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13

第13章 肝炎 (2)

第一节 肝炎 (2)

3.调理脾肾肝,当以中州为先慢性肝病多病延旷日,久病多虚或虚实相间,或虚多邪少,而致阴阳不调,气血不和,寒热错杂,终致“阴阳反他”(《素问·玉版真要》)。王老常谓,疑难杂证“治疗之要,惟调理二字”。调者,调节阴阳虚实之谓;理者,疏理气血脏腑而言。慢性肝病崇尚调理肝脾肾三脏,而又以中州为先。脾居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湿之枢纽,又为肝病波及之要害。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在治疗中均应注意调理中州,稍佐祛邪。治脾常以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并常重用党参、白术至15~30g,以补后天培中土。王老还特别注意通便行滞,临证必问患者大便是否通畅,有无便秘,若见大便艰涩难下,不管一日一行或数日一行,即相机投以通便行滞之大法,屡见奇效。用药常选生大黄等。治肝又分肝热、肝郁、肝血虚、肝阴虚之证,多用养肝柔肝之品,常选当归、生地黄、白芍、鳖甲之属。疾病后期善用附桂调治脾肾,更乃王老独到之处。强调乙癸同源,补肾常能更好补肝,乃取其阴阳互根,并自创补肾冲剂,药用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等温煦后天,常获显效。

4.气血当同治,痰瘀要并重肝病“初为气结在经,久必血伤入络,终则穷必及肾”,常始于肝郁气滞,湿痰瘀阻,进而肝郁气滞,湿痰与瘀血凝聚形成痞块,气血失和。故立初治其气、继治其血、末治脾肾之法,而气血同治、痰瘀并重则贯穿始终。肝性窜动,其用常有余,故称“刚脏”;又能藏血、调血,是谓“血脏”,其体常不足(阴血易耗),肝为邪郁则失其疏泄调节之常,最易伤血,导致瘀痹络脉,故肝病初期即“益气养血不嫌其早”,以安“未受邪之地”。活血化瘀对顾护肝体、畅达肝用具有重要意义。益气常用黄芪、党参之类,以使气行则血行,气旺则鼓动有力;活血则有轻重之分,轻症用桃仁、红花、赤芍、刘寄奴之类,重则大黄、穿山甲、鳖甲等;养血则用当归、白芍,以使气足能以行血,阴血足则脉道充。

肝病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停留为痰,常与瘀血胶结,久之则成胁下积块。故活血常兼以化痰,使瘀去痰消,用药常选半夏、泽兰、陈皮、川贝母、牡蛎、莱菔子、郁金等,其中泽兰与半夏相配乃王老之心得,且泽兰有时重用至30g。因泽兰除能通行肝脾、祛瘀通经之外,还有行水之功,其性微温,其味清香,配以半夏化痰软坚,对于痞块、腹水最为相宜。

汪履秋临证心得

1.慢性活动期,以清肝利湿为先慢性肝炎活动期常表现为黄疸加深,恶心欲吐明显,脘痞腹胀,纳少便溏。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阳性。此时主要是湿热邪毒,内蕴肝脾。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病变脏腑重在脾胃肝胆。因此治疗首先从清肝利湿着手,邪毒去,湿热清,则诸症自除。且清肝解毒能针对本病病因(乙型肝炎病毒)起治本作用。临床上他常用夏枯草、黄芩、黄柏、栀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地耳草、蒲公英、矮地茶等清肝利湿。黄疸明显者,加茵陈、鲜大麦苗等;黄疸日久不退者,加青黛、明矾;大便秘结者,加用生大黄通腑,即使大便正常者,通便也有利于邪毒的排出;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者,重用垂盆草、夏枯草、蒲公英、鸡骨草、山豆根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者,重投土茯苓、地耳草、蒲公英、贯众、桑椹、大青叶等;胸闷、腹胀、苔腻者,加强化湿,常用车前子、滑石、泽泻、茯苓、猪苓、厚朴等淡渗分利,同时渗湿利尿也有利于邪毒的祛除。每味药用量15~30g。

在清肝解毒时要注意苦寒不可太过,中病即止,因为慢性肝炎多是肝脾同病,过于苦寒,易损伤脾阳,不利于湿邪的祛除。并可适当配以白术、薏苡仁等健脾助运之品。利湿之品也不可过于久用,因为在慢性肝炎活动期因邪毒耗伤阴津,每有阴伤倾向,过分利湿则可加速阴伤。另外,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也不宜用补益之品,特别是表现为腹胀、便溏等湿困脾阳之证时,不可误认为脾气不足,而投补脾壅滞之剂。对于当归、白芍、枸杞子等阴柔之品,亦不宜过早投施,以免邪恋不去,病情缠绵。

