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急症中西医诊治手册
1252600000035

第35章 肝性脑病 (1)

第五节 肝性脑病 (1)

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是肝细胞功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之一。主要症状特征有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而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指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门体分流性脑病最为多见,发生的主要机制是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认真询问病史,注意有无诱发因素。重点查有无意识障碍、智能损害、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对肝病患者进行简易智力测验,内容以数字连接、数字标字试验、搭积木试验、签名试验为主,此类试验均有助于早期诊断。

(1)病史:有急、慢性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腔侧支循环的存在。大部分肝性脑病是由各型肝硬化引起(肝炎后肝硬化最多见);小部分脑病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病的急性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阶段;更少见的有原发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等。

(2)肝性脑病的诱因: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外科手术、感染等。

(3)临床表现:前驱期(Ⅰ期)以轻度情绪、性格改变为主,如兴奋、激动等;昏迷前期(Ⅱ期)以意识错乱及行为失常为主,如定向障碍、嗜睡和兴奋交替,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等,出现扑翼样震颤,最具特征;昏睡期(Ⅲ期)以昏睡和严重神志错乱为主,唤之能醒,但不能正常回答,共济失调;昏迷期(Ⅳ期),是浅昏迷逐渐转入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放大。

2.查体要点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应重点检查皮肤黏膜有无皮疹、瘀点,以及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

3.辅助检查要点

(1)血氨检查,慢性肝性脑病尤其门体分流性脑病多有血氨升高。在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脑病血氨多正常。血浆氨基酸失衡,支链氨基酸减少,芳香氨基酸增高,二者比值≤1(正常>3)。

(2)肝功能检测,常有明显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3)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如出现节律变慢,出现β波,两侧同时出现对称的高电压慢波。

4.中医辨证要点中医无肝性脑病的名称,可归属为昏迷、神昏、癫狂等范畴。病位在肝、脑,与肝、肾、脑、脾、胃等脏腑有关。常因肝病迁延不愈,邪热疫毒,伤及阴液,以致虚风内动;或因木旺克土,肝气犯脾,脾胃虚弱,聚痰生湿,痰浊上蒙清窍,以致神昏不识。本病病情危重,邪实正虚,肝肾阴竭。

(1)痰蒙心窍型:证候。神志呆痴,时昏时醒,精神呆滞,表情淡漠,嗜睡懒言,言语不清,渐入昏迷,伴咳逆喘促,痰涎壅盛,身热不扬,小便黄浊,苔腻而厚或浊腻,脉濡数或滑数。

(2)气滞血瘀型:证候。神昏狂躁,伴壮热夜甚,少腹满痛,胸胁痞满,腹大筋露,呕吐暗血,尿如米泔,齿龈及鼻出血,面色青暗,肤见珠丝,手掌发红,唇甲青紫,舌质深绛或紫暗,有瘀斑,脉沉实或沉涩。

(3)阴虚生风型:证候。谵语,头摇项扭,烦躁不宁,肢抽唇动,面容浮红,气粗口臭,齿衄,便结尿黄,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4)气阴两竭型:证候。嗜睡,神志模糊,渐至昏迷,气息低微,汗出黏手,两手乱动,舌淡苔薄,脉沉细。

鉴别诊断

肝性脑病的诊断的确定必须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1)如以精神症状为唯一突出表现的肝性脑病易被误诊为精神病,应注意排除。

(2)肝性昏迷还应与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鉴别,包括:代谢性脑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尿毒症、高钠血症、低钠血症等);颅脑病变(如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和感染等);中毒性脑病(乙醇、药物、重金属中毒等)。进一步追问病史,检查肝脏大小、肝功能、血氨脑电图等项,对肝病患者进行简易的智力测验,将有助于鉴别诊断。

简明诊断流程

治疗措施

1.治疗原则最理想的治疗是改善受损的肝功能及纠正肝衰竭的后果,但除了肝移植外,上述目的甚难达到。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纠正和控制肝性脑病的诱因。由于肝性脑病的真正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药物的治疗方案主要针对假定的引起脑病的毒性物质。

2.西医治疗

(1)消除诱因:某些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肝硬化时,药物在体内半衰期延长,廓清减少,脑病患者大脑的敏感性增加,多数不能耐受麻醉、止痛、安眠、镇静等类药物,如使用不当,可出现昏睡,直至昏迷。当患者狂躁不安或有抽搐时,禁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副醛、水合氯醛、哌替啶及速效巴比妥类,可减量使用(常量的1/2或1/3)地西泮、东莨菪碱,并减少给药次数。异丙嗪、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有时可作安定药代用。必须及时控制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快速和大量的排钾利尿和放腹水。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①饮食: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每日供给热能5020.8~6694.4kJ和足量维生素,以糖类为主要食物,昏迷不能进食者可经鼻胃管供食。脂肪可延缓胃的排空,宜少用,每日可进3~6g必需氨基酸。胃不能排空时应停鼻饲,改用深静脉插管滴注25%葡萄糖溶液维持营养。在大量输注葡萄糖的过程中,必须警惕低钾血症、心力衰竭和脑水肿。限制食物蛋白的摄入,有助于减少氨的产生。在Ⅲ或Ⅳ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并未接受蛋白质,此项治疗无意义。一旦患者能进食,每日食物蛋白摄入量30~40g为宜。一般蛋白摄入量不宜长期低于40g/d,否则可引起负氮平衡。神志清楚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至40~60g/d,纠正患者的负氮平衡,以用植物蛋白为最好。植物蛋白含蛋氨酸、芳香族氨基酸较少,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且能增加粪氮排泄。此外,植物蛋白含非吸收性纤维,被肠菌酵解产酸有利于氨的排除,且有利通便,故适用于肝性脑病患者。

②灌肠或导泻: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例如稀醋酸液)灌肠,或口服或鼻饲25%硫酸镁30~60ml导泻。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昏迷患者用乳果糖500ml加水500ml灌肠作为首先治疗,特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