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20

第20章 肝痈 (1)

第6章 肝痈 (1)

肝痈是指肝脏脓疡性疾病,以寒热往来或寒战高热,右胁肋疼痛,肝脏大为特征。常因毒热入侵肝脏,腐化成脓而致本病。肝痈属内痈范畴,包括西医中的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肝脓肿。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感受疫毒,或嗜酒肥甘而生热,或阳亢肝郁而化火,致火热成毒,瘀滞于肝,使血肉腐败而成痈。其中热毒痰瘀是致病主因,热瘀互结,熏滞于肝,致气血凝阻,肉腐成脓为致病机制。由于热毒痰瘀壅结于肝,化腐成脓,治当以清热解毒、化痰祛瘀、消痈排脓为法,对肝痈成脓期有较好疗效,可免手术之苦。

本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称之为“肝雍”,后世多沿此而言肝痈。宋元医籍中也有一些对肝痈的论述,清代对于肝痈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着历代医籍的不断补充完善,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中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也更为成熟。

一、辨 证 论 治

(一)湿热中阻

【证候】发热恶寒,汗出而热不退,右胁胀痛,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倦怠肢软或面色灰黯如垢,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分析】湿热中阻,脾胃为邪所困,运化水谷及受纳功能失司,久则内伤于肝,气血运行不畅,腐肉败血而成内痈。湿热中阻,卫气被遏,故见发热恶寒,湿滞于内故汗出而热不退。肝痈已成则右胁胀痛,脾胃运化失常则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倦怠肢软;脾不升清则面色灰黯如垢,湿性黏滞故大便不爽,热邪下注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脘闷腹胀者加枳壳、川朴、大腹皮;便溏尿少,口中甜者加苍术;纳呆或无食欲者加炒麦芽、鸡内金。

(二)热毒蕴结

【证候】胁痛剧烈,胁肋膨满,身热持续不退,时时汗出;口苦,纳呆,甚则神昏、谵妄、发斑、黄疸;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分析】热毒蕴结于肝脏,内腐成痈故胁痛剧烈,胁肋膨满;热毒炽盛,迫津外泄则身热持续不退,时时汗出;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则纳呆、口苦,甚则胆汁疏泄失常而发为黄疸,热毒熏蒸于外则发斑,扰及心神则可见神昏、谵妄;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均为热毒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加减。

高热者,加石膏、知母、莲子心;吐血便血者,加侧柏炭、仙鹤草、白及、白茅根或云南白药冲服;神昏、谵妄、发斑者,加水牛角、安宫牛黄丸。

(三)气滞血瘀

【证候】右胁疼痛拒按,局部微隆起,或呼吸牵痛,转侧不利;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涩。

【分析】外伤或肝痈已成日久,气血运行不畅,郁于肝脏故右胁疼痛拒按,局部微隆起;呼吸、转侧则牵及肝脏故疼痛增且转侧不利;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

肝胆湿热,瘀血停滞,加茵陈、飞滑石、连翘、石菖蒲、白豆蔻、藿香,或本方合龙胆泻肝汤加减;热毒炽盛,气滞血瘀,用本方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正虚邪恋,瘀毒未净,偏气血亏虚者,本方合八珍汤加减,偏阴虚内热者,本方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四)肝郁化火

【证候】高热或寒热往来,胸胁闷痛;腹胀痛,胃脘嘈杂,呃逆呕吐,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分析】肝痈日久,腐肉蕴结于内化热化火,故见高热或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火热之邪传于胃肠则腹胀痛,胃脘嘈杂;火热上炎则呃逆呕吐,热邪伤津则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火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柴胡清肝饮(《医宗金鉴》)加减。

疼痛甚,加延胡索;热甚,加大青叶,金银花,并加重连翘用量;口渴加天花粉、知母;气虚,加黄芪、党参。

(五)肝阴亏虚

【证候】胁肋隐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肝痈日久,耗伤机体阴津,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胁肋隐痛为虚痛;阴虚则内热故见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一派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加减。

胁痛明显者,加柴胡、白芍、丹参;胃纳不佳,呕恶,乏力者,酌加黄芪、白术、麦芽、谷芽、陈皮、制半夏、竹茹;烦热甚者,加地骨皮、青蒿、金银花。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叶熙春治疗肝痈验案(《叶熙春医案》)

