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补中的辩证思维
在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中,饮食调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饮食调养的指导原则主要是阴阳平衡理论。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当,则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对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则会打破机体的平衡状态,从而损害健康。具体来说,物性温热的食物易伤阴精,物性寒凉的食物易伤阳气。除了食物的四性分别具有阴阳属性之外,食物的五味也同样可以归入阴阳范畴,即所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正因为如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人们的饮食只有做到谨和五味、平衡阴阳,才可能有益于健康。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1食物的升降沉浮升降沉浮反映药物和食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和食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和食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升降沉浮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有的药物升降沉浮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有的药物则存在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
食物进入人体之后,由于其食性的不同,故能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痢等作用,这就是食物的升降沉浮。实际生活中就是利用这些作用,来祛除一些在上、在下、在表和在里的病邪,以及补益纠正一些病势上逆或下陷的偏向,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用西瓜清热利尿,大枣调补中气防其下陷等。升降沉浮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食物的味道厚薄和质地轻重。厚是指食物的味道浓厚,薄是指气味清淡。一般来说,升浮食物多为辛甘温热,沉降食物多为苦酸咸凉。食物质轻者升,质重者降。食物的花叶多能升浮,子实根茎多能沉降。另外,食物升降沉浮的性质,可因配伍或加工制作,使之发生变化。如身体虚寒患者,一般以食用温热性食物为宜,如果想吃寒凉的食物,就可在寒凉食物中再加些升浮温热的食物,如姜、葱、酒、芥末、胡椒等,以改变或减弱寒凉食物的性质,使病人食后亦可无恙。反之,如想改温热食物的性质,就可在温热食物中加些沉降寒凉的食物,如辣椒中加入苦瓜,可使辣椒的热性大减。有的食物经过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敛,盐水炒则下行。总而言之,使用饮食补益方法,必须掌握食物的不同食性和食物的升降沉浮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益于身体的健康。
2食物的应用中医有“吃啥补啥”、“以脏补脏”的理论,同样可以用在食物补益中,以肉类食品中的动物内脏器官来补益人的五脏气血。因为人的某一个脏腑有病,都会使这个脏腑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受到损害。采用“以脏补脏”的办法,不仅为患者增加了营养物质,而且还可以补充其损害的物质和功能,从而达到辅助治病以及预防疾病的目的。例如,神经衰弱的人可以经常吃些动物的脑髓;肝脏病患者,可经常吃些动物的肝脏;肺病,可经常吃动物的肺脏,贫血或机体抵抗力较差,可经常吃些猪血、牛羊血或动物骨髓。动物骨髓中含有能增加免疫力的T细胞,经常食用对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大有功效。而动物的脑髓中含有能加强神经功能的卵磷脂,所以常吃些鸡头、鱼头、猪牛羊脑等,对于增加脑细胞的功能甚为有益。再比如猪肚为治胃病之要品,而现代医学中已用猪肚制成“胃膜素”,能滋补和调节人胃的功能,使过高的胃酸受到抑制,消化酶得到补充,用以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能收到良效。
食物应用中的配伍与禁忌:一是指利用食物间的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来控制短处,发挥长处,以便取得更好的补益效果;二是指某些病人或某种疾病,对某些食物必须加以“忌口”,否则,就会使病情加重或复发,以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食物的“配伍”,大致有以下3种方法:①用功能相同或不同的食物互相配伍,使之产生协同作用,借以提高治疗效果。如用辣椒与醋各适量配伍,煲酸辣汤预防或治疗风寒感冒;羊肉与葱姜配伍,炖服补益阳气;薏米与红枣配伍,熬粥食用以补脾益胃;其作用比单味食物的使用要强得多。②用一种食物制约另一种食物的性能,使之产生拮抗作用,或改变其性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比如河蟹,虽有除热散结、活血通络和治疗漆疮之效,但因为其性味咸寒,所以对那些有肢冷、便溏、畏寒症状的阳虚之人,则不宜食用。如果在烹制河蟹时放些生姜,就可以抵消或减轻河蟹的咸寒性味,使那些阳虚的人,吃了不但没有不良反应,而且会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③单味食物增加其分量,以发挥专有的作用。比如用绿豆汤解毒、干姜治疗脾胃虚寒证等,往往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食物的“忌口”,则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来决定。一般来说,热证和阴虚的患者,要忌食辛热的食物;寒证和阳虚的患者,要忌食咸寒或甜腻食物;患肿痛热毒和皮肤病的人,要忌食鱼虾等腥味食物和一些辛燥食物,因为这些“发物”会加重病情。
