运动不灵,血压150/100 mmHg。

舌象:舌边尖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稍数。

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脑血栓后遗症。

中医辨证:湿热中阻,瘀热发黄。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处方】茵陈30g,蒲公英30g,小蓟15g,白茅根30g,泽兰15g,车前子、车前草各12g,藿香10g,酒大黄6g,大枣7枚,六一散12g(包)。

治疗经过:7月21日,服上方7剂后症状无变化,上方去白茅根、小蓟,加金钱草24g,龙胆草6g,继服。7月26日,小便色转清,食纳好转,晨起咳嗽有痰,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处方】茵陈45g(后下),蒲公英30g,车前子、车前草各15g,小蓟30g,泽兰15g,霍香10g,杏仁10g,橘红10g,酒大黄10g,大枣7枚,六一散15g(包)。

上方每剂3煎,每日服3次,服上方后,巩膜黄染明显消退,食纳增加,大便色较黄。肝功能复查结果:谷丙转氨酶830 U,麝浊16 U,麝絮()。舌苔呈褐色。上方加炒栀子10g,继服。8月11日黄疸已退尽。9月6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9 U,麝絮(-)。10月8日,肝功能全部正常,眠食均安。观察至11月5日,肝炎已近期临床治愈,左侧偏瘫转内科门诊治疗。

【解析】关氏将本案辨为湿热中阻,瘀热发黄之黄疸,治以茵陈、蒲公英、车前子、车前草、六一散清热利湿,泽兰、白茅根、小蓟、酒大黄凉血化瘀,解毒通下,以霍香化湿行气,以金钱草、龙胆草利胆退黄,以杏仁、橘红理气化痰,以大枣和中健脾。服药后黄疸渐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七)邢子亭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邢子亭》)

王某,男,7岁。

1976年2月20日初诊。5日前,发热恶寒,前医以外感治疗,热退而现巩膜黄染,腹胀不欲食,尿急尿频,尿短赤,舌苔黄稍腻,脉象弦数,尿三胆(+),谷丙转氨酶800 U。西医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此症外邪已解而热郁于里。拟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之剂。

【处方】茵陈12g,木通6g,黄芩6g,猪苓10g,泽泻6g,车前子9g(布包煎),牡丹皮10g,栀子6g,金钱草9g,金银花9g,甘草6g。

2月23日二诊:已不尿急尿频,巩膜黄染消退,仍腹胀,不欲食,尿色黄,是湿热之邪虽解而中运不健。上方去黄芩,加陈皮6g,枳壳3g,莱菔子6g,以宣通中焦。

1周后诸症皆除,半个月后化验肝功能恢复正常。

【解析】本案患者初为外感风热,外邪已解而热郁结于里发为黄疸,症见巩膜黄染,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刑氏治以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之剂,使湿热得除,肝胆气机通畅而获效。

(八)姜春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丛书·姜春华》、《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1)康某,男,32岁。

患者于1周前即突感中脘胀满不适,发热曾至385℃,服西药4天后热退,巩膜及皮肤即出现黄疸,经某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为300 U,黄疸指数为80 U,西医诊为黄疸型肝炎,现住院治疗。不思饮食,泛泛欲吐,小便色深似浓茶,大便3日未解,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湿热俱重型黄疸,投以茵陈蒿汤及栀子柏皮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18g,山栀子15g,田基黄15g,黄柏9g,木通9g,川黄连6g,茵陈蒿30g,鲜茅根30g,7剂。

服1剂后,大便即通,小便亦利。治疗1周后,遍身黄疸大减,胸闷烦恶亦舒,查:谷丙转氨酶70 U,黄疸指数40 U。减大黄,加重健脾利湿药物,继续服药14剂后,黄疸全退,黄疸指数为10 U,谷丙转氨酶下降至30 U,食欲增加,于住院3周后出院。

