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36

第36章 督脉主病 (2)

(二)督脉主病 (2)

王某,女,63岁,因背部恶寒,麻木不适5年,加重1个月,于2004年10月11日就诊。5年前因外伤自感背部正中至阳穴周围疼痛麻木、恶寒,查胸椎 MRI示第6胸椎压缩性骨折,经服跌打丸、接骨丹等药已不疼痛,但局部恶寒,麻木不适,不影响生活。1个月前因感冒服用新速效伤风胶囊、清开灵胶囊,感冒愈,但至阳穴周围麻木不适面积扩大,喜揉喜按,恶寒,睡眠需垫厚褥平躺于上面不能见风,否则背部寒冷彻骨不能入寐,外踝昆仑穴处肿痛,静滴刺五加针、川芎嗪针,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未效,用中药独活寄生汤加减效不佳。现症:背部正中至阳穴周围有手掌大小的麻木区域,畏寒喜暖需穿棉衣,腰膝酸软无力,外踝昆仑穴处肿痛,舌质略暗,苔薄白,脉沉弱。此乃督阳不足、寒湿凝滞所致,治以温阳驱寒除湿,灸至阳穴。并处方如下:

制附子30g(先煎30 min),茯苓12g,人参8g,白术15g,白芍8g,骨碎补12g,川续断12g,怀牛膝12g,羌活6g。

服上方3剂,恶寒明显减轻,仍感麻木,腰膝酸软无力,外踝昆仑穴处肿痛,上方制附子减为15g,加杜仲10g,继服半个月后背部麻木区域缩小为1.5cm×1.5cm左右,偶尔无麻木感,穿衣接近正常人,腰膝酸软无力明显改善,外踝昆仑穴处肿痛消失,上方去羌活,改制附子为5g,按比例做成水丸以善后。

[康进忠. 关思友主任医师运用经络辨证治疗疑难病经验. 河南中医,2005,25(11):17-18]

原按:本病患者病因为外伤引起第6胸椎压缩性骨折,肾主骨生髓,而服用清开灵胶囊、新速效伤风胶囊后更伤阳气。至阳穴周围麻木不适,恶寒,范围如手掌大,外踝昆仑穴处肿痛为定位要点,至阳穴为督脉所过,外踝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故定位在督脉和膀胱经,肾与督脉均贯脊而相联,督脉“督一身之阳”,“贯脊属肾”,且肾与膀胱相表里,互相影响,肾督阳虚,寒湿深侵,督脉伤则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腰膝失荣则出现上述症状。故灸至阳穴以通阳痹,附子汤以补阳虚,温经驱寒除湿;正如《伤寒论》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条)。”加用骨碎补补肾行血,壮骨接骨,善祛肾风;川续断、杜仲补肝肾,壮腰膝,强筋骨;羌活辛温散风,入太阳、督脉二经,怀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酸软,主辅分明,切合病机而收效。

5.术后腹胀症

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中央,因此小腹内疾患勿忘从督脉入手诊治。

郁某,男,55岁。2001年5月5日初诊。患者10年前行膀胱癌切除术,术后10多年来,自感腹胀,二便不得通畅,脊背寒冷,无汗,面色萎黄灰滞,舌苔黄腻,中有剥象,脉细弦。曾屡服理气通利之中药,均不能祛其病根。当为病在奇经,任督失调,阳气不升,浊阴不降,当温阳助督,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予方:

净麻黄10g,熟附块15g,细辛6g,制半夏15g,大腹皮15g,路路通15g,生何首乌15g,枳壳15g,泽泻10g,车前子15g(包煎),升麻6g,生甘草6g。

服药20余剂,面色渐转佳,背部恶寒及腹胀之症若失。

[承小敏,张剑秋. 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1):65]

评析:本例患者病程缠绵已久,虚实夹杂,寒热兼有,阴阳失调。张老根据“督走背,主一身之阳;任走腹,主一身之阴”的理论,正本清源,抓住主要矛盾,温阳升清,调气降浊。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助督散寒,佐生何首乌润肠通便,升麻、枳壳一升一降,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大腹皮、泽泻、车前子利水以消肿,半夏燥湿降浊,路路通通络以畅经脉。诸药合用,面面俱到,十载顽疾,一月而起。

6.眩晕

眩晕一症多从风、火、痰、虚入手辨证施治,能从督脉入手治疗者已无几人。看看下面两则病案。

陈某,女,51岁,1991年8月13日初诊。头昏,行动如酒醉状已近1年,当地治疗乏效,至省医院诊治为神经功能紊乱、梅尼埃综合征,服多种中西药仍未好转,近月加重。刻诊:头昏头重,自觉摇晃不稳,稍不注意即跌倒,跌倒后心慌、胸闷,睡眠饮食可,月经1~2月一行,舌质暗、苔白厚,脉沉。脑血流图大致正常,血压94/62mmHg。证属髓海失充,痰瘀阻络,督脉失总督之权,治宜益精充髓,和络祛痰,通补督脉为法。处方:

