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17

第17章 积聚 (1)

第5章 积聚 (1)

积是指在人体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地较硬的积块,并有疼痛为特征的一类病;聚是以感觉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因积与聚常常同时并见,故习称积聚。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积聚涉及腹腔脏器多种疾病,而在临床又比较常见的一类病证。积和聚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积证表现为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且结块大多由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疼痛逐渐加剧,痛有定处,一般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腹内病变的同时,常出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病情较重者甚至面色萎黄,形体日渐消瘦。聚证则表现为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或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但无积块,一般病程较短,多属气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亦不如积证明显。

西医学中的腹部肿瘤、肝脾大、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积聚的形成,情致抑郁、饮食损伤、感受邪毒及它病转归是主要原因,然各种致病原因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积聚的发生主要关系到肝、脾两脏;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积聚主要病理变化。其中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则气滞、血瘀、痰结三者均有,而以血瘀为主。情致抑郁,气机阻滞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若偏重于影响气机的运行则为聚;气血瘀滞,日积月累,凝结成块则为积。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煎煿辛辣之品,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以致湿浊内停,甚至凝结成痰,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气机瘀滞,血脉瘀阻,气、血、痰互相搏结,而引起积聚。寒、湿、热等多种外邪及邪毒如果长时间作用于人体,或侵袭人体之后留着不去,均可导致受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凝,日久形成积聚。

一、辨 证 论 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证候】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病情常随情绪而起伏;苔薄,脉弦。

【分析】肝气郁结,脾气为之不舒,肝脾气机阻滞,故发为聚证,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为肝脾所主,气机郁滞故脘胁之间时或不适;情志为病首先病及气分,《济生方·积聚论治》云:“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留结而为五积。”而肝主情志,故因肝气郁滞所致之聚证,病情常随情绪而起伏;苔薄,脉弦均为肝气郁滞的表现。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万病回春》)加减。

瘀血内滞,加三菱、莪术;脾虚不运,加黄芪、人参。

2食浊阻滞

【证候】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

【分析】食浊阻滞,脾失健运,以致湿浊内停,凝结成痰,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使气、血、痰互结,发为积聚。食浊停滞,故腹胀或痛,便秘,纳呆;食浊为实邪,停滞于内故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为食浊阻滞影响气机的表现。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和剂局方》)加减。

腹胀,加厚朴、神曲;疼痛,加延胡索、徐长卿。

(二)积证

1气滞血阻

【证候】肋下癖块,以及癥瘕积聚,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或女子月经闭止等,舌质紫黯,舌苔薄白,脉弦。

【分析】气血运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气滞血阻聚于局部而成积块,故肋下癖块、癥瘕积聚;气机郁滞,血不行而停滞,故腹中疼痛或女子月经闭止等;舌苔薄白,脉弦为气滞血阻之象。

【治法】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方药】 鳖甲煎丸(《金匾要略》)加减。

肝肾阴虚,加女贞子、旱墨莲;脾肾阳虚,加干姜、制附子;出血,加白及、仙鹤草;腹水,加大腹皮、防己。

2血瘀内结

【证候】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分析】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气不行则结聚于局部,血不运留而成瘀,故成积证,证见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气机郁结,脾气失运,故饮食减少,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养机体则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为气结血瘀之象。

【治法】祛瘀软坚生新。

【方药】大黄虫丸(《金匮要略》)加减。

郁而化热出现黄疸加茵陈、黄柏、栀子;有腹水加龙葵、白英、大腹皮、猪苓;疼痛较剧加延胡索、徐长卿、乳香、没药。

3正虚瘀结

【证候】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分析】积块形成日久,耗伤正气,瘀结更甚,故成正虚瘀结之证,见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正虚日甚,故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为正虚瘀结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方药】化积丸合十全大补汤(《杂病源流犀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食欲缺乏,加谷芽、麦芽、山楂、鸡内金;腹水,加泽兰、益母草。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张子和治疗积聚验案(《续名医类案》)