毛男,五十岁。二月。昌化。

气滞血瘀,肝络失疏,右胁下胀痛,按之更甚,难以转侧,身热口渴,不时索饮,烦躁不宁,近日来胃纳反转佳,恐脓已成矣。脉象滑数,舌苔薄黄。拟予化瘀排脓。

【处方】赤小豆一两(包),酒炒当归尾三钱,酒炒赤芍二钱,桃仁一钱半(杵),制大黄一钱半,五灵脂三钱(包),半枝莲四钱,蒲公英五钱,金银花三钱,净乳香一钱半,另吞小金丹一粒。

二诊:肝痈已成化脓之候,身热未退,胁部痛势依然,仍难转侧。继宗前法。

【处方】赤小豆一两,酒炒当归尾三钱,酒炒赤芍二钱,桃仁一钱半,制大黄一钱半,蒲公英五钱,炒蒲黄三钱,金银花三钱,五灵脂四钱(包),败酱草五钱,净乳香一钱半,净没药一钱半,另吞小金丹一粒。

三诊:两进化瘀排脓之剂,便下黑秽甚多,热势顿减,胁部胀痛渐缓,且能转侧安卧。脓去积瘀未净,原法继进。

前方去五灵脂加粉丹皮一钱半续服。

【解析】肝络失疏,气滞血瘀,郁热化腐成脓,故胁下胀痛、拒按、难以转侧、身热口渴,胃之热并于肝故胃纳转佳,治当活血祛瘀、解毒排脓。叶氏方用当归尾、赤芍、桃仁、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化瘀,以赤小豆、半枝莲、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排脓,加制大黄以通腑消瘀。药后便下黑秽,脓去热减则胁部胀痛得以缓解。

(二)杨百明治疗肝痈验案[杨百明肝痈治验三则湖北中医杂志,1994;16(107):40]

(1)冷某,女,52岁,1991年12月16日入院。

因发热恶寒右上腹疼痛20余天来诊,在当地医院诊为“肝脓肿”,因惧怕手术而转我院。

诊见:右胁肋胀痛,寒热往来,恶心呕吐,不欲食,面色萎黄,神情疲惫,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查体:体温383℃,巩膜不黄,肝剑突下4cm,肋下2cm压痛明显。B超示:左半肝(外下段)见有一60cm×45cm大小混合光团,呈蜂窝状,回声欠均质。

诊断:肝痈。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散结消痈。

【处方】小柴胡汤加味:柴胡、人参、姜半夏、生大黄、桃仁各l0g,甘草6g,薏苡仁、蒲公英各30g,冬瓜仁、黄芩、皂角刺、花粉各15g。

水煎服,每日一剂,配合抗生素治疗。

3剂服后,热退吐止,大便正常,以上方加减略有出入,共服31剂,至出院时,自感无不适,B超复查脓肿缩小为26cm×22cm,呈细小蜂窝状。

继服10剂,B超再次复查有22cm×19cm光团回声(已成瘢痕),随访1年未复发。

【解析】本病之形成,为肝失疏泄,气郁血凝,郁滞化热,肝火内积,渐腐为痈。《伤寒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本案宗仲景之意,患者右胁肋胀痛,寒热往来,恶心呕吐,不欲食,有柴胡证,故投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以治标,合大黄、桃仁活血消痈,薏苡仁、冬瓜仁、蒲公英、皂角刺、花粉清热散结、消肿排脓以治本,药证相符,标本兼治,收效满意。

(2)王某,女,63岁,1990年9月23日就诊。

上腹疼痛,胀满不适20天来诊。曾去某市医院经CT、B超检查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经注射氨苄西林、甲硝唑、诺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减轻,而要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形体消瘦,面色红赤,期门穴处微肿,压痛,拒按。右肋下痞块,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5年前发现“糖尿病”,3个月前背部发痈已治愈。检查:体温387℃,白细胞 178×109/L,中性粒细胞087,淋巴细胞013,肝功能正常。B超示:右半肝见直径分别为30cm,25cm大小混合光团,呈蜂窝状。

治宜清热泻火,养阴益胃。

【处方】清胃散加减:生石膏、生地黄各30g,黄连、当归、牡丹皮、沙参各10g,升麻6g,麦冬、玄参、花粉各24g。水煎服。

配合抗生素治疗,1周后诸症均减。停抗生素,原方加减共服35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