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阴津不足型便秘 (1)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兼症: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一、治疗要义
热病易伤津液,津液亏虚,则肠道干涩,故大便干结,坚涩难下。粪便阻塞,腑气不通,则腹胀满而痛。热病伤津,津津有味不上承,故身热不解、咽干少津、口渴欲饮。脉细数为热病伤阴之象。
治法:滋阴润肠通便。
二、代表方剂
1.麻子仁丸
[组成] 麻子仁30g,杏仁15g,芍药15g,枳实10g,厚朴15g,大黄20g(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0g,每日1~2次。若作汤剂,酌减其量)。
[功效]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面赤口干。
[方析] 本方原书用治脾约证。所谓脾约,意指脾为胃所约束。脾主运化水谷,输布津液,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胃主受纳腐熟,喜润恶燥,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燥润相得,则化水谷而行津液,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邪热初退,脾胃运化未健,津液未复。胃中燥热,症见面赤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糟粕自结,故大便秘结;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直趋膀胱,故小便频数。
本证属燥热津亏,“燥者濡之” “热者寒之”,治宜寒下与滋润并用,润其燥而泻其热。方中用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重用为君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便通畅,故配杏仁以肃降肺气,润肠利窍;大黄苦寒沉降,泻热通便;芍药酸苦微寒,养阴和里,以上3味共为臣药。枳实行气破结,厚朴行气消胀除满,枳、朴同用,破结除满,以加强降泄通便之功,用以为佐。诸药为末,炼蜜为丸,“丸者缓也”,加之蜂蜜甘缓之性,使全方泻下作用缓和,且蜂蜜润肠通便,调和药性。故本方虽由小承气汤加减而成,但泻下作用较为和缓,属润下剂。
2.增液承气汤
[组成] 生地黄24g,玄参30g,麦冬24g,大黄9g,芒硝5g(水煎,芒硝溶服)。
[功效]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
[方析] 本方主治系因阳明温病,热结胃肠,津液受灼,或素体阴液亏损,又患温病,更伤阴液所致。热结阴亏,肠腑失润,传导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胀满;燥屎内停,邪热愈盛,阴津渐竭,大肠无阴津之濡润,肠中燥屎虽下而之而不通,此即吴鞠通所谓:“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皆热伤津亏之象。
热结阴亏者,治宜滋阴增液,泄热通便。方中重用玄参清热养阴,麦冬养阴生津,生地黄滋阴生津而润燥,三味甘寒质润,滋阴增液,润燥通便,使阴液充足,肠道得润,燥屎下行,正所谓“水涨则舟行”,体现出“增水行舟”之意旨。再配以大黄、芒硝,借其推荡之力,软坚化燥,泄热通便,使邪热得去,阴液不再受伤而易复。全方滋阴药与泻降药相伍,以滋阴为主,泻下为辅,寓泻下于滋补之中,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泻下不伤正,使阴液复,热结下,胃肠通降,邪去正复。
[宜忌] 本方主治热结阴亏的大便秘结,而以阴亏为主。若热结重,或纯属实热结滞者,则非本方所宜。
3.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g,山茱萸肉、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功用]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腰膝痠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骨蒸潮热,消渴,盗汗,遗精,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析] 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痠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原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著名方剂,源于《金匮要略》肾气丸,因“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方中以熟地黄、山茱萸肉、山药滋养肾肝脾之阴,又以泽泻、牡丹皮、茯苓之泻渗湿浊,清虚热。全方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三补”用量重于“三泻”,补中寓泻,以补为主,补不留邪,滋而不腻;又以三补之品,肾肝脾三阴并补,且以补肾阴为主,故后世为补阴的基础方,众多的滋阴补肾方剂均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
三、临床效方
1.加味增液汤
[方药] 玄参15g,生地黄30g,麦冬30g,枳壳12g,厚朴15g,陈皮10g,何首乌30g,锁阳15g,肉苁蓉15g,火麻仁30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1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若服药后大便稀,则适当减量。
[功效] 滋阴润肠,行气通腑。
[应用] 临床治疗50例,治愈43例,占86%;有效7例,占14%,有效率100%。对照组45例,治愈23例。
治验:何某,女,50岁。反复便秘10年,有时结如羊粪粒,大便困难,肛门疼痛,时有出血。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服中药、西药疗效均不佳,遂来诊。症见大便干结,难解,5天排便1次,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苔薄少津,脉细弱。予以火麻仁丸2个疗程,大便变软,但停药半个月后大便又秘结。随改用加味增液汤治疗,服药1个疗程后,大便正常,继用1个疗程,随访半年未出现大便秘结。