张子和治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杯覆而大痛不住,药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患之,乃求于张。张至,适巫者坐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疾者,至是大笑不可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张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又曰:喜胜悲。《内经》亦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足增其痛耳。(妙人妙想,触机即应,故古今真能治疾者,子和一人而已。)

【解析】患者以父死大悲,悲而致腹中成块,正如《素问·举痛论》云:“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肝主疏泻情致,本病以大悲而气郁成块,正是“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燔针、炷艾虽能治之,张氏以情胜情之法,使患者郁结之气机得以舒畅,故能获效。然认为针灸增其痛,较为偏颇。

(二)缪希雍治疗积聚验案(《续名医类案》)

孙俟居比部病,腹中若有癥瘕,不食不眠,烦满身热。仲淳投以人参、白芍、茯苓、麦冬、木通、枣仁、石斛,方甫具,史鹤亭太史至,见方中有大剂人参,骇曰:向因投参至剧,此得无谬乎?仲淳曰:病势先后不同,当时邪未退,滞未消,故不宜,今病久,饱胀烦满者,气不归原也,不食者,脾元虚也,不眠而烦者,内热津液少也,今宜亟用此方矣。四剂而瘳。后复病,仲淳诊之曰:此阴虚也,非前证矣。更以麦冬、白芍、枸杞子、五味、生地黄、车前子,而热遂退。

【解析】癥瘕虽多为气滞血瘀而成,然本病中患者先投人参而病剧,是因为当时邪未退,正未虚而补;时下患者病久,正气已虚,当补正为要,故方中投大剂人参而愈,是当补而补也。病及阴分,当投益阴之剂。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故治疗过程中当以辨证为要。

(三)喻昌治疗积聚验案(《续名医类案》)

一女子耳下肿赤,寒热口苦,月经不调,小腹内结一块。此肝火气滞而血凝也。先用小柴胡加山栀、川芎、牡丹皮,又用柴胡清肝散而痊。

【解析】本案中患者小腹内结一块可考虑为积聚,然伴见耳下肿赤,寒热口苦,火热之状明显,当是火郁血凝,治以小柴胡加山栀、川芎、牡丹皮疏肝开郁兼清其热,次用柴胡清肝散直挫其热则气血畅而诸症悉愈。

(四)朱丹溪治疗积聚验案(《古今医案按》)

(1)丹溪治一妇人,死血食积痰饮成块,或在两胁,动作,腹鸣嘈杂,眩晕身热,时发时止。用黄连一两(用茱萸、益智各炒其半,去茱、益不用),香附(童便浸)、山楂肉各一两,萝卜子一两五钱,三棱、莪术(俱醋煮)、桃仁(留坚去皮)、青皮、麦芽曲、山栀子、台芎各五钱,炒为末,炊饼丸。

【解析】郁者,郁滞不通之义也,《丹溪心法》有六郁之说,即气、血、痰、火、食、湿六种郁证,创有越鞠丸专治六郁。本案中患者为死血食积痰饮成块,属六郁范畴,方中三棱、莪术、桃仁去其死血,山楂肉、萝卜子、麦芽曲消食化积,香附、青皮行气化饮,黄连、山栀以清其热。朱氏以炊饼为丸以顾护胃气,用丸剂缓消。

(2)一妇人,年三十六,家贫多劳,性急,自七月经断,八月小腹下有块偏左,如掌大,块起即育,至半月后,腹渐肿胀,食减,夜发热。其脉十月间得虚微短涩,左尤甚。初与白术一斤,和白陈皮半斤,作十帖煎服。外以三圣膏贴块上,经宿则块软,再宿块小,近下一寸。旬月后,食时热减,又与前药一料,加木香三两,每帖研桃仁九个,尽此剂病除。

【解析】患者平时多劳,劳甚则气耗伤脾,又经断,故成积聚之证。案中患者脉虚微短涩为虚证,又腹渐肿胀,食减可知为脾虚气滞夹瘀,治以补剂扶正内服,消痞膏药外贴,内外分治,故疗效明显。然内服方中仅白术、陈皮两味,略显单薄,临证处方时应兼治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