食物应用中还要讲究正确的加工处理方法和烹调方法。比如淘米能损失许多营养物质,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为它们有很大一部分含在米粒的外层,又容易溶解在水里。据研究,普通的大米淘洗2~3次,矿物质会损耗15%,维生素则损失40%左右,就连蛋白质也会损耗10%以上。如果用力搓洗,则损耗更多。因此,要尽量减少淘米次数,米里砂粒可在淘米前先拣出去,然后轻轻淘洗1~2次即可。为了防止营养物质在煮饭过程中随水蒸气丧失,最好吃焖饭。不要捞米蒸饭,如果要捞米蒸饭,则米汤不应扔掉,因为B族维生素多溶解在汤里。另外,熬粥不应加碱,因为有些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遇碱就会加速破坏。同时,熬粥要盖上锅盖,以免水溶性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随水蒸气跑掉。
面食的不同做法对营养物质的破坏程度也不同:如蒸馒头或蒸窝头,对维生素破坏较少,只是在发面时损失20%左右。但油炸的食物,维生素B1几乎全被破坏,维生素B2亦损失50%以上,因为维生素都怕高温。烧饼,维生素B1约损失30%,但维生素B2则损失较少;烙饼,由于受高热时间短,维生素的损失也不太多;煮面条,维生素B1、维生素B2有50%溶解到汤里去了,所以吃面条的同时要喝面汤。
蔬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其他营养物质,都是人体十分需要的,但如果烹调方法不当,蔬菜中的营养物质很容易丢失。要尽量食用新鲜蔬菜,因为新鲜蔬菜所含的营养物质要比干菜、咸菜多,特别是维生素C。一时吃不完的蔬菜,要妥善保存,切忌把菜泡在水里、或让太阳晒、或放在吹风剧烈的地方。食用蔬菜时要连老叶一起吃,因为蔬菜外面的叶子比菜心所含的营养成分高,所以不要将外面的老叶全扔掉,更不能光吃嫩菜心,不吃外围菜边。能带皮吃的瓜果和菜类不要去皮,因为皮内含维生素C最多,如南瓜、土豆、萝卜、番茄、黄瓜、苹果、杏、李子等。
瓜、菜要先洗后切,因为它们所含的多种维生素都能溶解在水里,如果先切后洗,这些维生素就会通过瓜、菜上的切口“跑”到洗菜的水里去而被抛弃。蔬菜切好后应尽快下锅,瓜菜中的维生素多半不大稳定,如果切碎后迟迟不下锅,则瓜菜中的维生素便通过切口与空气接触,并被空气氧化而损失掉。另外,煮菜时间不能太长,瓜菜中的各种维生素,受热都易破坏,因此,煮菜时间应尽量缩短,一般以急火快炒为好,同时水不要加得太多,火候大小要适当。煮菜时应盖上锅盖,因为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其他一些营养物质,会溶解在水里,不盖锅盖会使它们随水蒸气跑掉,同时还可能减少菜的香味。因此,做菜时应盖上锅盖,而且盖得愈严密愈好。炒菜或做汤时可加适量醋或淀粉,因为醋对于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且能调味;淀粉也能保护维生素少受损失。虽然加碱能使食物容易煮酥,但碱能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所以,烧菜或煮豆时都不宜加碱。
动物性食物大多比植物性食物难于消化,故烹调肉类、鱼类时要烧熟、烧透,最好煮烂,以利于消化吸收。一般在烧肉类时,食盐应放得迟一点,否则不易煮烂。在炒肉丝、肉片、猪肝等食物时,若下锅前先用淀粉和酱油拌一下再炒,不但能保护其中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而且会使炒肉新鲜可口。另外,烧混合菜时要掌握各种菜下锅的先后次序和烧煮、爆炒的时间。特别是动物性食物与蔬菜合做时,一般应先将肉类、鱼类炒过或煮熟,然后再加入蔬菜同做。如果同时烧煮,时间长了,蔬菜中的大量维生素就要被破坏掉。
不能只喝汤,不吃肉。一般人都认为鸡汤、肉汤、鱼汤等是很滋补的,而其内的鸡肉等只是一些渣子,没什么营养,因此就喝汤而不吃肉。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汤里的营养成分并不高,主要的营养还是在肉里;就拿蛋白质来说,汤里的含量仅为肉中所含的7%左右,其他如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等,汤里的含量也不很高。所以,从科学的营养角度来看,肉汤和肉都应食用。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凡是用来补益身体的食物,一般不应采取炸、烤、熬、爆等烹调方法,以免有效成分遭到破坏,或者使其性质发生变化,而失去其补益作用。应该采取蒸、炖、煮或者煲汤等烹调方法,以保存食物的性味,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再就是进食的数量,每次不宜过多。这是因为食物应该少量多餐,细水长流,长期食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切忌一次吃得过多,以免消化不良,而达不到补益的目的。另外,一次烹制也不要太多,以免一次吃不完,导致食物发馊变质,而改变其食性和补益的功能,使其功效下降,甚至引起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