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27

第27章 足厥阴肝经辨证病案评析 (1)

(一)足厥阴肝经辨证病案评析 (1)

足厥阴肝经在经络辨证中的医案最多,所涉及的病种也非常多,细心研究这些验案,颇能给人以启迪。下面我们就按足厥阴肝经的经络起始和循行部位讲解一些精彩的该经经络辨证案例。

1.气沿腿冲少腹——症奇却辨证不难

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常常听老师说,“有其内必形诸外”,脏腑气血失调,每每可以表现在体表,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就是通过经络。经络内连脏腑,外连肢节,既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也是病理信息传递的途径。下面的这个病例充分反映了经络的这种功能特点。

患者,女性,52岁。47岁开始月经不调,至49岁经断。在这期间,伴随月经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数月不来,或一月再现。同时出现每日不管是夜寐,还是午睡,或是打盹片刻,只要一醒,睁目瞬间,自觉有一股气从大腿内侧直冲小腹,至腹自散,所过之处有一种热感灼痛。绝经之后,这一症状一直存在至今。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兼细。

北柴胡12g,条黄芩6g,台党参8g,生龙牡各30g,肉桂心3g,清半夏10g,云茯苓15g,远志肉10g,炙甘草3g,大红枣5枚。凉水浸0.5小时,煮沸,待水减半时汤成。3次/天,1次/夜间,温服。

服药3剂,数年之恙顿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巩春良. 循足厥阴经灼热1例.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4,25(6):367]

原按:人寐则血归于肝,闭目则卫从睛明由外入里;人寤则血出于肝,睁目则卫从睛明由里布外。人之荣卫,虽由心肺所主,但由肝为之所调。“妇人以肝血为先天之本”,肝血下注血海以调节经血,更年期之时,天癸将竭,精血已亏,水不涵木,由之肝血不足,阳气偏亢,阳盛则热,热盛则灼,趁人寐醒睁目之时,循足厥阴经上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抵小腹……”,故所过之处有一时性灼热之感,自觉有一股气从大腿内侧直冲小腹,至腹自散,所过之处有一种热感灼痛。欲清透此热,须从足厥阴转入足少阳而解;欲补益先天之肾精,须从后天中焦脾胃生化以完成;欲使神魂安宁,须用重镇祛痰之药。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调之。药证相符,故其效卓著。

2.妇人生殖之患——亦需从肝论治

足厥阴肝经“环阴器”,足厥阴之别“结于茎”,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因此,前阴之病,诸如阳痿、早泄、血精、阳强、前列腺疾病、疝气、睾丸肿胀,甚至生殖器发育不良,其治不离肝经。不仅男子如此,妇人生殖疾患,常见的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附件炎等,尽管疾病不同,但从中医经络学说上看,其均与肝经有关。因此,治疗上必须考虑经络走向进行选药。

陈某,女,36岁,已婚。患者9年前出现少腹两侧疼痛,曾经某医院诊断为右侧附件炎性包块,屡经中西医治疗,腹痛时轻时重,疗效不显。近半年来病势日重,月经量少。现月经已净2日,右侧少腹疼痛,黄带多,口渴便结,舌黯红、苔薄黄,脉弦。妇检:子宫后位正常大、活动差,压痛(+)。附件:左侧(–),右侧可触及一约3cm×2cm大小包块,质软,压痛(++),B超探查:子宫右后上方见一3.5cm×2.4cm大小暗区回声,边界模糊,壁厚。提示:后侧附件炎性包块。此为热郁血瘀,积久成癥,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消癥。方用柴枳败酱汤加味:

柴胡9g,枳实9g,赤白芍各12g,甘草3g,三棱9g,莪术9g,败酱草30g,红藤15g,丹参15g,香附12g,牛膝9g,大黄9g,延胡索12g,乳没各15g,生水蛭6g,生鸡内金9g。水煎服。另以红藤液灌肠。

治疗1个月,共服药25剂,诸症消失。妇检:子宫后位,正常大,无压痛,右侧附件增粗无压痛,左侧附件(–)。B超复查:右侧附件未见 异常。

[冯宗文,刘颖,刘云鹏.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经验.江西中医药,1994,25(4):10-11]