【解析】本案为湿热俱重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姜氏以茵陈蒿汤及栀子柏皮汤加味治之,方中大黄、黄柏、川连、山栀子清热解毒,田基黄解毒利湿,山栀子、茵陈合用利胆退黄,木通、鲜茅根利水渗湿,大黄又兼能通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

(2)王某,女,54岁。初诊:1976年1月14日。因乏力,胃纳减退2周,黄疸2天,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入院。

入院时谷丙转氨酶400 U,入院后总胆红素在4天内上升达2394μmol/L(14 mg%),1分钟胆红素2223μmol/L(13 mg%),凝血酶原时间28秒(对照13秒),碱性磷酸酶250U/L(255 U%),白蛋白/球蛋白 29/29,肝炎相关抗原(-),谷酰转酞酶95 U,患者身目深黄,腹满作胀,纳少口干,喜冷饮,下肢肿,手指亦微肿,精神尚可,但睡眠欠佳,多梦,舌质淡胖,苔白,脉微滑。治拟活血化淤,行气利湿,佐以凉血。

【处方】生大黄24g,桃仁9g,地鳖虫6g,煨干漆15g,广三七15g,青皮9g,广犀角9g,赤芍9g,对座草30g,大腹皮15g,广木香9g,茯苓皮30g。2剂。

二诊:1976年1月17日。患者小便量增加,大便1~2次/日,色黄,巩膜黄染似有减轻,纳增,睡眠好,口尚干,精神倦呆,舌质色黯不鲜,苔薄白而干,脉滑。治拟前方加移山参3g。3剂。

三诊:1976年1月20日。近日尿量增多,腹胀好转,日进主食3两左右,大便两次,不成形。巩膜黄染同前,肝区隐痛,口干乏力,腹软,腹水征不明显。

后以1月14日方加晒参3g,连服17剂诸症皆愈。

【解析】患者身目深黄,满腹作胀,舌黯不鲜,辨证为肝胆瘀阻型,湿热蕴结、血瘀气机滞致使三焦气化失常,姜氏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湿,佐以凉血。本案患者的瘀象并不明显,姜氏从瘀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然患者年老,用生大黄量较大,虽后加山参、晒参以顾护正气,在临床应用时尤当慎重,不能过度攻伐,以免加重病情。

(九)范春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姜达歧,蔡丽乔老中医范春如治疗黄疸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3)

王某,女,36岁。

患者以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收住院。入院时尿胆原阳性,凡登白试验直接阳性,谷丙转氨酶400 U以上,黄疸指数50 U。2天后,黄疸迅速加深,并出现高热,体温405℃,烦躁不宁,旋即神昏谵语。西医除补液外,加用激素、维生素C等治疗,于1965年12月13日邀中医会诊。脉弦数,舌质红绛,苔黄而燥。热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津液被灼,肝风惊厥堪虞。拟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处方】鲜生地黄30g,赤芍9g,玄参30g,牡丹皮9g,连翘心30g,紫草24克,绵茵陈30g,板蓝根30g,鲜石菖蒲9g,广郁金10g,玳瑁9g(先煎),羚羊角粉15g(吞),安宫牛黄丸1粒(研吞)。

上方服后,烦躁较定,体温降至388℃。3剂后,热退神清。去鲜石菖蒲,羚羊角粉、安宫牛黄丸,加金银花30g,大、小蓟各30g,白毛藤30g,白鲜皮9g,姜黄6g,绛矾丸10g(包)等出入加减。共服15剂,黄疸退清,肝功能正常而出院。

【解析】本案患者黄疸加深迅速,并出现高热、烦躁、神昏,此为热毒入营,灼伤津液,内陷心包之急黄,范氏急投以甘寒之鲜生地黄、赤芍、玄参、牡丹皮、紫草凉血滋阴,以苦寒之连翘心、板蓝根、玳瑁清热解毒,以茵陈、郁金疏肝利胆退黄,以羚羊角平肝熄风,合石菖蒲、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药后,热退神清,续进清热凉血、利湿退黄之品而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