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25

第25章 关幼波治疗蛔厥验案(2)

(七)关幼波治疗蛔厥验案(《关幼波肝病医案解读》) (2)

【解析】蛔虫上窜钻入胆道,致使肝气郁闭、胆气逆乱不行,胆汁瘀积而蛔死嵌顿胆道。由于蛔虫已死,故张氏弃治蛔厥之酸、苦、辛常法,采用疏肝利胆、行气化滞之法。方中醋柴胡、青皮、延胡索、白芍疏肝解郁,消积化滞;金钱草、王不留行、当归、大黄、虎杖通利经脉,利湿退黄,促进胆汁分泌;冬葵子利尿润肠以泄热;白术补脾益气,诸药合用则肝舒气行,胆汁排泄增加。配用按摩,促使死蛔虫排出胆道。

(2)徐某,女,15岁,1990年5月6日初诊。患者于5月4日突发剑突下绞痛,来诊时右上腹阵发性钻顶痛,发作不规律,痛引背心及右肩胛部,冷汗淋漓,辗转不安,四肢厥冷,疼痛休止时仅感右侧胸胁胀满,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苦水,5月5日曾呕吐蛔虫1条,口干喜饮。查体:巩膜轻度黄染,剑突下明显触压痛,右上腹腹肌紧张,体温382℃,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血常规:血红蛋白114g/L,白细胞87×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8,嗜酸粒细胞002。肝胆B超提示:①胆总管下端活蛔虫1条;②胆囊积液并胆囊炎。证属肠寒胃热,蛔窜胆道,气机不利,郁而化热。治宜温脏安蛔、疏肝利胆。

【处方】乌梅15g,细辛3g,干姜10g,当归10g,制附片6g,蜀椒3g,桂枝6g,黄柏10g,黄连10g,党参10g,柴胡10g,延胡索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针刺取胆囊点强刺激,泻法,留针20分钟,百虫巢予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2次。拔罐穴位:期门、胆囊区压痛点、巨阙穴,留罐10~15分钟,每日2次;拔罐后胆囊区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0分钟。上法治疗8天,诸症悉除。复查B超提示:胆囊、胆总管无异常发现。于1990年6月15日出院。

【解析】本案属肠寒胃热,蛔虫不安而上窜胆道,故以乌梅丸使蛔闻酸止,遇辛伏,得苦下,同时加用针刺、拔罐、按摩综合疗法,以加速排蛔愈疾之目的。张氏治疗蛔厥,配合针灸、拔罐、按摩,方法独特,并能取得疗效,其法可参。

(十一)石永昌治疗蛔厥验案[石永昌妊娠蛔厥治验四川中医,1996;14(11):47]

王某,女26岁。患者因妊娠6个月,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6天,于1991年4月1日急诊入院。入院诊断:①胆道蛔虫并感染;②妊娠6个月。经抗感染、补液、镇痛、镇静等对症治疗4天,患者病情继续加重,腹部阵发性绞痛发作频繁,伴发热(体温39℃)。用阿托品05g,哌替啶50mg交替注射,6小时1次,仍绞痛不止。至第9日,用普鲁卡因加葡萄糖静滴,病情恶化。急请中医会诊:患者呈急性重病容,因腹痛而大声叫喊,辗转床头,手足厥冷,呕吐食物残渣,畏寒、发热,舌质红绛,苔焦黄起芒刺,口臭,脉滑数,大便11天未解。脉症合参为阳明腑实,蛔虫上窜所致。治疗:通腑泄热,安蛔止痛,祛邪安胎。

【处方】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5g(另包后下),芒硝12g,厚朴、枳实、黄芩各l0g,广木香3g, 2剂。

1剂后大便即通,但量少干结,腹痛大减。第2剂服完,大便质稀,腹痛止,体温375℃,脉弦缓,舌质淡红,苔薄黄有津。停药观察2日,诸症悉除,痊愈出院。后随诊,患者已在我院妇产科顺产一男婴,母子平安。

【解析】治疗胆道蛔虫,我们一般多采用乌梅汤、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之类,无大承气汤之治验。患者妊娠6个月,而芒硝、大黄、枳实、厚朴均属妊娠禁用之品,石氏大胆用之,因为该孕妇为虫团阻塞肠道,有痞、满、燥、实四证俱备的阳明腑实之征,非下不能去其病因。又因“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用通下法清泻热结,则邪去正安。《内经》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缘千古绳墨而循其道而行之,收奇效也。

(十二)尹淑香治疗蛔厥验案[尹淑香胆蛔合剂治疗小儿蛔厥证120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1996;5(2):67]

