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02

第2章 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 (1)

第2章 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 (1)

学好经络辨证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经络和经络的所主病症。学好经络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要弄清楚经络是什么。经络是什么?这个问题啊,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过,可能大家都能回答,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既然是通道,那就应该说看得见,摸得着,呵呵,可惜尽管国家花了很多科研经费,到目前为止还没弄明白经络的实质是什么?但这并不是说它是伪科学。打个比方说,我们用手机,信号是怎么传递的,你是看不见的,但并是说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有人认为经络现象只存在活体,活体不存在了,“经气”也就产生不出来了,你用解剖的方法是无法找到经络的。这一讲我们谈谈为什么要学习经络和经络辨证。

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首先啊,我们来看看中医经典《灵枢》里是怎么说的?《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的是什么意思?说的就是十二经脉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可以调理人体的虚实和治疗百病,做医生的人不可以不精通。再看看下边《灵枢·经脉篇》这句话,你就更明白学好经脉的重要性了。《灵枢·经脉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的是什么?说人的生成和生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疾病能得到治疗,人体能维持健康,都是因为十二经脉;开始学医,要从十二经脉开始;精通十二经脉,是成为高明医生必备的条件。可以说把经络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

一、学好经络有利于对一些中医理论难点的理解

有些人说,中医的理论是一门玄学,看不见,摸不着,很多是臆想出来的,是这样吗?其实,这是他们对中医的理论未做过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而得出的肤浅断语。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难点,如能学好经络理论,则有利于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中医的理论难点,可以使我们对一些中医理论不再感到玄奥。有人说学好经络,那是针灸科医生的事,与我们以开方为主的内、妇、儿科医生有什么相关?别急,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问题。

学中医开始,我们就知道学好四大经典的重要性。当然了,一上临床,老师就会说,学不好《伤寒论》,不能做个好医生。在这里我们先说说《伤寒论》开篇谈到的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主感受风邪,风邪侵犯肌表,何以会出现“头项强痛”?这就离不了经络辨证了,为什么?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是怎么走的啊?“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属膀胱”。这一看我们就知道了,风寒侵袭太阳经,经气不舒,当然就会出现“头项强痛”了。进一步地说,为什么太阳病出现“项背强 ”,有汗用桂枝汤加葛根,无汗以麻黄汤加葛根呢?就是因为葛根入足太阳经啊,具有舒筋的作用。

其他的像阳明腑证为什么出现了神昏,通过承气辈下之,可以醒神,都是以经络为基础的,在“阳明经辨证病案评析”中我们会说到。

其实,伤寒的六经辨证就是从经络学说中演化而来,这些我们在学习《伤寒论》课程时一般老师都会说到,我将另写专篇加以论述。

上面我们说了掌握好经络对学好《伤寒论》很重要,那学好经络对学习温病学有关系吗?

《外感温热篇》可是学习温病必读的著作,我们来看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里面的一句话。叶天士开篇就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说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这和伤寒不一样,寒邪伤人,首先侵犯肌表,病位在足太阳经。而温热之邪为什么会逆传心包呢?看看《灵枢·经脉篇》是怎么说的:“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古人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不能受邪的,心包为心之宫城,代君受邪,所以温热之邪犯肺,沿着手少阴心脉逆传至心,就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等症。这与伤寒阳明腑证神昏不同,只能清心经温热之邪以开窍,不可通下以醒神,为什么?心肺在上焦,上焦之病一般不可以用下法的。

既然温热之邪犯肺可以逆传心包,那么相对而言就应该有顺传,顺传是怎么传?大家可能会说温病“始上焦,终下焦”,就是说从上焦传中焦,再传下焦。那么温热之邪是如何从上焦肺传到中焦的呢?也就是说上焦之邪是通过什么途径传中焦的呢?看看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就知道了,《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所以热邪也可以沿着手太阴肺脉顺传至阳明胃肠,出现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这个时候若出现神昏,就可以通下了。所以温病学家治温病的时候常常用《伤寒论》方子。

又如,在中医基础理论里有这么一句话,“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句话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可能死记了下来。但如果我问:为什么五脏六腑之精能藏之于肾?可能答上来的人并不多。

人有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功能上它们各有所司,但它们是如何发挥协同作用,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协同作用的呢?就是通过经络。如果没有经络的内联脏腑、外连肢节,运行气血,各脏腑就变成了孤立的,五行的生化制克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木,什么脏腑辨证、五行生克在治法中的运用统统也都将变成空中楼阁!

我们来看看“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怎么来的?

这还是要从经络入手,胸腹为诸阴所聚,任脉位于腹前正中线,其旁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身侧为足厥阴肝经。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腹部的特定穴,它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募穴有十二穴位,其中六个穴位于任脉。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其在中极、关元和足三阴经交会,在胸与手三阴经、阴维脉交会,主司精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胃为水谷之海,津液生成来源于脾。所以说,通过募穴,任脉实聚了脏腑诸精,而其下通于胞中,与肾相连。只要通过经络这么一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肾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了。

其他的如心肾相交,心在胸、肾在腹,两者通过什么相交?阴升阳降,又通过什么途径升降?通腑为何可以醒神?泻下何以能平喘?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非经络理论难以解释。

但“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实在是“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如果不能下一番苦功,则难以把握其要领,所以古人说啊,“自非才高妙识,其(岂)探其理致哉!”

二、学好经络有利于对复杂的病候执简驭繁

作为辨证施治的关键,病位的确定是基础。所谓病位,就是疾病发生的部位。经络病机学病位分析要点在于分经,分析确定疾病是属哪一经或哪几经,当经络及其所联系的脏腑发生病变,在经络循行路线上可能会出现病理反应,机体也常可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这就是经络病位分析的基本依据。因此,疾病病位的确定,不仅仅指表现在外的征象在何经,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经络辨证分析进一步确定脏腑定位。《灵枢·官能篇》所载:“五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疾病,证候表现非常复杂,既有在上的症状,同时也有在下的表现;既可出现脏腑的气机失衡,同时也有四肢皮损的出现。如何做到将复杂的证候进行简单化,抓住其病机关键,常常十分不易,这每每要用到经络理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病例。

陈男,45岁,反复口腔溃疡,伴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年余,询知患者病前嗜酒,经几家医院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曾用激素、维生素,结合中药治疗,疗效欠佳。刻诊:双目胀痛,口苦胁胀,视物不清,口腔黏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上有白腐,阴囊有散在小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 朱良春杂病廉效特色发挥.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85-86]

“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在西医来说是一个免疫系统疾病,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法,多以激素为主治疗,但患者常反复发作或加重。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口腔黏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阴囊有散在小溃疡。病位并非一处,很难联系起来。这个病例对于初学中医者来说,常常不知道怎么入手辨证,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

首先我们想一想如何把目、舌、外阴联系到一块儿,虽然病变的部位在多个地方,但如果我们很好地掌握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就能非常容易地想到这是足厥阴肝经的病变,为什么?因为,案中所述发病病位主要发生肝经所循行和络属部位之上《灵枢·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生殖器)……布胁肋,循喉咙之后……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由此,可见白塞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几乎都能在肝经的循行路线上找到,因此,可以定位病位在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