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防治一本通
1251500000014

第14章 阴寒积滞型便秘 (2)

第三节阴寒积滞型便秘 (2)

[体会] 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颈椎骨质增生之赘物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肌肉、筋膜、韧带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由于颈椎增生,不断刺激或损伤颈交感神经,引起颈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并通过大脑皮质的下丘脑反射性的导致胃肠交感神经线支配区域的多种临床表现,即颈胃综合征。其中大便秘结,即是肠蠕动减慢,肠液分泌减少而引起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人到中年以后,肝肾内虚而衰,筋骨失濡养而变性。

在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病,而局部病变又可引起脏腑功能的改变。长期习惯性便秘临床上以津液不足、肠道失润为多,即前人所谓“无水舟停”。治疗宜滋阴养血,增液润肠,即用“增水行舟”法,常用四物汤、增液汤加减。本文病例,便秘由交感型颈椎病反射性地引起胃肠交感神经线兴奋,肠蠕动减慢,肠液分泌减少所致。因此,治疗当属颈椎病,改善胃肠功能为主。所拟颈胃安饮中,威灵仙、葛根、泽泻祛湿利浊,改善颈项强硬;狗脊、骨碎补壮腰补肾;半夏、木香、枳壳降逆和胃;生地黄、麦冬、沙参、蒲公英滋阴清胃;甘草和中。方中虽无致软便之品,但随着颈椎病及颈胃综合征的治疗,颈胃功能的改善,症状的缓解,便秘也随之得到好转、治愈。

[方源] 王剑发,等.从颈椎病论治顽固性便秘67例.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85

四、典型病案

验案1

陈某,男,54岁。1973年1月7日初诊。

腹痛以脐部为主,按之硬满,大便常4~5日1行,难下,有黏液,服果导片等药便仍不下,不胜其苦,面色白,畏寒,手足不温,苔白而垢,脉沉。

寒实积聚,治宜温下。

生大黄6g,制附子6g,白芍9g,北细辛1.5g,焦六曲12g,干姜1.5g。3剂。

复诊:1月11日,药后3天来均得大便,腹痛缓解,苔垢渐退,自感腹已宽舒,略觉疲乏而已。再以温通兼扶脾为治。

制大黄3g,制附子6g,党参9g,生甘草4.5g,厚朴花4.5g,干姜1.5g,白芍9g。5剂。

按:本案患者脐部疼痛按之硬满,并有四肢不温,苔白,脉沉,乃是寒实内结,阳气不行,以致肠道不能传化而成。故以温通寒凝而开闭结为治。方以《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温通寒积,干姜助温行之力,六曲消而导之,白芍1味乃缓其药物之峻性为佐,大黄得附子、干姜配伍,则制其寒性,保存其攻下走泄之性,3剂药后,大便通畅,腹痛减轻。复方转用千金温脾汤加减,温通寒积兼补脾阳,以朴花1味既能调气。又能化湿扶脾,药后便畅痛除,诸症尽解。本案辨证明确,选方施药,缓急层次分明。

医案出处:《何任医案选》

验案2

田某,女,48岁。于1953年9月6日就诊。

发病2日。因食凉物,胃脘及腹部窜疼,甚则欲呕,腹满难受,大便燥,脉沉迟。

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当归、芒硝、川大黄、乳香、没药、木香、槟榔。水煎服。

服药后大便已下,胃脘腹疼已轻,病去大半。乃施以宽胀下气、温中去寒,消食健胃,扶脾止疼之法,不数剂而病痊愈。

按:此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凡因寒而便燥或因寒热凝滞、阻塞不通、腹中绞痛、呕吐上攻者,或胃脘拘紧作痛、起包拒按、肤皮板硬者,用之多见奇效。此乃温脾汤且加顺气活血止疼药。是症因食凉物,胃脘窜痛,脉沉迟欲呕,乃寒气凝结肠胃,不通则痛也。迟则为寒。

医案出处:《华廷芳医案选》

验案3

赵某,男,69岁。1996年4月28日就诊。

患习惯性便秘6年余,常自服果导片、三黄片、麻仁丸等,虽能奏一时之效,但终不能治愈。月前偶因发热又致便秘,自服泻药不效后,赴某院肛肠科,经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嘱用番泻叶沸水冲泡以饮其汁,初有效,继而不验,且增腹部阵痛,胸闷气急,不能饮食,身体日衰,今已8天未通大便,患者深以为苦,但求一通为快。舌质淡、有薄白腻苔,脉弦而滑,双尺无力。血压180/100mmHg(23.94/13.3kPa)。