[体会] 便秘其病位虽然在大肠,但与其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皆有密切关系,是阴阳、脏腑气机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病性属虚,习惯性便秘是一种慢性病,久病必虚。症属津虚血少,肠道失润。正如《医宗必读·大便不通》篇云“更有老年津液干枯,……皆能秘结。”要之,脾肾阴阳气血俱虚,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濡润肠道;阴亏则肠道失荣而更加干枯,二者均可导致大便排出困难而秘结不通。用加味增液汤中的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清热增液,取其“增液行舟”之意,配合质润多脂之火麻仁,以滋阴润肠通便;锁阳、肉苁蓉温肾壮阳,润肠通便;何首乌滑肠润下,补益肝肾,养血生液,共为君药;配以枳壳、厚朴、陈皮理气宽肠,消痞散结,通腑,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阳而润肠,行气通腑,标本兼治。
[方源] 聂桂宁.加味增液汤治疗习惯性便秘50例.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41
2.降气通腹汤
[方药] 黄芪10g,升麻10g,当归12g,香附10g,何首乌15g,枳壳12g,桃仁10g,芒硝(单冲)8g,玄参15g,生地黄12g,麦冬12g,肉苁蓉20,莱菔子15g,皂刺6g。
[加减] 脾虚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等;肾阴亏虚精血不足而致失眠、多梦者加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黄精、酸枣仁、白芍、龙骨、牡蛎等;气虚乏力者加党参、白术;腹痛者加延胡索、当归、皂刺;肝郁气滞而致胸胁胀满者加柴胡、白芍、陈皮。
[用法] 将上述药物水煎30分钟,取浓汁140ml,将芒硝冲入药液中,早、晚分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 软化大便,润滑肠道。
[应用] 临床治疗96例,服用1个疗程治愈者42例,占43.75%;2~3个疗程治愈者54例,占56.25%;平均有效率100%。
[体会] 运动弛缓型便秘患者由于结肠的运动减弱,大便长时间肠道内停留导致水分过度吸收而致肠道内的水分减少,大便干燥成团,大便越干则肠道运动越缓慢,吸收水分越多,进一步加重大便干燥,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通过增加结肠的向下运动的力量以缩短大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水分过度吸收,增加肠道内的水含量,软化大便,改善肠道的润滑性,来阻断这一恶性循环,改善排便状况,是治疗便秘的基本原则。降气通腹汤正是在这种原则指导下来选方用药的。
方中黄芪补脾益气,枳壳、莱菔子降气、下气,与黄芪合用则增加结肠向下运动的力量;香附疏肝理气,通调三焦,肝气调达,三焦气机通畅,大便自调;桔梗、升麻开宣肺气,主升提,使清气上升,清气升则浊气自降,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当归、何首乌、桃仁、玄参、生地黄、麦冬、补血养阴润大肠,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减少吸收,软化大便,增加肠道的润滑性;肉苁蓉、牛膝、生地黄、何首乌益肾补精血,精血足、肾不虚则大肠自润;芒硝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属盐类泻药,内服水解后产生大量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滞留于肠腔,使肠腔处于高渗状态,提高肠腔内的渗透压,阻滞肠腔内水分吸收,甚至使体内水分移进肠腔,致使肠内容物容积扩大,机械性刺激肠壁,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起到通便作用。同时硫酸钠本身也刺激肠黏膜,使其蠕动增加。诸药合用起到软化大便、润滑肠道、增加结肠向下运动力量的作用而治疗便秘。
[方源] 李建平.降气通腹汤治疗运动迟缓型便秘96例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69
3.麻子仁丸加味
[方药] 麻子仁20g,芍药15g,厚朴15g,枳实12g,杏仁12g,大黄6g。
[加减] 若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等气虚明显者加黄芪30g,白术15g;若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口唇色淡,脉细等血虚明显者加当归20g,生地黄15g,枸杞子15g;若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明显者加玄参12g,麦冬15g;若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者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缓等阳虚明显者加肉苁蓉12g,牛膝30g;若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舌苔薄腻,脉弦等气机郁滞明显者加木香12g,槟榔9g,香附15g;若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舌苔白腻,脉紧等阴寒积滞明显者加附子6g,细辛3g;若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胃肠积热明显者加大黄12g,厚朴20g。
[用法] 上药加水800ml,浸泡30分钟。文火煎至300ml,取汁后再加清水300ml,煎至200ml,两煎混合,每次服250ml,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润下缓通。
[应用] 临床治疗57例,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