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16

第16章 手太阴与手阳明经辨证 (1)

第9章 手太阴与手阳明经辨证 (1)

一、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概述

(一)手太阴肺经

1.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2.手太阴肺经主病

(1)手太阴肺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物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 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2)手太阴络脉病候

实证,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呵欠、尿频、遗尿。

(3)手太阴经筋病候

在本经循行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掣痛,重者可出现息贲病(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胸胁拘急,上逆吐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

1.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手阳明大肠经主病

(1)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运用欠灵活。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2)手阳明络脉病候

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

(3)手阳明经筋病候

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辨证病案评析

在脏象学说中我们学过,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肺主气,司呼吸,主升发肃降。说明什么?说明肺不仅仅是呼吸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气机调节的主要器官,肺主降,肝主升,二者组合,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六腑以通为用,但胃肠的通降也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才能完成,这好比来了客人,我们提着水壶给客人倒水,如果壶盖盖得严严实实,水很难流出,揭开壶盖水就流畅了。有关肺经的精彩经络辨证案例,多与气机的调节有关,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案例。

(一)通便为什么能治哮喘

临床上我们常常对于喘息不得平卧,同时又有大便秘结的病人,采用上病取下的治疗方法,通腑泻浊,不治喘而喘平。为什么?大家可能会说“肺与大肠相表里”,但如何相表里呢?其实还需从经脉的脏腑络属关系加以理解和分析。

王某,男,50岁,某部队职员。初诊:1986年8月6日。患哮喘20余年,经常发作。此次发作已逾2周,咯痰不爽,胸闷气短,喉间有水鸡声,不能平卧,若能咳出黏痰其气略平,大便干结,2~3日一行,大便后气促亦能减轻,苔腻,根部尤腻。经前医治两次,均用三拗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但气喘症势不减,从其大便干结,考虑热结大肠,肺气上逆有关。拟以三拗汤加清肺润肠之品。处方:

炙麻黄3g,炙甘草3g,杏仁10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南沙参12g,瓜蒌仁(打)12g,玄明粉各12g,蜜炙枇杷叶(包煎)10g。5剂。

二诊:8月13日。药后大便通畅,每日一行,咯痰亦易,痰涎已少。已能平卧,卧时微有气喘。续予前方加减。处方:南沙参、光杏仁(打)、炙紫菀、炙款冬花各10g,炙紫苏子10g。3剂。

三诊:8月16日。托他人持病历要求再抄方,诉说服药痰已少,大便通畅,呼吸自如。再以二陈汤加味,以善其后。处方:法半夏10g,陈皮6g,云茯苓12g,炙甘草4g,山药12g,款冬花10g。5剂。并嘱忌烟酒、忌食辛辣肥腻食物。

(孟景春. 孟景春临床经验集.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14)

评析:为什么这病人先用宣肺平喘的方法无效?而在方中加入了通大便的瓜蒌仁、玄明粉等药效果就出来了呢?用西医学来解释可能很令人费解,也可以说根本解释不通。这就是中医学的高明之处,整体调理,调节人体的气机,气机顺达了,疾病当然就能应手而愈。那如何理解这种治法呢?我们知道,“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若大便秘结,秽浊之气可循经上迫于肺,影响肺气之下降,肺金清肃之气不行,气机上逆而喘。若燥热之邪得以泄下,肺金清肃自司其职。本证的治疗,用三拗汤、射干麻黄汤等方无效,究其因,缘痰喘与便秘有关。所以在前方中加入瓜蒌仁、玄明粉以通下降浊,腑气通,肺金自能肃降,则喘可平,药投而诸症渐平。肺与大肠相合,实来源于经脉循行联络,上病取下,常可使一些疑难病峰回路转。下面看我所治一案。

黄某,男,75岁,2007年12月23日就诊。反复胸闷胸痛15年,气促7年。诉近1个月胸闷加重,动则尤甚,细问病史,近1个月来大便秘结如羊屎,腹胀,口干,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治先通大肠,便通肺气自降。处方:

黄芪15g,太子参10g,黄精10g,桔梗6g,紫菀10g,怀牛膝15g,升麻3g,枳实5g,当归20g,肉苁蓉15g,火麻仁15g。

12月25日二诊:大便质地变软易解,胸闷明显缓解。继进4剂。

12月29日三诊:大便正常,胸闷缓解,转方如下:黄芪15g,太子参10g,黄精10g,当归20g,丹参20g,肉苁蓉15g,怀牛膝15g,紫苏子10g,瓜蒌皮15g,桔梗10g,升麻3g,柴胡5g。5剂。

3月后偶碰见,言大便一直正常,胸闷气促未再发作。

此治案极简,无非上病治下尔。联系前案评析,其思路就能很好的理解。

(二)宣肺何以能通大便

不仅肺病可以影响到大肠,而且大肠之病也每每从肺入手治疗。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有一次跟我的老师坐诊,来了一个习惯性便秘的病人,老师要我开方,看完我的处方,老师点点头就说不用改了,吃5剂吧,结果病人复诊的时候,大便依旧不通,老师说还用前方,只是起笔在前方中加入了一味桔梗宣肺。效果如何呢?其病若失。此正所谓“欲取南风,先开北牖”。也就是说在临床上不仅腑气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降,而且肺失宣降可以导致大便不通,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很常见,看看下面病例,或许能得到一些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