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自形成之日起,就已成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妇女运动的强大理论武器。同样,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是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妇女解放的科学论断和重要思想,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兴起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雷鸣号角,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发展,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指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伴随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开其端的,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的。在五四运动前后,各种妇女解放的思潮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即争取参政权、教育权等,以达到男女地位的平等;第二种是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即主张废除婚姻、消灭家庭的个人绝对自由主义;第三种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即主张把妇女解放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苏俄革命。《新青年》等许多进步刊物用大量的篇幅介绍苏俄革命和苏俄妇女,翻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理论。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国际妇女解放运动及工人运动联系起来考察的第一人。他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女权运动史课程,撰有《战后之妇女问题》《妇女解放与Democracy》《现代的女权运动》等多篇文章。他指出,女性不能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原因是“私有的经济制度”,女子要获得经济独立,必须打破私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女权主义者所主张的在现有制度下参政权、教育权和职业权的获得。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之后,他撰写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妇女问题。他指出,女工受剥削不单是女工的问题,而是中国的劳动保护问题,社会制度是社会上出现许多不平等事情的元凶。他认为,妇女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造成女子人格的不独立和不平等,其根源在于社会制度,这种情况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他始终认为,女性作为妇女运动的主体,其自我觉醒、自我解放至关重要。他极力主张妇女参加革命运动,只有参加革命运动,才能砸碎数千年来束缚在妇女身上的被人轻视、被人侮辱等一切枷锁。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革命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中国妇女解放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阶级斗争相结合,必须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相结合,只有将被压迫妇女的解放同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关心妇女解放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作为观察中国妇女命运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促进中国妇女运动开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将中国妇女解放事业融入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这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争取妇女解放的事业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妇女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阶段。该决议指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放妇女。”这一结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中国妇女问题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基本形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树立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了领导中国妇女争取解放的历史使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一、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当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妇女观,高度评价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深刻揭示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和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宝库。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与发展
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把中国妇女的翻身解放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完整的中国妇女解放理论,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妇女实现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的伟大实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开辟了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新时代。
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根本点就是男女平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妇女的解放是一项历史性的事业,必须经历若干发展阶段才能实现,妇女的解放最终只有依靠阶级的解放才能获得。毛泽东认为,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就没有妇女的彻底解放。反之,没有妇女的解放,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也无从谈起。那种把妇女解放单纯地理解为与男子争平等的看法是片面的,只会造成妇女与男子的对立。事实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妇女与男子同受剥削阶级的奴役和压迫,而妇女所受的奴役和压迫比男子更深重,妇女受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妇女只有与男子同心协力,推翻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第二,妇女是决定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妇女的觉醒和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毛泽东指出关于妇女是决定革命胜败重要力量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以向警予、赵一曼、刘胡兰、戎冠秀等为代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许多先进妇女典型,她们所谱写的壮丽人生证实了妇女的重要。
第三,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是由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因此,妇女只有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实现经济独立;妇女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有发言权,社会地位才能提高,其他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妇女在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第四,重视妇女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从妇女的切身利益入手,组织、引导妇女为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把解决妇女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相结合,维护妇女的婚姻权利、政治参与权利、受教育权利、参与经济建设权利等。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使广大妇女群众投身到妇女解放运动中来。中国妇女运动的主体由“以妇女知识精英为主”变为“以底层广大妇女群众为主”,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妇女的面貌,“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了现实。
第五,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大批妇女干部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坚力量。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通过制定培养妇女干部的政策措施,使大批妇女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骨干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二)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集体,是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党的领导集体。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与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科学论断,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征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妇女观,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妇女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邓小平关于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科学论断与重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促进妇女解放与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一理论对我国当时妇女运动所处的阶段作出了科学的历史定位,成为指导妇女进步与发展的总方针。由于我国妇女解放是以打碎私有制国家机器为起点的,使得妇女的政治解放先于经济解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妇女被困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无法参与社会活动。虽然法律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还存在着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妇女问题,而应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问题同步考虑,使妇女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互相协调,以促进妇女更好地发展。
第二,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妇女的主体作用。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几千年封建传统妇女观的束缚、妇女相夫教子与男外女内的角色分工,使妇女的社会主体地位难以确立,虽然改革开放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有一些女性甘于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不愿意在事业上有番作为。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成为妇女难以走向社会的重要原因,使得事实上的男女平等进程更加艰难。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要靠政策、制度等外在因素,更要靠妇女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妇女只有克服自卑心理、依赖思想,增强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妇女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妇女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使得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经济更加独立,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促进了妇女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妇女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她们在参加社会生产的同时,还扮演着母亲、妻子等各种社会角色,在家庭、儿童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妇女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千千万万妇女的参与,同时,广大妇女也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的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
2.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90年,江泽民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内涵,并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为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1世纪初,我国社会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阶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妇女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也面临着新挑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英明论断,并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妇女运动带来了发展机遇。
(1)江泽民关于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科学论断与重要思想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倡导在全党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含义、基本内容作了概括和总结。1990年,江泽民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讲话,这是我党领导人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出的系统总结,体现了我党对妇女进步与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
第二,制定实施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江泽民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把男女平等上升为基本国策的高度,使得男女两性在获得资源、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各项政策的支持,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每个公民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从事各项活动,切实保护包括妇女在内的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婚姻法》《刑法》《继承法》《劳动法》《母婴保健法》《计划生育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我国成立了政府执法协调议事结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使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第四,发展先进生产力,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推动男女两性协调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广泛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使妇女能更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从而缩小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提高妇女的地位。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妇女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先进性别文化的社会调节和整合功能,可以帮助妇女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自觉地为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而努力。
(2)胡锦涛关于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科学论断与重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女性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妇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至关重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国家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和发展项目时,必须考虑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的状况和需求,必须将妇女的需求纳入发展规划、政策和项目之中。如果忽略了妇女的需求,妇女享受不到发展成果,甚至妇女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这种发展就是不科学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解决在发展中面临的妇女问题,妇女也才能在发展中提高自己。
第二,统筹兼顾,实现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农村女性、中西部地区女性发展滞后等矛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统筹兼顾,有利于男女两性平等发展,有利于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其次要统筹区域发展,促进西部男女两性平衡发展;最后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婚姻家庭和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性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必须以男女两性和谐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谐的社会关系,既表现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区域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和谐,又包括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反过来,和谐社会的构建会也有力地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