2.慢性迁延期,以健脾养肝为要慢性肝炎迁延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不耐劳累、饮食量少、大便溏、右胁隐痛、头晕目眩、口干、少寐、面色少华等一派肝脾两虚之症状,多由湿邪困脾、阳气受损,或湿热久羁,热盛伤阴,或过用苦寒化燥,肝阴受劫。此时正虚是主要矛盾所在,必须以补气健脾、养肝柔肝为其治疗大法。补气健脾以参苓白术散为主,常用药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黄芪、玉竹等;养阴柔肝主要以一贯煎加减,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石斛、当归、白芍、枸杞子等,或者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既能健脾,又能养肝。健脾养肝对改善白蛋白、球蛋白之比也较好。他指出,在使用健脾养肝之品时必须注意补气健脾,不可过于温燥,否则会重伤其阴,而在养阴柔肝之际亦要注意不可过于滋腻,以免碍脾伤胃,阻滞气机。特别是后期演变成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萸肉等更属禁忌。

3.邪毒蕴结时,以化瘀疏肝为主慢性肝炎邪毒蕴结于肝,每易引起肝失疏泄,而见两胁隐痛、黄疸日久不退、胸闷腹胀等,故疏肝调气亦为临床必用之法。尤其是对黄疸明显的活动性肝炎或胆汁淤结之肝炎,疏肝之法每多有较好的疗效。疏肝理气主要用四逆散、逍遥散之类,药如柴胡、枳壳、川楝子、青皮、佛手等,其中柴胡必须重用,可用至10~20g,不必拘于“柴胡劫肝阴”之说。调气不能只限于疏肝,还有宣理肺气、升降脾胃等法,亦有利于气机的调畅。宣理肺气常用紫菀、苦杏仁、桔梗等。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畅,则肝气易疏。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则有利于肝胆疏泄功能的恢复。故临证之时,常配用升麻、柴胡升脾气,陈皮、半夏降胃气。他指出,疏肝调气药每多辛香温燥,用之不当亦有伤阴动血之虞,故临床除必须辨证准确外,尚要注意选用气味轻清、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如玫瑰花、绿梅花、玳玳花、香橼皮等。对已有阴伤之象者,则又须配白芍、石斛、枸杞子等柔肝之品,刚中有柔,疏中有养,相得益彰。

慢性病毒性肝炎因邪毒蕴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还可致瘀血内停,临床表现为两胁刺痛、胁下肿块、面色晦暗、颜面赤丝血缕、舌质紫黯等。故化瘀之法亦为本病所常用,特别是在慢性肝炎肝脾大明显时,活血化瘀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常用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加减,药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五灵脂等。胁下症块明显,常加用炮穿山甲、炙鳖甲等,甚者可用土鳖虫、莪术等,或用鳖甲煎丸。他指出,对于阴伤有热、络伤血溢的患者,活血药特别是破血之品多不宜使用。在选用活血化瘀药时亦应注意尽量辨证选用。如在急性活动期,宜首选牡丹皮、虎杖、赤芍等清热解毒活血之品;对伴有气滞者,宜选用既可理气,又能活血的药物,如郁金、川芎、川楝子等。

4.症状繁多时,宜审证求因治疗

(1)胁痛:胁肋为肝之分野,胁痛多由肝气郁结所致。故一般胁痛,多选用柴胡疏肝汤等疏肝调气。病久入络,则多用东垣复元活血汤化瘀通络。“百病多因痰作祟”,痰气郁阻者,还可加化痰通络的白芥子、制南星、橘络等。若疏之不应,则改用养阴柔肝法,取何首乌、枸杞子、白芍、生地黄等,或用清金制木法,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等。

(2)腹胀:腹胀有虚有实,实者多由血结于肝,气滞不行所致,治用行气活血之法;虚者多属脾虚不运,治当“塞因塞用”,以补气健脾为主,枳术丸为常用方;若脾虚水停,趋于臌胀者,则以春泽汤为主,健脾利水。常用鸡内金粉、莱菔子粉、沉香粉吞服,或用皮硝、丁桂散敷脐以消胀。

