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38

第38章 带脉辨证 (2)

第18章 带脉辨证 (2)

原按:带脉绕腰一周,似箍桶之圆环,总束诸脉。带脉阻滞,导致拘急而痛,有紧张而急迫感。上述病例,疼痛沿带脉的循行部位,有如绳索扎紧之状。其病机,首先是肝肾不足,复因肝气郁结,带脉阻滞。临经带脉阻滞尤为明显,故见带脉拘急等一系列征象。治以缓带脉,疏肝气,补肝肾之法。选仲景芍药甘草汤,方中芍药治带下腹痛,甘草缓带脉拘急。考后世诸理带脉拘急方中,均离不开此二药,故重用白芍、甘草以缓带脉之拘急,增入延胡索、香附、紫苏梗疏肝气郁结,并引用当归,一以养血调经,二以宣通带脉。叶天士谓本品为宣通带脉之主药,佐以补骨脂、杜仲等调补肝肾,阿胶、仙鹤草等益气养血,以奏全功。

3.胎漏案

李某,女,30岁。1992年5月5日初诊。结婚1年,怀孕2个月,头目眩晕,肢酸神疲,腰胁酸痛,小腹坠胀,小溲频频,漏红数日,淋漓不净。舌质淡嫩,脉细无力。此乃带脉提系失职,肾气不固,形成胎漏。治以固带脉,益肾气。处方:

党参15g,黄芪20g,当归身10g,黄芩10g,白术10g,杜仲15g,狗脊10g,川续断10g,芍药10g,苎麻根20g,南瓜蒂4枚。

服4剂后,漏红已止,前方去苎麻根,增熟地黄、五味子各10g,续服4剂,小腹坠胀及腰酸均消失,足月妊娠后产一男婴。

[沈志强,程婉丽. 带脉为病临证治验. 江苏中医,1995,16(4):26]

原按:带脉约束冲、任、督三脉,与生育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考》曾说:“带脉病变,令人无子”,带脉有病不仅难以生产,即或受孕,胞胎亦不牢靠,每致引起胞漏、早产。”《傅青主女科》说:“带脉者,所以约束胎之系也,带脉无力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该患者怀孕2个月,因肾气不足,带脉虚惫,提系失职,冲任不固,形成胎漏。治用当归、黄芪、川续断、白芍、五味子等品。根据《奇经药考》所记,上药都为入带脉之药,能使带脉强壮,提系功能正常,带脉固,则胞胎安。

评析:临床上还有滑胎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习惯性流产,孕妇每每数次怀孕,数次滑胎,滑胎月份相似。此乃带脉不固,肾气虚弱所致,西医往往无原因可找。治疗时,最好于怀孕前常服泰山磐石散,适当加入杜仲、菟丝子等固带脉、补肾气之品,疗效颇为满意。

4.阴吹案

王某,女,30岁。1991年2月14日初诊。据述近期白带较多,小便频数,阴道内时有矢气。近因工作繁忙,常偶一转身,下部即连连有放气声。面色 白,舌质淡、苔白,脉虚细。诊断为阴吹证。此乃带脉失约,中气下陷,肾气亦亏。治拟固升带脉,益气健脾补肾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升麻6g,黄芪15g,肉桂3g,甘草4g,白芍10g,狗脊10g,巴戟天10g,白术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五味子6g,龙骨15g。

用上方加减,先后服药10剂,阴吹症状消失,带下亦少,小便次数恢复正常。

[沈志强,程婉丽. 带脉为病临证治验. 江苏中医,1995,16(4):26]

原按:阴吹一证,临床较罕见。多系带脉不固,中气下陷而致。治用补气固托法。本例患者,因带脉失约,中气下陷而有阴吹带下、小便频数等症,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方中升麻升提带脉;五味子为入带脉药,补益气阴,味酸兼收带脉之陷,芪、术健脾益气补带脉;肉桂、狗脊等温补肾阳,以治小便频数之症;芍药健脾燥湿。诸药相伍,切中病机,故收良效。

5.白浊案

王某,男,46岁,1988年12月8日初诊。原因跌伤腰脊,频繁腰痛,经治时轻时重。近2个月来渐见尿有白浊,近周加重。刻诊形体消瘦,尿混浊或如米浊,或黄浊,饮食减少,不能吃荤腥食物,食之则尿浊更甚,腰胀甚,俯仰不利,口不干渴,时便秘,舌红、极少白苔,脉细数。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前列腺B超检查形态正常。腰椎拍片第3~4腰椎骨质增生,第1~2腰椎压缩性骨折。证属脾肾两亏,带脉失荣,湿热下注所致。拟滋肾补脾荣带,祛湿清热为法;腰椎损伤,另寻治法。处方:

生熟地黄各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白术10g,炙甘草6g,云茯苓10g,猪苓10g,滑石10g,炒地榆10g,琥珀3g(冲)。3剂,每日煎服1剂。

二诊:尿稍转清,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拟双益脾肾、通补带脉,兼化瘀化食。处方:

龟甲15g,石斛12g,山药15g,云茯苓10g,猪苓10g,杜仲10g,鹿角霜10g,山楂肉10g,鸡内金10g。

后守上方去猪苓或加萆薢、桑螵蛸,或续断、枸杞子等增减,服药20余剂,尿清,尿常规复查正常,能食荤腥而无所苦。

[朱祥麟. 奇经病医案六则. 中医杂志,1996,37(9):527-529]

原按:带脉围腰,总领六合。《素问·痿论篇》说:“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若“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疾,及为白淫。”带脉一元之气通于先后二天,包涵阴阳二气化合而天成。若至虚至损,则见阴阳衰败之象,必从阴阳着手调治。首方双补脾肾,祛其湿热,以复带脉之用。二诊用龟甲、石斛、山药、杜仲、鹿角霜等通补阴阳以益带脉,山楂、鸡内金消食化滞以增化源,二苓以利水道,守方增减使带脉复其约束收固之权,病乃可痊。

6.不孕案

戴某,女,38岁。患者结婚10年未孕,近年来形体更加消瘦,语言低微。自感身体沉重。腰部酸楚且有冷感,睡卧则盛,站立酸重疼痛加剧。不能从事工作。多方求医,上海某医院诊断“肾下垂”。尿常规及中段尿培养均正常,苔薄舌淡,脉细微无力。证系带脉气分不足,弛缓失束,波及肾经而致“肾着”之证。拟法温中益气固带。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减治之。处方:

人参(另煎)3g,黄芪20g,当归12g,炙升麻10g,柴胡10g,白术10g,白芍10g,干姜5g,茯苓10g,枳壳20g,甘草5g,川续断15g,杜仲15g。

服药30剂,因停经40天,经妇科检查疑为“早孕”而停药,次年生一子,追访上述诸症均除。

[邵性丽. 奇经虚证治验5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1):25-26]

原按:《奇经八脉考》曰:“带脉病变,令人无子”。患者婚后10年未孕与带脉亏虚有关。而肾着之病首见《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故病属下焦……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奇经八脉考》将肾着列为带脉病一章。方中人参、黄芪、当归、升麻、白芍、川续断、枳壳、杜仲都是入带脉的药,补中气,固带脉,使陷者上升,弛缓者恢复正常的提系能力。另干姜温带脉之寒,芍药、甘草止带脉之疼痛,当归补带脉之阴血,升麻缓带脉之挛急,共服药60剂后检查受孕,说明带脉气提得复,进而腰部冷痛等症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