评析:《灵枢·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灵枢·经脉篇》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妇人少腹肿”。盆腔炎性包块,属中医“癥瘕”范畴,多见于已婚妇女,一般有急慢性盆腔炎史或妇科手术史,常表现为:两少腹疼痛,按之明显,常伴腰痛,或伴有月经失调、痛经、不孕、带下等症。妇科检查:一侧或两侧附件增粗增厚,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B超示可见炎性包块回声。因此,盆腔炎性包块临床表现与足厥阴肝经所病症状相一致,宜从足厥阴肝经论治。结合黄带多,口渴便结,舌暗红、苔薄黄,脉弦,当为湿热内阻,气机不畅。一侧或两侧附件增粗增厚,可触及包块为久病入络,积瘀为癥之象。

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气,加三棱、莪术、大黄、丹参、延胡索、乳没、生水蛭、生鸡内金活血消癥;予败酱草、红藤清热化湿;香附理气止痛。张锡纯曰:“三棱、莪术非但以之消癥瘕也”,而水蛭“善破冲任中之瘀”,用其“治妇女月经闭、癥瘕之证”,又谓“无论脏腑何处之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癥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都能治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此四味当谨记。

《素问·刺腰痛论》说:“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腰虽属于肾,而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若郁怒伤肝,木失条达,则肝气郁结,经脉不通而成痛证。临床所见如男性前列腺炎、疝气,妇女附件炎、盆腔炎等疾病见腰骶胀痛、痛引少腹、脉弦均可从肝经论治。

3.妇人丑时阴缩——依时定经温肝

周某,女,56岁,服务员,1984年4月14日初诊。患者3日前凌晨1时左右,阴户收缩,拘紧内引,同时自觉心和双手也随之抽搐牵引,约3分钟后复常。以后每夜到时又发,且发作时间略有增加,往往不能入睡,查其面色白,舌淡,脉细弱。为寒客厥阴,治宜温肝散寒。药用:

吴茱萸15g,当归12g,肉桂5g,党参15g,荔枝核15g,橘核15g,小茴香12g,乌药12g,艾叶12g,木瓜15g,甘草6g。

服药1剂,诸症减轻,继服1剂,痊愈。

[李兆秀. 学习子午流注点滴体会. 新中医,1981(1):31]

评析:妇人定时阴缩并伴抽搐牵引,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足厥阴肝经“过阴器”,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其脏腑定位首先考虑肝,加之丑时发病,丑时为肝主时。因此,可以明确其病位在肝经,伴见面色白,舌淡,脉细弱,发病在夜半为寒邪最盛之时,当断为寒客厥阴肝脉,所用药物基本为温肝之品,药证相符,故2剂而愈。

4.突发性呃逆——和胃气勿忘调肝

患者,男,81岁。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史。于2004年5月4日入院治疗。6月5日,患者在与家人争执后突发呃逆不止,伴右胁胀满,饮食难进,痛苦难当。经针灸治疗无效。舌淡黯,苔薄白,脉弦。此由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延年半夏汤化裁:

半夏15g,枳实15g,吴茱萸7g,桔梗7g,生姜5g,槟榔20g,鳖甲10g,生龙牡各30g。

仅服1剂,呃逆即止,饮食如常。至患者8月16日出院未复发。

[张晓雷. 延年半夏汤运用体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2(2):75]

原按:此呃逆一症,系由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上冲所致。辨证为肝气犯胃的要点有:①病起于郁怒;②肝经“布胁肋”“挟胃、属肝”,有胁肋胀满。治疗应以疏肝和胃、重镇降逆为法。延年半夏汤为《古今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由半夏、生姜、吴茱萸、鳖甲、槟榔、枳实、桔梗、前胡、人参9味药组成。而延年半夏汤在组方用药上恰与该病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相符,故用之效如桴鼓。用于治疗心胃疼痛之证。

5.乳头风(乳房湿疹)——治乳病当分肝胃经

马某,女,25岁,1990年3月7日就诊。哺乳之期,肆纵啖食,湿热内生,不得泄越,盘踞于中,滥熏于乳,斯为乳头风。刻诊:乳头皲裂灼痛,乳晕糜烂渗液,并结黄痴,痂脱质底潮红,继烂流液,痒痛不休,脉滑数,舌苔腻,小便色黄。当清泄肝热,和化湿浊,为治之要着。药用:

蒲公英20g,连翘15g,赤茯苓15g,萆薢15g,滑石15g,僵蚕16g,栀子12g,半夏12g,龙胆草9g,木通6g。外用三黄洗剂。

3日之后,渗液灼热痒痛减轻。咸知气机宣畅,湿热有下行之机,治当责重理湿分浊,以防泛滥再起。姑拟除温胃苓汤加减,外涂青黛散,仅治1周获效。

[栾佩岳. 湿疹按经络部位遣药治案举要. 中医药研究,1992(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