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急症中西医诊治手册
1252600000018

第18章 腹痛

第十四节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腹痛起病情况,如病因、诱因、缓解因素、腹痛的部位、腹痛的严重程度、时间特点、伴随症状等。

2.查体要点①全身状况;②腹部体征:腹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③直肠指检。

3.辅助检查要点

(1)血、尿、便常规。

(2)其他检查(血、尿淀粉酶,生化检查、免疫学球蛋白、血清补体测定、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血清抗体测定等)。

(3)器械检查(X线、腹腔穿刺和灌洗、超声检查、内镜、CT、MRI等)。

(4)腹内外或术中直视下切除或穿刺取活组织诊断检查。

(5)其他,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血流图、心功能等检查。

4.中医辨证要点腹痛以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兼夹,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实痛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日久饮食少进,化源不足,实证可转化为虚证;又如素体脾虚不运、神疲、纳少、偶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而见脘腹胀痛、嗳腐、苔腻,成为虚实夹杂之证。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流通。

鉴别诊断

1.急性腹痛急性腹痛是指肠炎症、穿孔、破裂、梗阻、扭转、套叠、绞窄、栓塞等疾病所致腹痛。

(1)内脏急性炎症: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伴有明显剧烈腹痛,有时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查体有急性腹膜炎体征,有时腹腔穿刺抽出脓液或血性液体和实验室检查有大量脓细胞,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细胞均增高,血尿淀粉酶增高,结合超声X线、CT可证实诊断。见于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或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腹腔内各种脓肿等。

(2)内脏穿孔和破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伤寒肠穿孔、憩室穿孔等,特点是起病急、腹痛尖锐、剧烈、持续,急性病容,伴恶心呕吐、血压偏低、脉搏快弱、体温正常或升高、患者有烦躁不安、出汗、休克等表现,结合原发病史、急性腹膜炎体征、腹腔穿刺抽出食物残渣或脓液,化验白细胞计数高(伤寒例外)、超声X线和CT等检查诊断可确立。外伤性肝脾破裂、宫外孕出血、内脏晚期病变破裂出血等,它们的症状和体征及各种检查如上述穿孔破裂所见,但它们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易引起失血性休克,比穿孔更危急,须立即处理或手术。

(3)空腔脏器梗阻、扭转、套叠、绞窄:如胃肠、胆囊、妊娠子宫扭转、肠系膜扭转等。它们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不排便、不排气、急性病容,有时可有休克表现,有时出现腹膜炎体征,腹部可能触及包块,小儿可有黏液血便,结合病史和各种化验、超声X线和CT检查,可做出诊断。

(4)急性血管性疾病:常有肠系膜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栓塞,罕见的有急性肝静脉血栓形成(脾切除术后)、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脾动脉瘤等。肠系膜动脉硬化临床表现,多在中年以后发病,较少做出正确诊断,多见间歇性急性腹痛,常在饱餐后发作。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脐周围、偶为全腹,呈钝痛或绞痛,可向后背及下腹部放射,时间持续数分或数十分不等,可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肠系膜动脉栓塞见于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或心房纤颤等心脏病史,栓子突然脱落栓塞肠系膜动脉,腹痛突然发生,持续性绞痛进行性加重,痛不可忍,辗转不安,大汗淋漓,一般止痛和解痉药无效,吗啡和哌替啶只起暂时缓解效果,伴恶心呕吐、有时呕血和血便、腹部有腹膜炎体征,有时触及面团样肿物,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有肠腔胀气,超声检查、CT检查、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等有助于诊断。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同动脉栓塞。此外亦可见于急性肝静脉和门静脉血栓形成及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脾动脉瘤等。

2.慢性腹痛疾病的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多见于 20~50岁的病人,十二指肠溃疡男性较多见,表现为饥饿样痛,也可呈钝痛、烧灼痛、膨胀或痉挛样痛。疼痛特点为慢性,周期性及节律性发作,与饮食密切相关。胃溃疡疼痛多于餐后1h内发生,1~2h后缓解,下一餐后又发;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则多呈现饿痛,进食后缓解,且有夜间痛醒,进食或服抗酸药后疼痛缓解等特点,其疼痛过程每次持续数周,随后症状消失。经数月或季节性转换、精神紧张时再发。结合纤维胃镜、X线钡剂检查即可确诊。十二指肠溃疡如穿透者,可侵犯胰腺而产生向背部放射的剧烈疼痛,或与胆囊、肝脏连接,疼痛性质也随之而变化,必须经X线等辅助检查确诊。

(2)慢性胃炎:引起的疼痛主要位于上腹,缺乏特征性表现,临床确诊困难,常须经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才能确诊。

(3)胃癌:常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顽固性痛,食欲缺乏,餐后腹部饱胀不适及恶心。上腹痛有时酷似消化性溃疡,服抗酸药偶尔也可获得缓解,但缺乏节律性和周期性,病程呈进行性发展,体重明显减轻,胃酸低下或全缺,亦可在早期即出现幽门梗阻。

简明诊断流程

治疗措施

1.西医治疗腹痛者应查明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些如绞窄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坏死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①禁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②积极抢救休克;③有胃肠梗阻者应予胃肠减压;④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感染;⑤可酌用解痉止痛药,除非诊断已经明确,否则应禁用麻醉止痛药;⑥其他对症治疗。

2.中医治疗

(1)寒凝腹痛: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高良姜、干姜、紫苏子、乌药、香附、陈皮等。

(2)热结腹痛:清热化湿,通腑导滞。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

(3)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白芍、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等。

(4)食积腹痛:消食导滞。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等。

(5)气滞腹痛:舒肝解郁,行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陈皮、枳壳、芍药、川芎、甘草等。

(6)血瘀腹痛:活血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肉桂、干姜、小茴香等。

常见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

外伤性肝脾破裂、宫外孕出血、内脏晚期病变破裂出血等引起的腹痛疼痛剧烈,起病急,其与内脏穿孔和破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伤寒肠穿孔、憩室穿孔等引起的腹痛类似,故易误诊、漏诊。内脏穿孔和破裂所致腹痛,特点是起病急,腹痛尖锐、剧烈、持续、急性病容,伴恶心呕吐、血压偏低、脉搏快弱、体温正常或升高、患者烦躁不安出汗、出现休克表现,结合原发病史、急性腹膜炎体征、腹腔穿刺抽出食物残渣或脓液、化验白细胞计数高(伤寒例外)、超声X线和CT等检查诊断可确立。外伤性肝脾破裂、宫外孕出血、内脏晚期病变破裂出血等所致腹痛,它们的症状和体征及各种检查如上述穿孔破裂所见,但它们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易引起失血性休克,比穿孔更危急,须立即处理或手术。

在腹痛的诊断上,应详细询问病史(如类似发作史、外伤史、手术史、月经史等)、伴随症状、疼痛的性质、程度等,仔细体格检查,才能避免误诊、漏诊。总而言之,就其误诊的原因主要为诊断经验不足,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询问病史及查体不详细。综上所述,在诊断腹痛时,必须多方面地考虑其可能的致病因素,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沉着冷静,才能避免误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