王某,男,13岁,因上腹部阵发性绞痛1天,伴吐蛔虫1条而入院。查体:T 375℃,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痛苦面容,辗转不安,头额汗出,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口唇略干,舌质稍红,舌苔薄黄,心肺正常,腹软,剑下偏右压痛明显,无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四肢欠温,脉象弦数。血象:白细胞102×109/L, 中性粒细胞064, 淋巴细胞029。大便镜检蛔虫卵(+)。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症。中医诊断:蛔厥症。中医辨证属蛔窜胆道,郁阻胆腑,气机不利。治宜疏肝利胆,安蛔止痛。

【处方】茵陈20g,乌梅12g,细辛3g,生大黄8g,枳壳8g。每日1剂,水煎200m1,分2次服。

连服2剂后痛止,继用驱蛔灵每日2g,连服2日,便出蛔虫12条,继服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以善其后。观察2天,未再发作,住院5天,痊愈出院。随访2年未再复发。

【解析】胆道蛔虫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或受凉发热致蛔虫乱窜,阻塞胆道,气机不利而致腹痛。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予安蛔止痛,待腹痛缓解后再予驱虫。根据治蛔宜酸、辛、苦并用的原理,采用乌梅、细辛、大黄,使蛔虫静伏而下则痛止。茵陈性微寒,味苦,能清热利胆,扩大胆囊,有利于蛔虫退出。“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采用大黄、枳壳通利腑气,以达到驱虫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含有去甲乌药碱,能扩张血管,有松弛胆道括约肌的作用,其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能麻醉虫体。乌梅、大黄、枳壳均能收缩胆囊,对胆管紧张性的增加有缓解作用,从而使全方共奏疏肝利胆,安蛔止痛之功效。该方药味少,易为小儿接受,药力专一,临床上值得借鉴。

(十三)卢昌义治疗蛔厥验案(卢昌义经方治疗消化道急症验案吉林中医药,2001;2:48)

王某,男,16岁,农民,初诊:1984年1月5日。剑突下偏右疼痛1天,痛时呼天嚎地,手足厥冷,腹部皮肤突起如头足,痛止如常人,时有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脉细弦偏数。证属蛔厥,拟大建中汤加减。

【处方】党参12g,枳壳、乌梅、槟榔、川楝子、干姜各l0g,柴胡、川椒各6g。

3剂,水煎服,疼痛即止。

【解析】大建中汤主治证为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本案为蛔厥之证,蛔虫因脏寒恶其生境而上下乱窜,或扭结成团,脾胃气机阻滞,故恶心呕吐、上冲皮起出现头足,腹痛剧烈。卢氏方中以川椒驱杀蛔虫,复加乌梅、槟榔、川楝子加强杀虫之力,干姜温脾阳,党参益脾气,枳壳、柴胡一升一降,复其气机,细辛有表面麻醉作用,麻痹蛔虫。去大建中汤之饴糖,恐甜与蛔病不宜,药病相得,3剂取效。该案显示卢氏所用经方对蛔厥所引起的腹痛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临床可供参考,而未言明该方能否有助于虫体的排出。

(十四)王自立治疗蛔厥验案[李文艳王自立老中医验案3则新中医,2003;35(9):61]

郭某,女,22岁,1999年3月3日初诊。患者阵发性腹痛38天,加重3天。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以上腹及脐周为甚,伴有钻顶感,发作时常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苦水及黏液,严重时出现四肢厥冷,昏不知人。查体:痛苦面容,形体消瘦,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呈舟状,按之柔软,上腹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墨菲征(-),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弱。腹部B超提示:肝体积稍大,被膜光滑整齐,内回声均匀,胆囊壁光滑整齐,内未见异常回声。胆总管上段内双线连续条索状高回声,胆总管内径5mm,胰腺及肾脏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症,中医诊断:蛔厥症。

【处方】以乌梅丸化裁:白芍、枳壳各60g,党参、乌梅、香附、郁金各30g,细辛、黄连、桂枝、花椒各l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剂,每剂均浓煎成300 ml。

服后第1天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服用5剂后疼痛缓解。复查B超提示:蛔虫仍在胆总管,但胆管内径扩张至7mm,胆囊体积减小。在上方基础上加大黄3g,芒硝15g,以加速蛔虫排出。服3剂后,复查B超提示:蛔虫排出胆管,胆总管内径恢复至3mm,管腔未见异常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解析】本案的病机为虫体阻滞,肝胃不和。方用乌梅丸化裁,重用白芍、枳壳。白芍性味苦微寒,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枳壳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具有理气宽中、消食化痰、散积消痞之功。王氏重用两药,取其理气宽中、缓急止痛之功,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白芍、枳壳有松弛肝胰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分泌、排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

2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下)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15

3赵伯智关幼波肝病医案解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