诊为脾肾两虚,湿浊壅结,治当扶脾滋肾,宣畅气机。

肉苁蓉30g,何首乌30g,黄芪15g,白术15g,当归20g,生地黄15g,桃仁10g,郁李仁12g,枳壳12g,枇杷叶15g,炒莱菔子15g,代赭石30g,熟大黄(后下)6g,水煎服,每日1剂。

2剂后,大便下,诸症减。原方去大黄、炒莱菔子,又连服3剂,大便通畅,诸症消失,测血压160/90mmHg(21.28/11.97kPa),脉舌亦趋正常。后以上方制成蜜丸,服用2个月。服药期间,大便正常,诸症悉除。停药后半年跟踪观察,便秘未再发生。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验案4

张某,男,67岁。

腑行艰难,排便4~5天1次,已延及3个月。伴有头晕身倦,腹常隐痛,纳食呆滞。前医辨为血枯气滞,投以养血润肠,顺气行滞之法不效。细辨脉象,六脉沉迟,再察舌苔,舌淡苔白薄。证属阳虚内寒,浊阴内聚,治取温通法,以半硫丸加味:

半硫丸(包煎)6g,制附片9g,肉苁蓉9g,锁阳9g,补骨脂9g,白术12g,沉香片(后下)3g,木香9g,枳壳9g,陈皮9g,火麻仁(杵碎)12g。水煎服。每日1剂。

服3剂而效,续服6剂愈。随访2年未发。

按:本例患者,年高体弱,下元虚冷,命火不旺,温煦无权。以致阴霾寒凝,阳气不通也。寒盛于内,气机不通则为腹痛;阳不上升于清空则头晕;肾不温脾,脾运不健则食欲缺乏;阳衰于下,乏其推动之力则成便秘。犹似水结成冰,非温不化也,此与津枯肠燥之秘不同。

经云:“大便难,病在肾。”方以半硫丸取其硫黄大热之性,温补命门真火;半夏辛温以散结降浊;生姜助硫黄温中祛寒,且能和胃健脾。佐以制附片、苁蓉、锁阳、补肾脂、白术等温肾通阳;沉香、木香、枳壳、陈皮降气行滞;火麻仁稍润其肠,共奏温阳散寒,运化开秘之效。

医案出处:《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陆柱尊

五、食饮疗法

1.葱白阿胶茶

[配方] 葱白10g,阿胶10g。

[用法] 将葱白加水煎汤,待熟后入阿胶烊化。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3~5天。

[功效] 温中通便。适用于便秘等。

2.决明苁蓉茶

[配方] 决明子10g,肉苁蓉10g,蜂蜜适量。

[用法] 将决明子炒熟,研细,与肉苁蓉一同用沸水冲泡,滤取汁液,加入蜂蜜即成。代茶饮。

[功效] 温补肾阳,润肠通便。适用于便秘等。

3.白羊肾羹

[配方] 白羊肾2具(切片),肉苁蓉30g(酒浸,切片),羊脂120g(切片),胡椒6g,陈皮3g(去白),荜茇6g,草果6g,葱、生姜、精盐各适量。

[用法] 将羊肾煮汤,并将各味药物及作料放入一布袋内扎紧,放入同煮,肉熟,去药袋再加入面作羹。上下午分食。

[功效] 温补肾阳,润肠排毒。适用于便秘等。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不宜食用。

4.苁蓉羊肾羹

[配方] 肉苁蓉30g,羊肾1对,葱、生姜、酱油、味精、麻油、淀粉适量。

[用法] 羊肾切开,剔去筋膜,洗净细切,用酱油,淀粉拌匀备用,锅内加水适量,下肉苁蓉,约熬20分钟,去渣留汁,再下羊肾入锅同煮至熟,放葱、生姜、精盐、味精、麻油,搅匀即成。适量服用。

[功效] 温补肾阳,润肠通便。适用于便秘等。

5.韭菜白酒方

[配方] 韭菜汁1杯,酒1/2杯,开水1/2杯。

[用法] 以上3味混匀。早晨顿服。

[功效] 温阳散结,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等。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忌食。

6.温脾酒

[配方] 干姜、甘草、大黄各30g,人参、制附子各20g,黄酒500ml。

[用法] 将前5味药切薄片或捣碎,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浸泡5日后,过滤去渣即成。或将容器隔水煮沸,浸泡1~2日即可。每次温服10~20ml。

[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通便。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大便秘结或久痢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