(3)出血:本病后期肝肾阴伤,营热不清,络脉受损,每每出现齿鼻出血等,治疗多从泻火凉血着手,常用千金犀角散合泻心汤加减,其中犀角打粉或水磨,生地黄鲜者打汁效果尤佳,同时还常加用青黛、明矾、等以加强止血之力,三七粉、云南白药对各种出血均有效,亦可随证选用。

谌宁生临证心得

1.急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因应从外因立论,主因是湿热入侵。病机为外感湿热,内蕴中焦,侵犯脾胃,熏蒸肝胆。由于急性肝炎病程短,患者正气未损,一般预后好,所以对急性肝炎的辨治宜简不宜繁,不必辨证分型。在以上理论指导下,自拟急肝方:茵陈、地耳草、土茯苓各15g,栀子、黄柏、木通、夏枯草各10g,甘草5g。临床应用后,在缩短病程、节省费用等方面可收到良效。急性肝炎病因虽均由湿热所致,但因湿热有轻重程度之分,故临床辨证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之分,但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治疗急性肝炎虽不必分型,但不可一法一方,始终不变,应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分阶段治之。因为病初属邪盛阶段,虽有脾失健运之候,但因湿阻中焦,损伤脾胃,故治肝时不宜补脾,更不能滋阴,因补脾和滋阴均可留邪,使湿热之邪难祛,而致病证缠绵难愈。故急性期务必以清热利湿为主,以求邪祛正复。经过治疗,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接近正常,往往为邪祛而正未复,则可改用调理肝脾之法。

2.慢性肝炎应从病因病机病理及防治肝硬化和癌变方面整体施治。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理及病机,肝炎病毒(湿热夹毒)是致病的主要病因;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正气虚弱,脾肾功能受损)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组织损伤,微循环障碍(肝郁气滞血瘀)是基本病理变化。故治疗上应遵循以下三点。①解毒以祛邪:目的是祛除病因。不彻底清除肝炎病毒,则慢性肝炎难求痊愈。清热解毒可作为施治本病的基本大法,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虎杖、鸡骨草、猫爪草、垂盆草、夏枯草、半枝莲、半边莲、地耳草、板蓝根、山豆根等。②补虚以扶正:目的是针对病机,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当代许多专家认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导致慢性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的脾与肾与人体免疫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盖因脾统血,司运化,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而肾主骨生髓藏精,为先天之本。故补益脾肾,不仅可以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促进肝炎病毒的清除,补益脾肾实为本病补虚扶正的根本大法。常用药物:生黄芪、西党参、白术、山药、茯苓、桑椹、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巴戟天、鹿角霜等。③化瘀以固本:目的是针对病理,因肝组织损伤、微循环障碍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病变恢复,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实验研究证明:在慢性肝炎特别是活动性肝炎时,由于肝细胞炎症,肝细胞肿胀及纤维组织增生等原因,造成微循环紊乱、障碍而影响肝脏有效血流量。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减少病变部位的缺血,增加肝脏营养及氧的供应,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并且有防治肝硬化和癌变的作用。常用药物有:赤芍、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泽兰、莪术、三棱、三七、鳖甲、龟甲、穿山甲(代)等。

以上三法虽各有区别,但可互为因果,不可孤立而视之。必须解毒、补虚、化瘀三法并用,方可取到祛邪、扶正、固本的多重疗效。据此自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方药为:生黄芪30g,西党参、山药、紫丹参、赤芍、桑椹、虎杖、白花蛇舌草各15g,茯苓、女贞子、枸杞子、淫羊藿各10g,生甘草5g,对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和清除乙肝病毒,均有较好疗效。

3.重型肝炎重型肝炎证候千变万化,病机错综复杂,但其病因病理不外“毒”“瘀”二字,毒为致病之因,毒盛必导致瘀甚,而瘀甚则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形成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针对这一病因病机,治疗重型肝炎的法则,必须重在解毒,贵在化瘀,据此,自拟二个经验方:①解毒化瘀汤:白花蛇舌草、茵陈、赤芍、紫丹参各30g,地耳草15g,生栀子、广郁金、石菖蒲、木通各10g,生枳壳6g,生甘草5g,生大黄10~15g(后下);②凉血化瘀汤:赤芍60~80g,丹参、葛根、白花蛇舌草、虎杖各15g,生大黄10g(后下)。两方随症加减,配合西药综合支持治疗,在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节省治疗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赤芍和大黄为治疗重型肝炎之要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二者均具有泻肝、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效,故经常联用,且剂量宜大。大黄在临床上采取内服与保留灌肠并举的方法,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