鹿角霜10g,菟丝子12g,党参10g,龟甲15g,法半夏15g,云茯苓10g,远志10g,陈皮10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5剂而愈。

[朱祥麟. 奇经病医案六则. 中医杂志,1996,37(9):527-529]

原按: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脑髓精血不充,督脉阳气失主持之权,故头昏头重高摇。督脉其支络从小腹上贯心,痰瘀阻络,脉气不畅,故其跌倒则心慌、胸闷。方以龟甲、枸杞子滋养脑髓精血以荣督,党参、菟丝子补督脉之阳气,鹿角霜善通督脉之气,法半夏、远志、云茯苓、陈皮祛痰,丹参和血络。虚实兼调,药中肯綮,故守方而愈。

王某,女,64岁,有头目眩晕耳鸣病史10余年。近2个月来,经常跌仆,1周来病情加重,左手指肿胀不能握固,步态蹒跚,不能独立行走,头目眩晕,视物模糊,语言不清,两耳失聪,腰酸、肢冷、小溲滴沥。来我院门诊查血压16.0/10.6kPa,两则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好。眼底检查:①老年性白内障(双侧)。② 视网膜动脉硬化Ⅱ级。血脂检查正常。颈椎摄片示第6、7颈椎后缘骨质增生、生理曲度呈过伸位,骨质稀疏,脱钙。舌质淡有紫气,苔薄腻,脉细小弦。此年逾花甲,肝肾两亏,督脉空疏,拟叶天士通补督脉法,方用全鹿丸之意。处方:

鹿角片10g,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15g,肉苁蓉10g,骨碎补10g,当归12g,生黄芪15g,菟丝子10g,葛根12g,川芎10g,石菖蒲10g,远志5g,怀牛膝10g。

服药10剂。步态蹒跚渐复,听力有进步。后以健身全鹿丸、大活络丸、杞菊地黄丸缓以调治,10个月后独立行走,而不跌仆。

[邵性丽. 奇经虚证治验5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1):25-26]

原按:“肝主筋”“肾主骨”,高年肝肾亏损,筋失所养乃“宗筋弛纵”。骨失所养乃“足不任身”,故左手不能握固,步态蹒跚,经常跌仆。盖八脉隶于肝肾,肝肾为本,奇经八脉,有如枝叶为末。本不固则枝叶不荣,肝肾亏损,必累奇经。然督脉为”阳脉之海”,起胸中,从少阴之后,行太阳央脊之中,通上巅。有统率调节阳经气血之功。督脉为病,虚则头重高摇之。《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曰:“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用峻补之药。”但液涸精惫,草木无情。血肉有情之品,方能栽培身之精肉。叶天士云:“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非通不能入脉,非涩无以填精”。综合前人经验乃立通补督脉的冶疗原则。其鹿角片通督脉之气舍,鹿角胶补督脉之精血,淫羊藿、肉苁蓉、骨碎补、菟丝子填精滋髓,养阴配阳,当归、川芎和营通络,葛根通督阳,黄芪益气。石菖蒲、远志开窍。由于辨证确切,用药中的,故能收效。

7.链霉素中毒

链霉素中毒常系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所致,最常见的为神经性耳聋,有人报道补肾益督药补骨脂有良好疗效。看下面一案,可以佐证补督可能是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

李某,女,22岁,护士,桃安县人,1975年春诊治,该患者1年前患肺结核,经用抗痨药治疗效果不佳。近3个月因急于获效,擅自加大链霉素剂量(由每日肌内注射1g改为每日肌内注射2g),同时口服异烟肼等抗痨药。近1个月,病情己基本控制,但出现项部强直,不能左右环顾俯仰、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耳聋等症,并惊厥1次,经某医院诊为链霉素中毒症,用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而来求诊。查:精神苦闷,双目白睛显露,项部强直,项部肌肉板硬,口唇淡,舌质淡,脉弱无力,二便调和。据脉证属督脉受邪所致。拟方:

熟地黄50g,鹿角胶(烊化)15g,炮姜5g,肉桂5g,炙麻黄10g,炒白芥子15g,肉苁蓉15g,淫羊藿叶10g。水煎服,每剂分3服,日2服。

按上方调理3个月,共进40剂,病症霍然而愈。

[陈庆恒. 随证循经辨治案例. 吉林中医药,1988(1):13]

原按:链霉素中毒后出现惊厥、项强等,实系脑病的证候。项部为督脉、肾经、膀胱经所辖之地。“脊强反折”“头痛项强”等病症亦离不开以上3条经脉。毒邪犯及经脉,故以阳和汤加补阳药予以温通经络、补肾督、通太阳、解凝滞而收到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